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农机修理

第六节 农机修理



1948年,肇源、红光农场刚刚组建,一无修理设备,二无修理技术,机械处于只使用不修
理的状况之中,零件坏了就换,换不了就停车。1951年,红光农场建起了一个烘炉房,有4名
修理工,只能修一般的马拉农具。1954年,肇源农场建立修理所,只有烘炉、电焊机和翻砂设
备,只能修理或加工一些工艺简单的零部件。
1955年至1956年,肇源、海伦、铁力等农场先后建起了修理厂,部分抗美援朝转业的技术
官兵被充实到厂里作为骨干。并参照苏联农机修理的规章制度,制定了实行机车大、小修制度。
修理前由技术人员进行检验,做出鉴定,根据耗油量,确定修理方案。当时的修理厂,每个
厂仅有三、四台小型机床,简易的烘炉和翻砂车间,多数是土设备。零配件的加工能力很低,
修旧项目因缺乏设备而不能进行。镗缸、铣瓦、磨曲轴等较精密加工,只好到哈尔滨、齐齐哈
尔、长春或就近较方便的单位进行,既增加了维修成本,又很难保证需要。
1957年,黑龙江省农垦厅要求:修理厂要提高修理质量,要达到修一台保一台,保证达到
原车的动力性能和经济效能。绥化垦区各农场,为完善修理网点,弥补修理设备不足的缺陷,
提高机车修理质量和修理能力,在国家资助下,土法上马,土洋结合,走自己武装自己的道路,
自行制造了一批修理设备。1959年,据海伦、绥棱、肇源3个农场统计:国家投资购买的各
种机床共17台,各场自制的简易机床共11台,使农机修理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1958年至1962年,在“大跃进”的口号下,只讲种地夺高产,不讲科学种田,提倡大干流
大汗,盲目搞深翻,机车昼夜不停的参加深翻会战,许多机车带病作业,一部分不该报废的机
车提前报废了。
1963年,农机修理厂逐步恢复了各项规章制度,如建立了机车入厂首先要进行检查清理、
各修理部位都进行质量检查、修后磨合试运等制度。机车大修,基本达到了流水作业。冬检期
间,普遍推行驾驶员随车入厂,参加检修。
1965年,绥化垦区各农牧场共拥有各种机床45台,试验设备13台。各修理厂基本配备了发
电机组,锻压由原来的人工锻打,发展为机械锻压。需大修的机车,基本达到及时修理,但其
中手工劳动仍占很大比重。
1966年至1972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农机修理工作同样遭到干扰与破坏。技术人员“
靠边站”,规章制度被打乱,修理工作应付着干,致使机具技术状态下降。1972年春播开始后,
仍有12.7%的拖拉机尚未检修结束。
随着绥化农场分局的组建,强调了农机修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证。一度被破坏了的制度,
又重新恢复起来。并转变了以往只换不修的传统修理方式,大力生产机械配件,积极搞修旧
利废工作。绥棱农场修配厂副厂长冯继光,带领4名女青年,在一无设备、二无原材料的情况
下,开始建轴承车间。利用废料,土法上马,制造了磨床、车床、抛光机、去锈机等10余台设
备,并制造了铆合胎、检查仪等30余件工具。节约资金10万余元。建起了轴承车间。到1973年
2月共修复轴承2.3万口,除场内自用外,外销、上交1.8万口,价值7万余元,被黑龙江省政
府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同年,分局将修理网点建设纳入了议事日程,各场生产队修理所配
备了钻床、烘炉、电焊机等修理设备,实现了大修不出场,小修不出队。
1973年,全局有3个修造厂配备了电器和马力试验台。6个厂配备了燃油泵试验台。为了减
轻工人劳动强度,有的修造厂装备了大修拆装工具。各厂还更新了部分修理设备及机械加工设
备,如电焊机、卷板机、铣床及冲天炉等,使各场具备了加工农机具配件的能力,并能生产镇
压器。
1976年,黑龙江省农垦体制统一。国家对农垦事业增加了投资。1978年总局把绥化管理局
的铁力农场修理厂列为重点武装厂,下拨了6台设备。各修理厂的技术力量也不断增强,修理
业务不断扩大,除保质保量修理拖拉机,还承担各类汽车的修理业务。在制造方面,品种日益
增多,精密度不断提高,发展到能制造加工拖拉机支重轮、引导轮、驱动轮等铸钢件。嘉荫农
场修理厂增设了尼龙压铸车间,生产收割机、播种机上的尼龙配件。
1983年,各修理厂大力开展节能活动。使用清洗剂,以水代油。在检修拖拉机时,广泛使
用增压活塞、活塞环、零度喷油器、薄缸盖垫和薄缸盖等5种节能件,使用这5种节能件的机车,
不但提高了动力性,而且耗油量明显下降,如“东方红75”拖拉机,使用5种节能件后,最
高动力达到78马力,耗油量由250克/马力小时,降到180克/马力小时。
1984年,修理战线的主要典型有:嘉荫农场修理工王春荣,自1964年到1983年坚持自修学
习19年,掌握了千套高超的农机修理技术,被全场职工誉为“修理专家”。他在十四队修理所,
白手起家,自行设计制造多种修理设备及工具,节约资金达3万余元。1984年被省农场总局
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绥棱农场修配厂朝鲜族女修理工金顺子,自1960年到1984年,24年如一日,
学习掌握了一手过硬的修理本领,经常一人完成3个人的工作量,不出废品,积极搞技术革
新、修旧利废。1982年她从废品堆里捡回300多个没有加工余量的联杆铜套,经过细心镗削,
全部加工成合格产品。还修复了5台废机体瓦胎,进行了5项革新。把一台只能镗“东方红”机
车缸筒的专用镗床,改成能加工各种机型缸筒的万能镗床,提高镗床工效3倍。1984年9月被黑
龙江省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并获晋升一级工资奖励。
1984年至1985年,有些家庭农场对机车使用量加大,但不愿进行修理。有的自己动手修理,
但由于技术水平低,修理质量极差,保证不了机车应有的技术状态,因此损坏现象十分严重。
而修理厂却遭到冷落,没有活干,使先进的修理机械发挥不了作用。针对这种状况,管局采
取果断措施,对转让机械进行认真检查、鉴定,取缔一切不合规章的乱拆、乱修现象,强令那
些必须进行大修的机车,进厂大修。使修理粗放、乱装、乱改的现象基本得到控制。
1985年主要修造设备拥有量
表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