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红光农场五队科研组
第二节 红光农场五队科研组
红光农场五队科研组,始建于1965年。科研组组长,由农校毕业的学员任该队农业生产技
术员的赵玉学担任。科研组的主要任务是:搞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梁、土豆等作物的
种子选择试验。共有小区试验地150亩。参加科研组的人员都经过培训。
1968年,赵玉学调出。生产队派做教育工作的张彦举负责科研组工作。他为了尽快熟悉并
掌握科研工作,向赵玉学借来全套的农学教科书,刻苦自学。当时生产队没有电灯,便在煤油
灯下边学习边搞试验。
1970年,科研组增加了城市下乡知识青年。试验品种不断增加。先后从外地引进了400多
个小麦品种、300多个大豆品种、50多个玉米品种、40多个土豆品种、还有100多个其它作物品
种。开始采取人工授粉,进行品种有性杂交试验。
1973年,从克山农业科研所引进了0.5公斤的小麦优良品种“克旱8号”进行繁育试验,收
6.35公斤。取出其中的0.5公斤种子,继续进行繁育试验。其余5.85公斤种子,播种了5600平
方米,行距为30公分,株距10公分,全部采取人工开沟单个摆籽,人工除草,水肥条件与大面
积栽培相同,秋收时获得了880公斤的产量。麦棵分蘖最多的达35穗。收获量等于播种量的
150.42倍。
1974年,在该科研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农场实验站。对小麦“克旱8号”继续进行高繁试
验,产量稳定。1975年,在全场各生产队进行高繁。1976年,“克早8号”成为全场小麦主栽
品种。1982年,该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农业部的良种推广奖。由于“克旱3号”产量稳定,
1976年到1985年,红光农场没有引进小麦种,节约资金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