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研骨干
第一节 科研骨干
绥化垦区的科研骨干力量,基本都是50、60年代各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1951年至1955
年2月,有云南农学院毕业的陈乃康、黑龙江省农业专科学校毕业的顾跃民,北京农业机械化
学院毕业的纪术、北京农业大学毕业的吴国卿。1955年7月至1958年4月,有北安农学院毕业的
李肇桧、邓良佐、李永祥、张彦举、石成喜,有佳木斯农校毕业的奕普春。1959年10月至1968
年7月,有东北农学院毕业的王景阳、李伦、侯云华、纪占湖、阳久晨、刘洪山、赵福兰(女)、
赵忠学。他们在垦区工作有的20余年,有的10余年,对农垦科研坚持不渝,做出很大贡献。
陈乃康:1951年毕业于云南农学院农艺系。1956年4月调到黑龙江海伦农场,历任农业技
术员,生产科科长,副场长。1983年8月被评为高级农艺师,11月,调绥化农场管理局任总农
艺师。在海伦农场工作期间,因地制宜地研究了大豆苗带化学除草;小麦因土施肥等技术,在
垦区内外推广。经过苦心研究与实践,使农场小麦亩产由100公斤提高到190公斤以上,大豆由
亩产50多公斤提高到100公斤以上。自1955年3月到1985年6月,先后在《红旗》杂志、《湖北
农业通讯》、《黑龙江农业科技通讯》、《北大荒农业》、《农场经济管理》等刊物上发表《
关于我国过渡时期个体经济的经济法则问题》、《大豆苗带化学除草》、《小麦因土施肥》等
6篇有重要价值的论文。
顾耀民:1952年毕业于黑龙江省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即在垦区工作。1964年调嘉荫农场,
历任农艺师、生产科科长、场总农艺师、副场长等职。在农业战线从事科研工作33年,在嘉
荫农场从事农业科研工作21年。承担过大豆缩垄、增行、垅距间苗的技术研究;担任过小麦、
大豆、玉米等作物的品种试验的主持人;鉴定出小麦克强、克刚等10余个优良品种;鉴定出大
豆克壮1号、丰收2号,玉米查玉1号等优良品种;担任过小麦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的主持人,玉
米密度试验的主持人,农场发展规划、农业生产、技术方案设制及生产组织的主持人。所研究
的项目,均取得良好效果。参加编写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农业技术讲义,并连续3冬参与授课。
代培了4名农业试验实习人员。顾耀民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时,仍不放弃科研工作,
做出了贡献。
纪术:1950年由东北军区解放团转业到黑龙江宝泉岭农场生产股。195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
机械化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在牡丹江管局、宝泉岭管局、兵团六师、绥化管局历任队长、副
科长、技术员、科长、经理(处级)等职。自1977年到1982年,在《黑龙江省豆田化学除草经验
交流会资料选编》、《北方三省化学除草经验交流会资料汇编》、《绥化管局情况反映》、《
绥化管局农场科技》等书、报上发表了《施肥也要讲科学》、《总结苗带化学除草的经济效益
》、《如何提高化肥施用的经济效益》等11篇论文和经验材料,起到宣传、推广新技术的作用。
吴国卿:1954年末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1955年2月分配到友谊农场。后调大杨树
农场局、绥化农场局。历任技术员、队长、农艺师、副场长、副经理(副处级)等职。曾单独组
织开荒建点。在条件差,缺少财力、物力的情况下,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农业
生产队组织了4个生产周期,连续获得较好收成。担任农场副场长期间,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
识和在实践中的工作经验,较好地指挥了农业、畜牧业、林业、农田水利建设等项工作。在管
局管理种子期间,除做到合理管理外,还进行了种子区试、繁育良种试验工作,为垦区科研工
作做出贡献。
李肇桧:1955年7月毕业于北安农校。毕业分配到绥棱农场,后调海伦农场。历任助理农
