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农机保养

第五节 农机保养



绥化垦区初建农场时,对机车保养手段极其简单,仅是加注黄油或简单地清洗过滤器。
1955年,机车保养有了一定的制度,即“一、二、三号保养制”,一、二号保养由机车组
自行进行,三号保养则必须在机务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
1958年至1962年,由于农场下放,对农机具只使用,不保养,使机车遭到严重损坏,有些
本不应报废的机车,也提前报废了。
1963年经过调整、整顿,黑龙江省召开了地区重点机械化生产队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
保养重于修理”的农机管理指导思想,并要求农机保养要在机务队长参与下进行,严格监督检
查。从此,又恢复了按号保养制度。车组人员按机车部位,明确分工,落实保养责任。交接班
保养要相互监督,保证质量。在此期间,肇源农场对机车保养,实行了填写保养卡片制,场部
建立了农机技术档案。要求机务人员对机车精心使用和保养,班次保养和集中保养要按制度进
行,使那些老牌陈旧的机车也延长了使用寿命。
1966年“文化大革命”,农机保养制度被取缔,农机具技术状态急剧下降。各农场的机车,
漏油、漏气、漏水现象严重。肇源农场提出了“机车轻伤不下火线,带病仍要坚持干(作业)”。
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机车故障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生产。
1972年,绥化农场分局狠抓了农机管理的保养工作,各农牧场生产又走上正轨。在农机保
养方面又开始重申保养重于维修的原则。认真贯彻“每班技术保养”、“一、二、三、四号保
养规程”等制度。强调技术保养,提高“三率”,减少消耗,降低成本,防止故障,延长农机
具使用寿命。红光农场赵长禄,自1962年到1972年,积累了对机车进行听、看、查、嗅的四字
经验,机车保养严把三关(即:压缩系统、燃油系统、润滑系统)。保证了机车技术的良好状态,
延长了三个大修间距,连续10年不大修,节支1.9万元。1973年,省政府授予他劳动模范光
荣称号。
1973年到1975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大搞人海战术,将机车封存,既不使用也不
保养,农机具严重锈蚀,有的近于废弃。
1976年,重新提倡发挥机械的作用。除恢复了以往机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外,又增加了
“拖拉机冬季使用保养制度”,使农机保养工作走上正规。红光农场七队机务队长庄庆禄,自
1961年担任机车驾驶员,20年一心扑在农机事业上。他加强对机车精心保养,修旧利废,节支
5.2万元。自1961年到1976年,持续15年不大修。每年出车280个班次,完成1.8万个标准亩的
工作量,亩成本0.70元,耗油0.59公斤,亩修理费0.13元。1979年,省政府授予他劳动模范光
荣称号,并出席了全国农垦系统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庄庆录春耕前检修机车的情形

1983年,机务保养工作已经形成系列化制度,是机务人员在逃行技术培训时不可缺少的训
练科目。
1985年,在机械数量、农机人员大量增加、拖拉机型号越来越繁多的情况下,对机车保养
进一步提出了严格、细致地检查、监督、验收、评比制度,保养措施更加具体、完善,使农机
具的使用、管理、维修与保养有机的结为一体,机具技术状态有了明显的提高,保证了标准化
作业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