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管理制度

第二节 管理制度



1955年,省农垦厅对农机管理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部署。绥化垦区各农场,在统一要求的
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机务管理机构,建立了农机技术档案,分别记载各类农机具的工作量、
耗油量、技术状态、使用情况、重大故障及发生原因等,并把这些记载作为改进农机管理、确
定修理间距和对驾驶人员进行考核晋升的依据。实行定员、定额管理。定员标准是:履带式拖
拉机定为4人;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定为2人;轮式拖拉机定为2人。定额则按不同机型、作业项
目,确定工作量,核定主燃油消耗量,规定作业质量标准。副油的消耗量亦按主燃油的比例予
以确定,即:机油占主油的5%;汽油占3%;黄油占1.5%;齿轮油占0.2%。同时制定了作业日报
表,并以日报表为据,进行车组核算。还建立了农机零配件、油料出入库审批、计量登记、验
收、检查等制度。同年,肇源农场还制定了第一个较为完整的《机务规章》。基本杜绝了瞎指
挥、乱拆、乱卸、乱改和带病作业的现象发生。
1958年,在“破四旧、立新风、横扫落后和保守”的口号下,将农机管理方面一些行之有
效的规章制度,当成洋框框、教条主义废除,致使作业不计成本,不讲经济效益,劳动无定额,
出车无考勤,纪律松懈,效率低下,生产遭受严重损失。
1963年春,黑龙江省召开地区农业机械化生产队会议,张林池等领导同志在讲话中重点强
调了要加强机务管理,实行定额、定员、定编,恢复完善机务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接着省农垦
厅又召开了机务工作会议,总结了以往机务管理中的经验教训,重申了各项机务规章和操作规
程。绥化垦区各农牧场,根据以上两次会议精神,采取了相应措施:建立了包车组责任制;稳
定农机战线上的技术人员;逐步恢复机务管理的正常秩序。
70年代初,各农场在机务管理上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并形成了一系列比较完善的规
章制度。
1972年,海伦农场颁发了《机务管理暂行规定》。此规定里吸收了场内外农机管理上的丰
富经验,结合本场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其中包括:作业质量要求;机车技术状态要求;对机具
进行维修保养的要求;对油料、材料管理方式方法的要求等等。同时,对机车技术档案的建立
和记录,对作业日记、农具卡片的填写与登记,对人员的培训、安全生产教育,对违反机务规
章制度的处罚,对在生产作业中有突出贡献者的奖励,对发生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办法等,都做
了明确规定。肇源农场于1973年重新制定了机务规章制度,严禁链轨拖拉机当运输车使用,用
联合收割机进行脱谷。嘉荫农场于1973年制定了田间作业标准化方案,建立严格的作业制度,
狠抓农机标准化管理。铁力农场于1973年也制定了农机管理制度,使“文化大革命”中所造成
的农机管理无制度的混乱局面,得到扭转。
1973年,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颁发了《农机规章》。绥化农场分局各农牧场按照《农机规章
》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了各项农机管理规程。各场陆续建立了机务管理人员及机务工人的岗
位责任制,明确职责范围,做到各自分工明确,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抓,项项工作落的实。
肇源农场制定了“两专”、“两不乱”、“五保”制度。“两专”是:专组使用保管农机具;
专场停放机车。“两不乱”是:不乱拆乱卸机具;不乱扔零件、工具。“五保”是:保证及时
涂油防锈;保持机具经常清洁;保持机车停放整齐;保证停放农机具垫好;保证按时保养机具。
各场还广泛开展了单车核算评比活动,评出了一批高效低耗的机车组。红光农场在此期间出
现了10个高效低耗车组,达到标准亩机械作业成本低于0.8元。
1978年,省农场总局颁发了《国营农场机务规章》和《生产队机务管理十项标准》。绥化
农场管理局为贯彻好总局的规章制度,提出了:“一闯、二化、三突破”的要求。即:在大田
作物中耕管理、机械收获方面要闯出一条新路;实现田间作业标准化;抓一个试点生产队,全
面推广机械化;突破春耕播种全部机械化关;突破机车“五净”、“四不漏”、“一完好”关;
突破“三库一场”的基础建设关。在管局范围内,全面开展十项农机管理标准化活动。
1980年,嘉荫农场制定了《农机管理标准化运动三年规划》。规划分5个步骤进行:一是
加强机务队伍建设;二是抓好田间标准作业;三是抓好农机具的技术保养,维护好农机具的技
术状态;四是建设好“三库一场”;五是管理好各种技术档案,做好农机技术统计分析。对各
生产队提出了实现标准化的具体时间要求。
1983年,全局实行的“单车核算制”,成为农机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所有机车都要根
据其实际的技术状态,核定其“工作量”、“耗油量”和“日常修理费用”。
1984年至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农机转让到户。农机管理制度曾一度遭受冷落。管局发
现不良趋势后,立即采取果断措施,调整不适应使用机械的有机户,重申各项机务规章制度,
加强对有机户家庭农场机车驾驶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决不允许无证人员驾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