业技术员、技术员、实验站站长、农艺师、生产科科长等职。进行肥料试验,获总局年度奖、
管局科技奖;进行玉米施锌肥试验、推广和应用,获管局科技奖。并在《北大荒农业》上发表
该项试验的论文;1983年,在《北大荒农业》第一期上发表《小麦微肥试验与推广》论文;《
稀土农用试验与推广》,获省委科技一等奖;在《北大荒农业》1982年第二期上发表《小麦克
丰3号繁殖与推广》论文;小麦克全、克红优良品种高繁,获省农场总局劳动奖。
邓良佐:1955年7月毕业于北安农校。毕业分配到绥棱农场,历任生产科技术员、生产队
农业技术员、实验站主管技术员、生产科农艺师、科长。1984年调总局科学院,1985年,晋升
为高级农艺师。参加工作近30年,全部投身于农垦科研工作。共进行了40余项科研课题,其中,
2项获国家级奖励,3项获省级奖励,2项获总局奖励,2项获管局奖励。在国家报刊发表论文
1篇,省级报刊发表论文3篇,总局刊物发表论文2篇,管局技术资料汇编发表论文1篇。
奕普春:1956年3月毕业于佳木斯农校。1958年5月调安达畜牧场。历任农业技术员、助理
农艺师、教师、农艺师等职。在科研工作中的主要成就有:蔬菜高产攻关;小麦旱灌百垧攻关;
大田创高产。此3项试验成果参加了省农业展览馆首展。布局规划打机电井,进行技术革新,
由过去32天打1眼井,革新后14天即可打成,提高工效1.28倍,连续打16眼井,井井出水,
提前工期4个多月。引进墨西哥、纽瑞、沙瑞克小麦,进行杂交育种,经过5年不间断繁育,培
育成功“龙71—2682X纽瑞(白皮小麦)”。“龙69—160X纽瑞”早熟小麦。白皮小麦于1983年
推广8650亩。还有其它7个小麦新品种受到上级表扬。
李永祥:1956年毕业于黑龙江省北安农校农学科农作物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垦区七星泡农
场。曾在安达牧场、嫩江实验农场、绥化管局科研所、铁力农场历任助理技术员、技术员、农
艺师等职。进行马铃薯品种试验、繁育及推广,选育出波发1号、波发2号优良品种;进行玉米
育种、区域试验、自交系繁殖,选育出玉米单交种嫩玉1号、嫩玉2号、自交系HD、103—2号优
良品种;对大豆品种试验,鉴定出九丰1号、合丰24号、合丰25号、合丰27号、合丰29号、哈
79—3号等优良品种。
张彦举:1957年8月毕业于北安农校农学专业。1960年1月调红光农场,历任技术员、农艺
师等职。进行了试验、繁殖、及推广优良品种的工作。25年间,繁育、推广小麦优良品种达7
个,推广面积96万亩;大豆优良品种达6个,推广面积达91万亩;玉米优良品种达5个,推广面
积达16万亩;谷子优良品种2个,推广面积达3.5万亩。其中,小麦克旱8号推广达35万亩,成
为红光农场的主栽品种,为农场节约种子费达35万元。1982年,获国家农业部科技推广奖。
石成喜:1958年4月毕业于北安农业学校栽培专业。毕业分配到铁力农场。后调绥棱农场。
历任:农业技术员、农艺师、生产科科长、场总农艺师等职。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化学除
草,获国家农委、科委推广技术奖;麦田留拖拉机行走道防病治虫增产增收的研究及推广,获
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农田杂草综合防除技术研究,获省科技三等奖;小麦根腐病防治试验及
推广应用,经省植保站及管局有关部门联合召开现场会鉴定合格。
王景阳:1959年1月毕业于东北农学院松花江分院中专部农学专业。1969年10月调入垦区,
先后任红光农场和绥棱农场副场长,管局生产处副处长,农业科研所农艺师、所长等职。在
管局任生产处副处长期间,搞了大豆化学药剂灭草,小麦因土施肥,耕作制度改革,推广增产
技术等,使全局1980年至1984年,连续5年高产盈利。鉴定、推广了克旱9号、九丰3号小麦、
合丰25号大豆优良品种。撰写了《怎样抓好农业生产田间作业标准化》的论文,发表在《中国
农垦》1981年第三期,后《黑龙江省农业》于1981年第九期予以转发。
李伦:1960年8月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嫩江分院农学专业。毕业分配到铁力农场。历任技术
员、农艺师、科长。1983年8月调管局科技处任副处长。进行大豆、玉米大面积化学除草试验
研究,获国家农委、科委奖励;进行农田杂草综合防治研究,获省科技大会三等奖及总局科技
成果奖;进行垅作大豆苗带化学除草试验研究,获总局科技成果四等奖;进行麦田留拖拉机行
