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建筑队伍

第二节 建筑队伍



绥化垦区各农牧场在1954年以前,没有基建队伍。有的只是几名木瓦工,仅能盖草木泥结
构的简单房屋。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搞房屋维修。
1955年,肇源农场成立了基建科,并成立了一个由23人组成的建筑工程队。只能建土木结
构的平房。当年因建筑任务加大,使这支建筑队伍扩大到103人。1961年,基本建设任务减少,
基建队伍随之减员,到1966年底,减少到33人。1967年,基建队伍又扩大到178人,分房建、
水利、木材加工3个组。有专业技术人员3名。1983年,工程队改称建筑工程公司,职工103
人,管理人员5名,专业工程设计人员1名。
1955年,海伦农场抽调500名犯人,组成建筑工程队。1959年,基础建设工程结束,基建
队伍大幅度减员。1968年,大批城市下乡知识青年进场,基本建设工程任务大增,基建队中增
添了大量知识青年,全员达到200余人。为了使新成员能尽快承担生产任务,利用冬运任务(每
年冬季上山运木材)完成后,抽出半月时间,进行木瓦工技术培训,此项工作年年进行,一直
持续到1985年。
1956年,铁力农场基建科主管房建、道路、水利诸项工作。科内设有工会、财务、采购、
仓库、调度等部门。下设房建工地3个,水利工地2个,道路中队2个,基建战线职工达1500人。
1958年基建任务减少,人员随之缩减。到1968年,基建任务又开始增加,基建队伍也随之扩
大。由于砖瓦结构房屋建设的需要,开始建立专业队伍。50年代从事木瓦工的老技工,经过几
年锻练,大部分成了房建骨干。
1960年,红光农场成立基建队,全队120余人。1971年,基建队属基建大队中的一个组成
部分。1983年,改为基建公司中的一个队,为房建队,全队共有职工134人。
1961年,和平种畜场调了10多名工人建成了临时基本建设工程队。1963年,扩大到近50人。
1969年正式成立工程队,实行报帐制。队里配备两名设计人员。1971年配报帐会计1人。1972
年至1982年,上级给和平种畜场的基建投资不断增加,建筑任务加大,建筑队伍也开始扩大
到近250人。实行科队合署办公,建立了党支部。基建科副科长李光亮兼任党支部书记。经济
上开始独立核算,技术上开始重视工程设计、建筑质量、培养人才。
1964年,嘉荫农场组建,省农垦局从赵光、海林、铁力、红色草原、克山等20多个农牧场
抽调了木瓦工200多人,组成了嘉荫农场基建大队,下设3个分工地,分别负责木材加工、红砖
生产、建筑施工。1965年成立基建科,单独领导基建队。1972年,为加快双兴镇建设,从11连、
16连、17连各抽一个班组成临时工程队,同工程连一起建设双兴镇。1973年临时工程队与工
程连合并成立基建队。1983年在企业整顿中,嘉荫农场成立科级基建工程公司,直接归农场领
导,三级核算。公司下设政工、财务、技术、物资供应4个股。基建队是工程公司的所属单位。
到1985年,从事建筑设计的技术人员有5名,自行设计项目30个。建场初期的人员已经成为
农场建筑施工的骨干,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理论水平,并继承了老一辈的丰富经验,有独
立工作能力。在人员数量上也有所增加,全场从事建筑施工的职工达240余人。比1964年增加20%。
1977年到1985年,各农牧场基本建设项目逐年增加,施工队伍也随之扩大。各类基建工程
技术工人增至400多人,占施工总人数46%,多数施工队配备了相应的施工机械。主要机械有:
卷扬机15台;搅拌机6台;砂浆搅拌机15台;50胶轮车12台。年施工能力可达4万多平方米,年
经营利盈8—9万元。全局共有基建工程技术人员35名。其中: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9人;技
术员23人。

建筑企业施工情况表
(1970—1985年)
表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