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绥棱农场实验站

第三节 绥棱农场实验站



1956年,绥棱农场在场部附近第五生产队组建了小区实验组。技术员由吴延芬和吴运亭担
任。实验地15亩。实验项目主要是选育良种。1959年,搞了应用“六六六”药粉拌大豆种,进
行防治跳甲和潜根蝇虫害的试验,取得良好效果,于1960年在全场推广应用。
1966年,小区实验组搬到第八生产队,技术员王树森,实验项目仍是选育良种。1967年,
进行了小麦施磷肥试验,增产效果显著。1968年,在全场各生产队进行联合推广试验。
1970年,小区实验组又搬回第五生产队,同时改名粮种站,技术员吴延芬。当年引进了新
曙光——1号小麦种25公斤,进行高繁试验。秋后收获3.5吨小麦,收获量是播种量的140倍。
同年,还对应用重耙耙大豆茬地,在不进行翻地的情况下,直接播种小麦的试验,获得较好效
果。并在全场进行推广。
1973年,良种站搬到第四生产队养鹿场。养鹿场划归良种站,接收职工250余人,耕地6000
亩。良种站初具规模。当年进行了麦收后播种油菜,上冻前翻扣地下,以培肥地力。试验成
功。还进行了“玉米扒皮晾晒”、“大豆掐尖度粒”、“土豆掐花”等试验,都取得了较好效
果。科技项目“小麦应用秋施肥”、“大豆拌钼肥”、“应用深松法”等,在全场进行了推广。
1974年,绥棱农场良种站正式改称实验站。技术员陈振山。全站职工256人,其中小区工
作人员10名。小区实验田45亩。配了一定数量的机械,主要有:链轨施拉机3台,自走与牵引
康拜因各1台,胶轮拖拉机1台,扬场机3台,及各种配套机具。
1975年,邓良佐调到实验站任农业技术员。当年,他从外地引进“唐谷”1公斤,繁育获
高产。1976年播种了1亩地。同年,还进行了小麦的合理密度栽培试验研究,1977年得出结论:
小麦保苗40—46万株为适宜密度。
1976年,全省联网试验玉米施用增效剂(Cp)研究。邓良佐被指定为主要执行人之一。到
1978年,3年平均增产率为11.1%。1979年,去芦台农场参加了全国现场交流会。
1976年,进行小麦施肥成果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小麦施肥应以N1:P2—3施量效果良好。
1978年在全场推广,改变了盲目施肥现象,增产17%左右。
1976年,对“克旱8号”小麦进行了繁殖推广试验。到1979年,“克旱8号”小麦成为全场
主栽品种。1976年还鉴选高繁推广极早熟大豆嫩69—1,用于新开荒地,解决了大豆备用品种
不足问题。
1977年,国家科委下达了对稀土农用化合物应用进行研究。由全国稀土农用协作网主持,
主办单位是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黑龙江省土肥所根据这一课题,主持了对稀土在春小麦
施用效果与技术的研究工作。绥棱农场实验站邓良佐被指定为这一研究课题的主要执行人。1978
年开始生产示范,1980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经过7年研究,平均增产率为5.7%。1985年获省
科技成果二等奖。
1977年,全省联网研究“提高N肥利用率和防止尿素烧苗技术研究”。绥棱农场实验站邓
佐良为主要执行人之一。1978年被列为农业部重大科研成果。1979年获省农业局技术进步二等
奖。
1977年,试验玉米施磷和用稀土拌种,明显减少紫苗率。施用稀土后可增产6.9——10.3%。
同年,还做了用稀土拌土豆种试验,增产8%。
1978年,由国家农业部下达了对锌肥肥效普查,鉴定及其施用技术研究的课题。由省土肥
所主持,邓良佐为主要执行人之一。1982年验收结果,玉米亩增产24公斤,增产率为8%。1983
年获省农业局技术进步二等奖。
1978年,鉴选高繁推广中早熟小麦品种克72—358、比克旱8号早熟5天,产量高7.5%,亩
增产12公斤。1979年示范,1980年在全场推广。到1984年,占全场小麦播种面积的34%。5年累
计播种12万亩,增收144万公斤小麦,价值达50.1万元。
1978年,鉴选高繁推广早熟小麦辽春10号。1978年推广,播种了7500亩。解决了缺少小麦
早熟品种问题。
1978年,站长陈成行,针对天气久旱无雨的实际情况,在玉米茬含磷量1.5的种亩大豆地里,
施用磷二氨(含6氮3磷)化学肥料,促使大豆枝叶繁茂,亩产167公斤。此项成果在全场进行推广,
并在管局和新华农场介绍了经验。
1974年到1982年,年年盈利。从外地引进的小麦119号、大豆一1483、红丰3号,经过小区
繁育获得高产,进行高繁,在全场推广。
1983年,进一步完善干部试验田制度,对施用稀土微肥、喷洒农药、大豆,侧施肥、深松、
小犁铧后带杆尺等科技项目进行试验,取得良好效果。
到1985年,拥有E—512东德康拜因1台,50轮式拖拉机2台,2.5小型康拜因1台、房屋增加
9栋,结束了站内职工在四队居住,上下班通勤的历史。建起托儿所、卫生所、宿舍、食堂、
大仓库、修理所、办公室等。水泥场院由1000平方米增加到7600平方米。对土地规划进行了调
整,小片连成大片。挖了田间排水沟。小区实验地增加到90亩。每年生产的粮食,绝大部分作
为种子供应全场。1983年到1985年,粮食单产年年占全场首位,连续被评为总局级的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