走道防病治虫增产增收试验研究及推广应用,获总局科技成果三等奖、管局一等奖。
侯云华:1960年8月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嫩江分院。分配到垦区旭升牧场、春雷牛场、红色
草原垦局。1967年3月调肇源农场历任技术员、实验站副站长、农艺师、副科长。1985年任农
场总农艺师。结合肇源农场干旱的情况,主持进行了旱灌试验,推广秋灌和生长期喷灌,每年
推广面积是全场总耕地面积的70%,增产幅度达30—35%。指导因土施肥技术推广,每年推广面
积达3.9万亩,占全场播种面积的70%。指导全场耕作改制,改过去的全田平翻为以深松为主,
松、翻、耙相结合的耕作制度,增产达30.5%。
纪占湖:1962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牡丹江分院。毕业分配到海伦农场任农业技术员、实验
站副站长。1977年调管局科研所,历任副主任、主任、所长。1984年调回海伦农场,任总农艺
师等职。在科研工作中,对繁育、推广优良品种有贡献,在上千份品系中,鉴定、繁殖小麦品
种15个,大豆品种8个,玉米单交种5个,谷子品种3个,马铃薯品种6个,总计推广面积上百万
亩,累计经济效益达千万元。其中,小麦克丰3号获管局科技推广奖,克旱8号获国家农委奖励。
阳久晨:1964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嫩江分院农学专业。毕业分配到嘉荫农场,历任农业技
术员,实验站副站长,生产科副科长,农业公司经理、场三总办总农艺师等职。主要科研成果
有:推广小麦克刚、克红、克丰2号、克丰3号优良品种,示范、推广了大豆黑河3号;规定推
广了垦双7号玉米杂交种;高繁玉米528自交种;引进孚尔拉玉米种;配制孚尔拉X克单杂交玉
米种。撰写了《嘉荫农场配套耕作制的初步设想》。1983、1984年分别荣立三等功。1985年,
获省科委颁发的“稀土推广应用”荣誉证书。
刘洪山:1968年7月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园艺专业。1979年4月调入垦区,在海伦农场、绥化
农场管理局历任技术员、农艺师、科技咨询开发服务公司经理等职。主要成果有;小黑杨繁育
和推广,获国家农委、科委科技推广奖;五铧犁埋根造林技术,获省科技三等奖;农田防护林
宽行距机造机管丰产造林技术,获管局推广二等奖,麦田拖拉机行走道防病灭虫增产增收研究
与推广,获总局科技推广三等奖;旱作大豆高产综合栽培技术,获管局科技推广二等奖;烟剂
防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成本低,使用方便,效果好,受总局奖励。1984年、1985年,指导全管
局护林防火成绩显著,获省、地,管局奖励,评为先进工作者。
赵福兰:女,1968年7月毕业于东北农学院。1970年4月调入垦区,先后在海伦农场、绥化
农场管理局历任技术员、助理农艺师、农艺师、生产科长等职。主要成果有:化学除草技术研
究,获国家农委、科委科技奖;测土施肥技术试验,化学药剂灭虫技术试验,秋施尿素田间管
理技术研究,微肥施用技术研究,深松耙茬技术研究,旱地灌溉措施试验,化学农药防作物病
害技术研究,推广小麦优良品种克丰3号等9项科技研究试验成果,均获总局联合推广奖。在总
局统一组织的大豆高产万亩攻关活动中,参与制定方案、组织实施、3年累计完成13.8万亩,
获管局一等奖。麦田留拖拉机行走道防病治虫增产增收研究,获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管局一
等奖。对稀土微肥农用研究,获全国推广奖。
赵忠学:1968年7月毕业于东北农学院。1970年3月调入垦区。先后在红光农场。和平种畜
场历任技术员、副科长、总农艺师等职。主要成果有:对风沙,干旱地区耕作改制进行了研究,
采取以深松为主,杷茬、原垅作的少耕制,保证了土壤肥力和蓄水能力。对风沙、干旱地区
的化学药剂灭草研究,总结出“大水量,苗带或全喷,然后复土镇压”的科学灭草方法,灭草
效果极佳。对风沙、干旱地区的因地、因水施肥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对农作物虫害发生规
律的调查研究,取得了适应风沙、干旱地区切实可行的防治经验。对大豆根线虫的防治,取得
了比较成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