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筑材料 绥化垦区的建筑材料生产主要项目有砖瓦和木材加工。
一、红砖
截止1985年,全局共有9个砖瓦厂。
肇源农场于1955年建了2个旧式马蹄窑,手工制坯,外请烧窑师傅,作技术指导,只干了
一个夏秋就停产了。1959年,该场又建了二座旧式方窑,每窑一次只能烧1200块红砖,1962年
停产。1975年建起了一座24门轮窑,购置了整套制砖设备,1976年投入生产,但因红砖质量不
好,销路不畅,1981年被迫停产;1982年农场派了两名干部,带领40名待业青年,重新恢复24
门轮窑生产,当年盈利5万元,受到总局奖励。
红光农场于60年代初建起马蹄窑,生产工人80名,到1966年达到120人。一窑可烧红砖3万
块,年产红砖70一100万块。1967年又建起了九门串窑,1971年购置了小型制砖机,1978年建
成24门轮窑,配备了140型制砖机,年产量增加到370万块。1980年,安装了150型制砖机,并
配备7台运料机械。到1985年,红砖年产量达到350万块,最高可达400万块。
嘉荫农场在1964年与嘉荫县联合经营双河砖厂,当时有两座方形土窑,每次可烧红砖7万
块,年产红砖150万块,满足不了建设需要。1965年改建成13门串窑。1967年购入135型砖机。
到1971年,红砖年产量始终在100万块左右徘徊。到1976年上升到年产量200万块。1977年,农
场自行在双桥建起24门轮窑,购置150型制砖机一台,实现了机械化搅拌、制坯、推土。1980
年,红砖年产量达到800万块,满足了本场建设需要,还有部分外销。1982年获总局红砖质量
第12名,绥化管局第1名。1982年至1983年又建起一座24门轮窑,并购置了全套制砖设备,使
红砖年生产量达到1200万块。
铁力农场于1972年5月始建26门轮窑,调进35型制砖机一台(日产砖坯3—5万块),4146发
电机组2套,96马力柴油机2台。1973年建成投产。自1974年产320万块,经过多次技术革新,
到1983年达到年产红砖800万块,在此期间进行了8项技术革新:1、加大窑机挤出机轴径,提
高轴的转数;2、挤出离合器圆盘改为十字接盘;3、把原机的单窑泥板改为双压泥板;4、由
人工切坯改为自动切坯,把人工抬板改为自动抬板,砖坯损失减少30%;5、自制6道皮带,革
新了皮带卡子;6、改人工上架为直接上架;7、自制1台小型卷扬机,使上煤自动化;8、小车
出窑由单块装卸,改为一次装200块。
和平种畜场于1975年6月购置1台制砖机,组建起140人的烧砖队伍,进行土窑烧砖。1976
年始建24门轮窑,1977年5月1日正式投产,日产水坯6万块,年生产红砖450万块。1979年,增
加两台140型制砖机。1980年,年产红砖480万块、盈利3万余元。1982年,从北京购进1台150
型制砖机组,年产红砖达到600万块,盈利5万余元。
铁力农场砖厂领导在检查红砖质量
二、制瓦
1956年,铁力农场购置了立式压瓦机。开始手工操作。先制水泥瓦,后改为菱苦土瓦。因
原料中断,改制粘土瓦。1957年,搞马拉传动,获得成功,解放了人力,提高了工效,日产瓦
坯5000块。1958年,号召放“卫星”只顾数量高不顾质量,烧出90万块次品,造成经济损失3
万元。致使瓦厂生产停顿。1968年大批城市青年下乡,急需住房,砖瓦用量猛增,扩建了400
平方米的砖瓦车间,派人外出学习制瓦新工艺。从此瓦厂由原来的手工操作,跨入了机械制瓦
的新阶段。到1982年,有制瓦机2台(每台日产3000块),大小电机32台,座机4台,推土机1台,
胶轮拖拉机1台,坯棚89栋,职工140名。自1977年到1985年,年年盈利。
1962年,红光农场砖厂增设制瓦车间,手工操作,当年制小红瓦80万块。1970年到1975年,
生产菱苦土大瓦,后因原料外进,成本高、质量差,而停产。
1972年到1974年,嘉荫农场部分农业生产队,为解决铁皮油毡纸屋顶成本高的问题,自制
红瓦21.1万块,后因质量不佳而中止。1978年,农场购进制瓦机。1979年在砖厂建起了1000平
方米的制瓦车间,当年生产21万块。到1982年,共生产红瓦53万块。因质量不合格,1983年停
止生产。
三、木材
1964年,嘉荫农场在基建队设木工车间,厂房用木板钉成,只有两台圆盘锯和部分简陋的
木工工具,主要担负场部建设所需木制件的制作任务。1965年,该厂与嘉荫县联合建立了制材
厂,增加了平刨、压刨、立刨、打眼机等木工设备。全厂共分制件车间和带锯车间。1966年,
场县取消联合计划,锯材厂归农场经营,年终产值达27万元。1974年,锯材生产经营开始盈利,
当年盈利小86万元。1977年购入大型带锯和刨车。锯材生产由1976年1834立方米,提高到2813
立方米。1981年设计并安装了远红外线烘干炉,扩大了家具生产规模。到1983年,锯材厂共
有职工125人,生产用房2200平方米,年锯材2685立方米,生产木材家具9000余件,年总产值
78.8万元,经营利润9.2万元。自1974年到1985年,年年盈利,总额达70余万元。
1971年,海伦农场购进一台半新的跑车带锯机。1972年清明水县建设局工程队的一名老师
傅作技术指导,安装了4个月,1973年才开始生产。此期间农场派出人员学习带锯操作及锉锯
技术。1977年,制材厂正式成立,分带锯和木工两个生产车间,共有职工49人。当年进圆木
2081立方米,加工成材1457立方米,出材率达70%。创产值4.16万元,利润687元。1979年购买
45千瓦电动机1台。1980年安装压刨机1台,45千瓦电动器1台。当年制材生产有了明显提高,全
年创产值29.67万元,利润3.07万元。1982年安装了“3310”带锯1台,使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年生产成材1736立方米,创产值38.16万元,利润4.09万元。
铁力农场木材厂前身是一个仅有2个人的木工组,1970年组成小木器厂。到1972年生产规
模扩大,全厂共有职工298人,改名木材厂,负责全场房建的木材加工。当年加工成材1614立
方米。每年冬春两季采运木材,夏秋两季进行锯木加工生产。自1982年开始,利用闲季拉沙子,
备河流石,打水泥予制件,提高了经济效益。到1985年,有压刨1台,平刨1台,带锯4套。
卷扬机4台,小型车2台。1972年到1985年,共完成锯材2.06万立方米,其中10年盈利,4年亏
损,盈亏相抵后,还盈利16.09万元。
1975年,红光农场建木材加工厂房540平方米,办公室200平方米。设备有:30年代日本产
跑车带锯机一台,圆盘锯一台,锉锯设备一套,1979年正式投入生产,每年可加工圆木1500立
方米,出材率达65%。自1980年到1985年,年年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