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绥棱农场重点科研班、组
第一节 绥棱农场重点科研班、组
1957年,绥棱农场生产科技术员邓良佐,分配到第四生产队任农业技术员。他十分热爱农
业科研工作,主动向生产队要了一小块试验地,亲自动手搞起农业科研试验。后来,生产队为
其配了一名助手,组成了科研组,主要从事种子引鉴、株系选择、粘虫预报、栽培、施肥等技
术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1958年,在1050亩的谷地上,进行高产攻关试验,亩产达267公斤,居全省劳改农场首
位,受到表彰。在全国“三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劳改工作会议上,做了典型经验介绍。
2、1958年,邓良佐亲自制图,与木工彭景夫共同研制了手摇大豆粒选机,提高工效6—8
倍。后推广到全场,一直使用到1968年。
3、1958年,试验使用丁齿耙麦田灭草。到1969年,全队共实验推广了10万亩,亩增产10
公斤,累计增产达100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达75万元。此项技术推广到全场。
4、1959年,进行了60亩地小麦高产攻关试验,亩产达334公斤。全场居首位。
5、1959年,对省第一个抗杆锈小麦品种——克强进行高繁试验,1960年开始大面积高繁,
1962年在全场推广。到1969年计算,累计增收142万元
6、1959年,试验并示范大豆垅作技术成功。实践证明垅作比平播利于抗旱、涝,保苗灭
草,提高地温、出苗快、促早熟。到1979年全队推广10万亩,增收100万公斤,价值25万元。
7、1965年,高繁推广大豆新品种“5725”。到1969年,在全队推广1.8万亩,亩增产10公
斤,共增产18万公斤,价值6.3万元。
8、1965年,试验推广大豆播前和播后苗前丁齿粑灭草技术。到1977年在全队推广9.1万亩,
亩节约人工除草费2元,共节约18万元。
9、1968年,全场推广小麦施磷肥试验。四队被定为场重点试验区,试验效果十分明显。
扭转了小麦只施氮、不施磷的传统做法,增产达20%。到1978年,全队推广达15万亩,增收375
万公斤,价值达90万元。
1969年,邓良佐由第四生产队调到第二生产队任农业技术员。1971年生产队大兴农业科研
班。他又开始指导二队科研班进行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1、1970年,高繁推广小麦新品种“克旱八号”,亩增产10公斤,居全场首位。到1975年,
全队推广2.7万亩,增产27万公斤,价值9.5万元。
2、1970年,推广小麦喷施24—D丁酯灭草技术。到1979年,全队应用面积7.5万亩,增产
粮食112.5万公斤,价值25.5万元。
3、1971年,进行了土豆结薯期盖草降温防退化试验。用降温后的土豆作薯种,增产30%。
此项试验的论文,刊登在《黑龙江科学实验通讯》1975年第6期上。
4、1974年,高繁推广小麦新品种“克强”。高繁达70倍。亩增产达15公斤。到1978年,
全队共推广1.8万亩,增产27万斤,价值6.1万元。并成为全场主栽品种。
5、1975年,引进高繁推广小麦早熟品种“沈68—71”亩播量3.35公斤,亩产259公斤。打
破了小麦早熟品种不高产的定论。
6、1975年,进行了早熟小麦“沈68—71”与草木樨(绿肥)间种试验。面积6亩,小麦亩产
达208公斤,草木樨亩产达1200公斤。草木樨被翻扣地下,3年均有肥效。后2年合计增产率达
32—41%(已扣除小麦与草木樨间种当年的减产率)。
7、1975年,进行了大豆三条播机械综合灭草高产攻关试验。在1.2亩地的面积上,大豆单
产达到207.5公斤。此项试验的论文发表在《黑龙江农业科学实验通讯》1976年第3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