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研进程 绥化农场管理局科研所的主要任务是:引鉴、提纯、高繁、推广优良品种;开展小麦、大
豆、玉米等主要作物的生产栽培技术研究。并把开发大豆综合丰产措施列为长远科研课题。
1977年,由肖明哲等人主持进行了抗赤霉病、根腐病早熟小麦新品系“绥垦一30T”的选
育试验。选育程序、以(辽40520X克76—250)F2为母本,以嫩引6013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用
系谱法定向选择。1979年杂交,当年冬在海南岛崖县进行南繁增代F1代。1980年科研所选育F2
代,当年冬南繁加代F1代。1981年至1983年科研所培育增代,1984年F7代决选行号出“绥垦84
—307”。1985年鉴定结果:株高82厘米,没发生杆锈病,叶锈病、赤霉病、根腐病都比较轻。
穗大、粒多、杆强,千粒重40克,亩产230.5公斤,比沈68—71增产12.7%。
1977年,由纪占湖等人主持,对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进行了微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铜、锰、锌、钼等微量元素,对作物根系发育以及籽粒形成和防预病虫害等都有明显作用。
在1981年管局召开的农艺师会议上,通过了试验论文。锰肥的施用,在全局各场进行推广,提
高产量6—12%。
1978年,由李永祥等人主持,进行了玉米育种试验。鉴定选育出适应绥化垦区栽培的优良
品种有:383X北711单交种,嫩玉1号,嫩玉2号自交系,HD103——2。
1980年,由纪占湖、李永祥等人主持,对大豆进行品种选育试验。鉴定出较好的大豆品种
有:合丰24号、合丰25号、九丰1号、合丰27号、合丰29号等。其中:合丰25号获管局品种推
广奖。
1981年,由肖明哲等人主持,对小麦克旱9号进行鉴定、繁育试验。经过几年试验,于1984
年在全局推广。1985年,在严重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克旱9号小麦仍获丰收,管局科研所于当
年向省内的绥化、勃利、庆安、庆丰等5个地区、13个县、场提供了500吨克旱9号麦种。
1982年至1985年,由柳春发、丁淑芬等人主持,试验、示范、总结出适应绥化垦区绥棱、
铁力、海伦、红光等农场的黑土区,对大豆高产施肥技术,总结出5条经验:一是磷以种肥为
主,氮以种肥和叶面追肥并重的经验。主要依据是,大豆从出苗至盛花期对磷需要最为迫切,
可以种肥的形式一次施入。又根据大豆有两个生育时期需要供氮,即苗期和结荚至成熟期,所
以,播种时可以少施氮肥,以供苗期所需。到结荚至成熟期,进行叶面追肥。试验证明;这是
一条成功的经验。二是,因土重施磷肥,少施氮肥。试验证明,土壤中有效含磷量在15毫克/
百克土以下时,大豆施磷有增产效果;土壤中有效含磷量在3毫克/百克土以下时,施磷增产显
著。每亩施磷量在7公斤以内,超过7公斤不再增产。绥化垦区中部四场,土壤水解氮在4—6毫
克/百克土以上,所以,因土少施氮肥,是大豆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三是,因水调节氮肥和
磷肥。试验证明,在试验地肥力水平相等的情况下,氮肥施量与降雨量和大豆产量负相关,磷
肥施量与降雨量和大豆产量正相关。
雨量、产量、施肥量关系表
表6—2
四是,因种调节氮肥和磷肥。由于早熟品种营养体较小,不繁茂,为促其繁茂,应增加氮
的施量,减少磷的施量。相反,晚熟品种应相应地增加磷的施量,减少氮的施量,试验结果,
绥化垦区中部4场在栽植大豆早熟品种时,每亩应增施氮肥1公斤(折0.5毫克/百克土),减磷2
公斤(折1毫克/百克土);在栽植大豆中熟品种时,每亩应增施氮肥0.5公斤(折0.25毫克/百克
土),减磷1公斤(折0.5毫克/百克土);在栽植晚熟品种时,不增不减。五是,花、荚、粒三期
结合防治病虫进行叶面喷肥。经过几年试验,选出的肥药配方及效应是:每公顷尿素9.6公斤+
磷酸=氢钾3公斤+硫酸锰1.5公斤+40%多菌灵胶旋剂1公斤+40%氧化乐果0.5公斤+水250公斤。
荚期追一次肥增产15.4—19%,灰斑病粒率降低73.7%,食心虫虫食率减少72.8%;花、荚期各
追一次肥,增产32—65.3%,灰斑病粒率降低89.9%,食心虫虫食率减少92.1%。利用上述配方
进行叶面追肥时,应掌握:第一,先保证肥力差的地块,然后是肥力高的地块。第二,要根据
病虫害发生情况来确定杀虫菌剂的喷施次数与时期,避免增加无效投入。
以上5条经验,通过实施验证,对绥化垦区中部4场,在进行大豆栽培时,是夺高产的有效
措施。
1982年至1985年,由柳春发、丁淑芬等人主持了对大豆叶面混施氮、磷、钾、硫的技术试
验。通过试验,已总结出可行性的经验及论证材料,在全局推广。
1984年,农艺师王景阳调任科研所所长。在他亲自主持下,进行了如下各项科研课题:一
是大豆施用微肥试验,由郝秀军等人协助主持,经试验取得显著效果,在全局推广应用10万亩,
获管局科技进步奖。二是大豆综合施肥试验,由柳春发等人协助主持,试验取得一定成果,
尚待进一步研究。三是小麦丰产栽培试验,由刘显辉等人协助主持,到1985年取得个别地块亩
产350—400公斤的初步成果。四是化学药剂药效试验,由丁淑芬等人协助主持,主要对虎威、
杂草焚、灭草猛、赛克津等化学药剂进行药效试验,经过实验,摸索出一些初步规律。
到1985年,科研所在11年间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鉴定出小麦克丰2号、克丰3号、克旱8
号、克旱9号等优良品种。繁殖良种500万斤,推广面积60万亩。大豆合丰25号、繁殖良种16万
斤,推广到五常、勃利、绥化等地乡村及八五O农场。大豆千平方米亩产250公斤攻关,连续3
年重演,获管局科技成果奖。小麦优良品种克旱8克,获国家级科技推广奖。稀土微肥应用,
获国家级推广二等奖。大面积推广因土施肥,获总局科技成果二等奖。细绿萍大面积推广,获
总局科研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