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加工业

第一节 加工业



绥化垦区的加工工业,以农副产品为原料,主要开展的项目有粮油加工、酿造加工、乳粉
加工、罐头加工、复合饲料加工等。保证了本垦区的生活需要,同时为市场提供商品。
一、粮油
1948年至1953年,肇源农场加工米面用石碾、石磨,榨油用油包草、人搬杠。红光农场在
此期间,加工米面用马拉石碾、石磨,使用木榨加工豆油,生产率很低。1954年,肇源农场添
置了一台54马力座机,以机械带动石碾、石磨加工粮油。红光农场进了两台中筒式制米机,日
加工2000公斤;一台制米机,日加工250公斤。
1955年,海伦、绥棱、铁力、安达4场先后组建,粮油加工厂仍沿用石碾、石磨,人推马
拉作业。
1956年,海伦、绥棱农场先后建立粮油加工厂。各场加工厂房仅有200平方米,设备简陋,
技术水平不高,日产面粉多达5吨,除供应本场外,还有部分余存。为解决粮食存放困难,
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就地取材,建起土粮囤。70年代中期,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不
断增加,原有粮油加工很难满足需要。1974年至1976年,扩建粮油加工厂,扩建后的厂房都在
干平方米以上,加工设备完善,库房条件优越,通风良好,加上技术水平和生产率不断提高,
除保证本场口粮供应外,还对外销售。1983年,海伦农场加工厂生产的面粉,经过上级质检、
测定,评为垦区优质产品。
1960年,和平种畜场组建当年即建联合加工厂,1963年投入生产。当初仅有两台中筒式制
米机,一台钢磨,年加工原粮600吨,面粉300余吨,盈利9万元,1964年购置一套125型磨粉机,
日加工原粮5吨,制粉效率明显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水平下降,出现亏损。197
2年,整顿了领导班子,制米分两班作业,产量上升,扭转了亏损局面。1975年,改装了面粉
设备,安装自动升降机,节省了劳力,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15倍,年加工原粮1000
吨。出面粉640余吨。1982年,面粉加工楼投产,粮米加工实现了机械化、电器化。到1985年,
3年盈利5万元。
1964年,红光农场建起了粮油加工厂,日产面粉9500公斤,加工粗粮9000公斤,出面率达
70%。制油设备增加到六眼螺旋榨,日产豆油150公斤,出油率达10%以上。1978年,投资50余
万元开始建五层面粉加工楼,1981年投入生产,全部采用先进加工设备,日产面粉达36吨,出
面率大幅度提高,达到“80粉”的标准。豆油生产增设了90型压榨,班产300至350公斤,出油
率达到11—12%。
1964年,嘉荫农场开始筹建粮米加工厂。从九三农垦局调来一套德式600型磨粉机,日加
工能力50吨。机器组装在木板夹锯末的厂房里。1965年8月投产,面粉洁白,质量稳定。保证
了全场口粮供应。1968年12月5日,因人为火灾,烧毁厂房及全套加工设备。1969年又购入7台
125型、200型磨面机和3台打米机,分别安装在团部(场部)及各营,基本解决场内米面供应。
但出粉质量差,产量不稳定,加上没有统一管理,损失浪费严重。1970年,在双河镇重建粮油
加工厂,组装5台日加工12吨的磨面机,出粉率76%。但面质低劣,时遇停电,口粮即刻供应不
上。1978年,盖起五层楼的加工厂房及贮粮仓库,计1850平方米。组装日产70至100吨的成套
面粉加工设备。1980年,面粉出品率达80%。可生产普粉和精粉。嘉荫农场豆油生产从1969年
开始,最先购入7台卧式油榨,当年生产豆油4吨。到1970年又购入3台卧式油榨,年生产豆油
27吨。到1974年,年产量达到93.1吨。1975年、又购入兰西产的90型榨油机5台,使豆油年产量
达到百吨以上,一直持续到1982年。1983年,豆油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年产量达到136吨。
1972年6月,铁力农场新建粮油酒加工厂,更换了设备,生产效率明显提高。1976年,扩
建粮油加工厂,加盖面粉大楼,更换大型磨面机。到1979年,粮油加工厂有:面粉厂房1085平
方米,榨油厂房600平方米,制酒厂房636平方米,办公室252平方米,住宅2480平方米。机械
设备:制面机17台,其中:125型7台,800型3台,150型6台,65型1台。刷麦机1台,清粮机1
