第五节 场院 建场初期,每年麦收及大田收获期间,场院工作都要抽调大批的人力和畜力,往往还是忙
不过来。人们在场院里付出的劳动强度,等于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付出劳动强度的几倍。当时场
院里没有任何机械,除了摊场和堆场可以用畜力代替,其他一切工序全部都是人力。
50年代中期,各农牧场相继开始购置扬场机,使扬场工序逐渐实现机械化。红光农场到
1963年,才进了2台扬场机,是绥化垦区进扬场机最晚的。铁力、绥棱、海伦等场,各生产队
基本都配备了扬场机。
60年代初,绥棱等农场自行制作了人力手摇拌种机。机械构造简单,但比较实用。
1965年,嘉荫农场在晒场机械上做了一系列革新,各生产队都制作了入囤机;装配了装车
机;改装了拌种机;在一队、六队、七队、试验站(四队)等单位采取在粮食底部通风,进行烘
干的措施。
1966年。红光农场各生产队配备了扬场机、玉米脱粒机。一队、十队、十一队还配备了选
种机。
1970年,绥棱农场研制了装车机、灌袋机、输送机。各农场对粮食翻晒,先后进行了革新,
用小车拖挂自制的木筢子进行翻晒,提高了工效,翻晒均匀。
1973年,铁力农场研制了入囤机、灌袋机。1974年,又研制成功了装车机、拌种机、过筛
机。都取得了较好效果,提高了工效,减轻了人的体力劳动强度。1977年,该场于文喜等人,
研制了自走式堆场机,既可以堆,又可以摊,效果较好。
1975年,嘉荫农场六队制作了装袋机。1976年,在十一队、十四队、十七队等单位改装了
摊晒起场机。1977年,在十五队改装了1台气流谷物输送机。1979年初,该场的刘世民、高富、
柏祥忠等,试制1座水暖低温式干燥塔,安装在六队晒场,日处理粮食达50吨。经两年试用,
效果较好。
进入80年代,绥棱、铁力、嘉荫、海伦、红光等农场陆续购进了精选机和清粮机。绥棱农
场于1981年仿制了14台小型烘干机,效果良好。
到1985年,各农牧场晒场,基本达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程度。
主要农业机械负担耕地面积
表5—2 (1953—1985年)
续表5—2
续表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