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红光农场实验站
第六节 红光农场实验站
红光农场实验站建于1974年3月。1976年,由于知识青年返城,骨干力量削弱,实验站划
归五队。1981年,恢复实验站。1985年,在大力兴办家庭农场的形势下,实验站演变为农机公
司,仍保持了原实验站的工作性质。
全站有耕地1242亩,东方红拖拉机1台,脱谷机1台,小型脱谷机1台,扬场机1台,小型精
选机1台及各种配套农机具、简单的测试仪器。
实验站的主要任务是引入新品种,通过区试鉴评,选择优良品种,进行丰产性、适应性、
抗逆性与经济性状分析,对适应本地栽培条件的,进行高倍繁育推广。还要承担上级科研部门
下达的科研课题及自设的科研项目,如规定的品种区试;栽培技术试验;肥料施用技术试验;
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等。
自建站到1985年,试验成功并在全场推广的主要科研项目有:
一、小麦繁殖
1974年,引入克旱8号小麦4公斤,鉴评后,进行高倍繁育,当年收获750公斤种子,收获
量是播种量的187.5倍。在全场进行推广,收到显著效益。1982年,王玉春、赵玉学获筲局颁
发的推广克旱8号小麦品种的荣誉证书。
1976年,引入克旱3号小麦,繁殖面积150亩,经过3年试种,综合性状表现极佳,1981年
在全场繁殖推广。
1983年,引入克旱9号小麦,经3年试种后,成为红光农场小麦栽培的当家品种,代替了克
旱3号小麦。试验负责人刘长君。
二、大豆繁殖
1974年,王玉春负责大豆丰收10号、黑交6505—1的繁殖,面积200亩,效果理想,在全场
推广。
1978年,蔡文卿负责大豆红丰3号区试种植,效果较好。1981年,在全场推广2500亩。
1983年,蔡文卿负责品种联合试验,从中鉴选出大豆合丰24号、合丰26号、九丰1号。到
1985年,全场推广面积达3万亩。
三、玉米制种
1978年,引入玉米克单一3,制种60亩;1981年,引入克单一4,制种105亩;1982年,又
续制玉米克单一4,60亩;1983年,引入玉米北玉5号,制种150亩。
四、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主要对小麦、大豆、玉米三大作物的栽培。具体分工是:小麦由刘长君负责试验;大豆由
蔡文卿负责试验;玉米由王玉春负责试验。栽培试验的主要项目有:播期试验、密度试验、化
学除草试验、因土施肥试验、植保试验、新农药拌种、微肥拌种、喷施等试验项目。通过试验
将提供最佳配方及施用比例,为大面积生产积累数据。每项试验都积累了3年以上的数据及总
结材料。如1976年为了做到秋霜春防,对玉米种子进行催芽断根处理,使成熟期提前7—10天。
同年,还进行了玉米和大豆间种,破垅夹肥,使亩产达到1000公斤;对小麦秋施肥,大豆秋
起垅并施肥,改随播随起垅为垅上播,使小麦、大豆明显增产;对大豆耙、趟、蒙、耢、灭草
效果显著;小麦压青苗、大田作物垅沟深松,防寒增温、促早熟。
五、施肥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
1978年,因土施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肥效;1979年,大豆应用钼酸铵拌种和叶面喷洒,
增产效果明显,单产稳定在120公斤至130公斤。
六、化学药剂灭草推广及应用
突出表现在大豆化学药剂灭草效率达70%以上。
七、大豆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1983年至1985年,由蔡文卿承担了绥化农场管理局科研所下达的科研课题:大豆综合高产
栽培模式研究,试验研究成功,获管局科研成果奖。
八、玉米育苗移栽试验
1984年由刘长君、蔡文卿根据生产实际提出了玉米育苗移栽试验新课题。通过实验,取得
显著效果,在全场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