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粮食管理

第一节 粮食管理



绥化垦区各农牧场通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一套较完善的粮食管理办法,概括起来即是:“
健全组织、建立制度、严守国家政策,改进设施、搞好储运管理、避免或尽量减少损失浪费。”
健全组织,是指健全粮食管理组织,形成管理网络,保证粮食管理工作正常进行。建立制
度,首先是粮食报表制度,自农牧场组建,年年必报。50年代积累了粮食保管经验,制订了粮
食保管制度,如入库粮食不得超过14.5个水份等。60年代,实行了上交粮食的化验制度。70年
代制订了粮食管理人员的培训及学习制度,粮食检查制度,入库粮食的检斤过称制度等。进入
80年代,在上述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使其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成为粮食管理人
员进行培训的必修教材。严守国家政策,是粮食管理的守则。首先是上交粮任务,这是国民经
济计划中的一条重要政策,历年必保完成。多数年份都做到超额完成。其次是按政策要求进行
“三留”,决不超留,将剩余的粮食全部交售给国家或出口。不作私营买卖。其三是对那些盗
窃、私自捣卖国家粮食,或人为的造成国家粮食严重损失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厉的打击和
惩处。改进设施,是避免粮食损失浪费的必要条件。农场组建初期,由于储运设施及场院晾晒
条件简陋造成鼠盗鸟食、水浸霉烂现象比较严重。为避免这种浪费现象,在改进粮食保管的设
施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粮食储存上、从用芡子芡粮到建土圆仓。70年代开始建砖瓦结构的
库房。到80年代,购置了金属粮仓。场院也是从土场院开始,发展到水泥面场院,而且面积逐
年扩大。苫盖是从人工编织的草苫子开始,逐步发展成使用苫布,到80年代使用塑料布。特别
是场院机械化的实现,加快了上场粮食的降水速度,如机械摊晒、机械出风、机械清选、机械
烘干。到1985年,全局已建起储粮仓98栋,面积2.75万平方米,总容量2.87万吨;金属仓66个,
总容量0.9万吨;水泥晒场46.49万平方米;有扬场机176台;清选机33台;烘干机25台。由
于上述储存粮食及处理粮食设施的不断改进,改善了粮食处理及储存的条件,增加了储存量,
减少了粮食的损失浪费,降低了粮食保管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