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党的组织

第九篇 党政群团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一节 党的组织



绥化垦区最早创建的农场是1948年的郭尔罗斯后旗农场(即肇源农场)和海伦县第一农场(
红光农场前身)。创建初期,主要是试办小型“示范农场”,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培养管理干
部。最早的党组织,是1948年4月建立的郭尔罗斯后旗农场党支部,受郭尔罗斯后旗(即肇源县)
旗委领导。党支部有6名党员。李俊卿为第一任书记。1949年1月,海伦县第一农场也建立了
党组织,称海伦县第一农场党支部,有党员11人,支部书记是赵日奎,1950年3月,郭尔罗斯
后旗旗营农场改名为肇源县地方国营农场,并成立了党总支委员会,下设4个基层党支部,有
党员32人,书记马敏,党总支隶属肇源县委,这个时期党组织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全体党员和职
工艰苦创业,发展生产,以实际行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5年7月,农建二师四团经中央军委批准集体转业后,到宝清建立国营农场,由于遇到
几十年未遇的大雨,给建场工作带来困难。9月下旬,经省委同意,迁往铁力县,与铁力国营
机械化农场合并,建立了国营“十一”农场,同时建立了党的委员会,董彬任书记,岳富孝任
副书记。这是绥化垦区最早建立的农场党委会。1957年9月绥棱农场建立了党委会,11月肇源
农场建立了党委会。进入60年代,红光、安达、海伦、和平等农牧场相继成立了党委会。1964
年嘉荫农场也成立了党委会。至此,绥化垦区8个农牧场都健全了党的组织。
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各级党的组织相继遭到了严重破坏,陷入瘫痪状态。1968
年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铁力农场、嘉荫农场、红色草原牧场被编入兵团序列,嘉荫农场
为独立一团,铁力农场为独立二团,红色草原牧场为独立三团。1969年各团成立了党委会,各
农牧场也成立了党的核心小组,党的组织机构逐步恢复起来。
1972年4月,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绥化分局成立。8月,建立了分局党委会,娄锡钧任
书记,杨颜任副书记,所属各农牧场也恢复了党委会。1976年2月,撤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建制,在绥化分局的基础上组建了绥化国营农场管理局,同时成立了管理局党委会,林文章任
书记,娄锡钧任副书记,因林文章未到职,由娄锡钧主持党委工作,6月,由苏之泉任书记。
下属9个农牧场分别建立了党委会。
1977年4月,绥化管理局科学研究所党委建立。1978年2月,根据省革委文件通知,红色草
原牧场党委移交大庆市委。1979年6月,为了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快培养技术人才,
绥化管理局在安达畜牧场建立技工学校,同时撤销了安达畜牧场党委。1981年1月,管局成立
技工学校党委。1982年5月,根据农场总局的指示,撤销绥化管局技工学校和技工学校党委,
组建绥化管局干部进修学校。1983年2月,管局成立干部进修学校党委。12月,管局机关党总
支改为党委。1985年3月,绥化农垦食品厂成立临时党委。4月,绥化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
党委建立,6月,又改称为绥化农垦商业党委。
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垦区内各农牧场党的组织隶属关系,也有一定变化。各农牧场初建时
期,党的组织一般都归属所在县委领导,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建,铁力农场、嘉荫农
场、红色草原牧场分别编入生产建设兵团建制,各场党的组织,先归属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后
又归属兵团二师党委。1972年成立绥化分局,下属的六个农牧场党的组织由地方党委交由分局
党委管理。1976年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了中共绥化国营农场管理局委员会,原绥化分局党
委所属的6个农牧场党组织和嘉荫农场、铁力农场、红色草原牧场的党组织统一划归绥化国营
农场管理局党委领导。
1985年12月,绥化国营农场管理局党的组织系统为:中共绥化国营农场管理局委员会,下
属8个县团级农牧场党委,即:中共肇源农场委员会;中共红光农场委员会、中共绥棱农场委
员会、中共海伦农场委员会、中共和平种畜场委员会、中共嘉荫农场委员会、中共铁力农场委
员会、中共红色草原牧场委员会。4个处(副)级直属单位党委,即:中共绥化管局科学研究所
委员会、中共绥化管局干部进修学校委员会、中共绥化农垦商业委员会、中共绥化农垦食品厂
临时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