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章 工业

第一章 工业



绥化垦区工业发展缓慢,主要是受“种地为本,单一经营”的思想影响。各农牧场建址,
多数远离城镇,地处交通不便的荒原地带,为解决生产和生活上所必需的维修、吃、住等问题,
在一无厂房、设备,二无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情况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办起了建场初期
的工业。红光农场前身“海伦县第一农场”组建初期,用人力和畜力加工米面、豆油。和平种
畜场的前身卫星牧场三分场(东风分场)用土法酿酒、制火碱、碳酸钠、硫酸镁等化工产品,及
奶粉奶块等乳制品。铁力农场建场初期,买1台立式压瓦机,没有动力燃料,就用人工摇轮生
产,没有原材料就用粘土,和泥用脚踩。嘉荫农场组建初期,帐蓬当修理所,靠铁砧子等简单
工具,进行农机修理。
50年代,绥化垦区的工业仍处在自给型的小加工阶段。肇源、红光、铁力农场、安达畜牧
场,开始以机械代替石碾、石磨进行粮油加工。1956年4月,绥棱农场建起了粮油加工厂。同
年7月,海伦农场建起了面粉加工厂。各场普遍建立了农机修理所,并有了简单的车床、钻床、
电焊、铸造等设备。1955年10月,肇源农场建起了农机修理厂。1956年,海伦农场建起了农
机修造厂。同年6月,铁力农场建起2400平方米的农机修造厂。1958年,绥棱农场组建了联合
加工厂(包括修配车间、发电车间、粮油加工厂)。制砖工业在各农牧场也陆续开始生产,生产
方式多以土法、手工作业为主。1957年7月,铁力农场建起了年产红砖865万块,瓦5万片的砖
瓦厂。50年代期间,有个别场曾办起制肥皂、制革、酿酒、草绳、草袋等小型加工业。
60年代,绥化垦区所属各农牧场的农机修造、粮油加工、木材加工等工业都有较大幅度的
发展。1960年1月,和平种畜场建起粮油加工厂。1961年3月,绥棱农场建起农机修配厂。1962
年4月,红光农场建起农机修造厂,同年6月,该场又建起粮油公司。1963年1月,绥棱农场建
起木材加工厂。1964年6月,嘉荫农场建起农机修造厂。60年代,海伦农场建起小型糠醛厂。
绥棱农场建起小型白灰厂。肇源农场建起小型烤烟厂。
70年代,红砖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76年,海伦、和平、嘉荫各场先后建起砖瓦厂。1979
年4月、7月,红光、绥棱农场砖厂先后建立。1970年10月,嘉荫农场建立林产公司。1973年9
月,铁力农场建立面粉加工厂。1974年1月,和平种畜场建立农机修造厂。1974年3月,海伦农
场建立食品综合加工厂。1978年7月,绥棱农场建起水利发电站。1979年10月,嘉荫农场建起
面粉糕点厂。还有海伦农场的编织厂,和平种畜场的“北大荒”白酒厂,绥棱农场的老醋厂、
化肥厂等。
80年代,绥化垦区的工业生产,除满足生产与生活需要外,经营意识逐步增强,修造业、
建材业、粮油加工业都对外开放经营,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新建厂多数为产品经营型。如1981
年9月和平种畜场建起的乳品厂,1982年5月建起的珍珠岩厂,1983年8月肇源农场建起的罐头
厂,1985年3月建起的食品饮料厂,4月和平种畜场建起的复合饲料加工厂,12月铁力农场建起
的饮料厂。在开放经营过程中,经过质量控制、监督和上级质量部门检查、测定:1983年,海
伦农场粮米加工厂加工的面粉被评为垦区优质产品;1984年,和平种畜场乳品厂生产的“飞鸽
牌”奶粉,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5年,铁力农场加工厂的面粉被评为垦区优质产品。到1985
年,绥化垦区共建起了29个较大型的工厂,其中农机修造厂8个,粮油食品加工厂8个,砖瓦厂
6个,木材加工厂2个,水利发电站1个,乳品厂1个,水果罐头厂1个,复合饲料加工厂1个,饮
料厂1个。固定资产2523.7万元,从业人员3798人。年生产面粉8386吨,豆油283.5吨,红砖23
48万块,瓦14万片,锯材1966立方米,发电189万度,乳粉102万公斤,家俱1722万件,白酒33.4
吨,总产值1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