台。榨油机24台。制酒设备1套。生产能力达到日加工面粉40吨,加工豆油1吨,制白酒250到
500公斤。1983年,生产面粉2214吨,豆油1288吨,糕点124.9吨。总产值达106万元,盈利达
1.02万元。1985年,该厂生产的标准粉,经上级质量部门检查、测定,评为垦区优质产品。
二、酿造
绥化垦区各农牧场,自组建开始,都搞制酒加工,以满足职工需要。尽管各场制酒水平不
一,但由于制酒原料,都是自产的粮食或糠麸,酒味纯正,深受垦区内外广大群众欢迎。
红光农场联合厂制酒车间于1960年开始制酒。当年制酒还是采取扣大锅的土设备、土办法,
原料是杂粮、糠麸、草籽。到1963年、每年产白酒4至6吨。1964年至1968年,制酒处于停滞
状态。1970年,使用比较先进的锡锅冷凝器,加上工艺水平的提高,班产白酒400至750公斤。
当年还革新制造了酒梢子提纯器,使白酒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1975年,该厂开始生产60度“
红丰”瓶装白酒,畅销省内外。年产88吨,销售一空。70年代。是红光农场联合厂制酒车间的
兴旺时期,最高年产达180吨。1980年,由于原料不足而时产时停。1981年至1985年,平均年
产白酒仅40吨。
和平种畜场联合加工厂制酒车间,1960年有厂房237平方米,制酒工人7名,一口小型锡锅,
4个小曲子窑,5口酵母缸,由供应站供给原料。日产白酒1Q0公斤,年产7吨。1973年,扩建
了650平方米厂房,制酒工人增至13名,建起了酵母和曲种车间,达到日产白酒650公斤。1976
年,再度扩大生产,建起了培菌室和装瓶车间,改造了酒锅,工人增加到20名,分三个班次烧
酒,年产白酒达70吨。当年报请农场总局验收合格,批准统一商标,命名为“北大荒”白酒。
后于1980年改名为“和平清泉”白酒,畅销全省,深受群众欢迎。1981年,安装了锅炉,经改
造后,由年产70吨增加到138吨,营业额增加到3.7万元。制酒工人增加到30人。
绥化垦区的制酒工业开展的比较普遍,不但场部办酒厂,许多生产队也办起了制酒小作坊。
1973年到1985年,全局共生产白酒4191.9吨,产值达670.7万元。
三、乳制品
绥化垦区乳制品加工业,只有和平种畜场一家。1980年,安达畜牧场并入和平种畜场,奶
牛饲养量迅速增长,年存栏达400头。为创办小型乳品厂提供了先决条件。经过学习、考察、
筹建等一系列工作后,初建了一座拥有500平方米的厂房和锅炉房,日处理鲜奶4000公斤,生
产乳品1143公斤的小型乳品厂。为了适应奶牛发展的需要,1981年乳品厂扩建,增强了生产能
力,日处理鲜奶达6吨,生产乳粉1714公斤。1982年,在农场总局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建设一
座中型机械化的乳品厂。1983年7月建成并投入生产,日处理鲜奶20吨,生产乳品7000公斤。
该厂生产的“飞鸽牌”全脂速溶乳粉于1984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5年,该厂累计生产乳粉
1024吨,创产值1240万元,上交利税达百余万元。其中:1985年生产乳粉439吨,创产值485万
元,上交利税47万元。
四、罐头
1974年,肇源农场建起一座仅有16人的小罐头产,厂房不足百平方米,年生产罐头不足百
吨。由于生产规模小,技术不过关,产品质量差,销路不好,经济效益低,到1980年下马。
1982年,该场重新设计建厂,企业占地5000平方米,厂房建筑900平方米,生产人员54名。
年设计生产能力达500吨。固定资产投资12.2万元。1983年建成投入生产。截止1985年末,
年创产值达13.1万元,盈利8000元。
五、饲料
1984年,和平种畜场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为了满足饲料供应,决定成立复合饲料加工
厂。厂址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厂房550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37.5万元,设计年生产能力
5000吨。1985年初,建成并投入生产。
1985年生产混合饲料570吨,年产值24.9万元,经济效益略有盈余。该厂屈服务型企业,
是和平种畜场发展奶牛事业的基础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