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形式 绥化垦区的国营农牧场自建立起到1985年,一直以全民所有制经济为主体,集体经济和个
体经济受不同时期的政治形势影响很大,在所有制结构中所占比重忽起忽落。
一、全民经济
绥化垦区自1948年以来先后建起了8个农牧场(其中安达牧场被划入和平种畜场。海伦农场
与绥棱农场被划归省司法厅劳改局管辖,为保持历史的连贯性,在此将海伦与绥棱两场的经济
状况统计在内),到1985年止,全民经营生产队97个,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35个。总人口74483
人,其中职工27937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992台,联合收割机561台,载重汽车197台,农刚机
械总动力9.9万千瓦。38年来,累计生产粮豆1963116吨,上交给国家841203吨,累计交售肥猪
58139头,肉牛8248头,鹿茸7182.5公斤,羊毛678吨,蜂蜜419.8吨,人参2156公斤,乳粉
1021.1吨,白酒5820吨,还交售了大量的皮张、鲜蛋、木耳、豆油、黑白瓜子等农副产品。38
年来,累计上交给国家税金3468万元,上交利润122万元,利润留成2828.7万元。与此同时,各
农牧场还发展了各项社会性建设事业,形成2000人口以上的小城镇7个,修筑砂石公路199公里,
输配电线路930公里,小型水电站1座,铁路专用线4条,中转油库6座,并拥有普通教育学校
123所,场级以上医院9所,以及自成体系的文化、广播、通信等事业。
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对国营农场建设现代化商品生产基地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二、集体经济
50年代初,为了解决职工家庭的生活困难以及为农忙时增添劳动力,绥化垦区出现了家属
临时工和自负盈亏的豆腐坊、种菜组等。
1961年至1965年大批精简职工时,一些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得到发展,逐步成为拥有一定
数量的生产资料和资金,有正常的生产活动和经营内容,收入比较稳定,经济上独立核算的集
体生产队,但其成员大部分仍是家属临时工。
1968年至1969年,由于大批城市知识青年进入农场,家属临时工受到排挤。独立一团、独
立二团各连均成立了家属排,每人分给2至3亩地进行农副业生产,不允许经营商业。家属集体
生产的产品列入收购计划,不得自行销售;年终个人分配所得不准高于一级农工水平。当时的
生产项目主要是种菜、养猪禽、办被服和面条加工等服务行业,为职工群众生活服务。
1972年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绥化分局成立时,各场还有专人抓集体企业。
1973年独立一团、独立二团各连的家属排纷纷解散,家属临时工在农忙季节直接参加连队
生产劳动。
1979年国家改变了对农场职工子女就业包下来的政策。按照省国营农场总局的有关要求,
绥化垦区开始创造条件发展集体所有制生产,为职工子女提供充分就业的机会。各农牧场相继
成立了集体经济办公室,过去对集体经济在行业、规模、分配上的限制也一概取消。
到1982年4月,绥化垦区先后成立了13个集体队,共安置待业青年453人,配备专职干部4
人,兼职干部12人,其中规模较大的青年集体队有150人,集体队主要经营种植业、建筑业和
服务业的理发、照像、修理、大车店等项目,此外还从事季节性的打苫房草、割苕条、采集饲
料等副业生产。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绥棱农场,办起了8个集体企业,安置待业青年202人,家
庭妇女322人,技术骨干13人。绥棱农场九队的集体建筑工程队,1979年成立后的3年中,共建
房屋1920平方米,盈利3.2万元,职工平均每个劳动日工资为2.98元。
1984年绥化垦区局场两级劳动服务公司陆续组建起来,主要负责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组
织协调工作以及待业青年的职业培训和安置。全局1982年时2256名待业青年到1981年大部分得
到了妥善安置。
三、个体经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种种政策的限制,绥化垦区的个体经济一直不够兴旺,经
营范围很窄,只是有点职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
1981年2月,省国营农场总局下发了《关于国营农场职工家庭副业的暂行规定》,初步确
定了职工园田地、家庭副业、个休养畜、个体工商户以及集市贸易的政策界限。此后个体经济
得以发展,成为农场发展商品经济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绥化垦区的个体经济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工商专业户,另一类是以庭园为基地从
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兼业户。个体经济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充分发挥家庭经营的潜力,把小额闲
散资金、零星物力和辅助劳力统统调动起来,用于发展商品经济,创造财富。
和平种畜场将公养奶牛转为私养后,全场占40%的职工家庭利用前庭后院搞起了养殖业。
职工养1头产奶母牛,不仅个人每年能得到1500元以上的收益,同时乳品厂通过鲜奶加工还可
得到800至1000元的利润。职工庭院养殖业已成为乳品厂的鲜奶生产基地。
个体经济发展起来以后,不仅使剩余劳力和剩余劳动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而且还使不少
贫困户迅速脱贫致富。红光农场三队职工钟兆发,过去是个长期靠生产队救济的老病号,自从
家里养了奶山羊以后,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几年时间就脱贫致富。由于职工相互效仿大量饲养
奶山羊,红光农场三队很快就成为以养殖业为主的专业村。
农场个体工商户的发展还促进了农贸市场的形成,使商品交换日益兴旺起来。农场就业难、
理发难、吃饭难、吃菜难、修理难、做衣难等问题都:初步得到解决,小城镇建设跨进了一
个新的阶段。
到1985年,绥化垦区(不包括海伦、绥棱两场)的个体户达到196户,其中工业29户,商业
68户,运输业7户,服务等行业92户。
绥化垦区个体户基本情况表
表8—4 (1982—1985年) 单位:个、万元
(转自《黑龙江农垦十年》)
绥化垦区集体企业基本情况表
表8—5 (1982—1985年) 单位:个、万元
(转自《黑龙江农垦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