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干部队伍

第三节 干部队伍



1948年,绥化垦区组建肇源、红光两个农场。处于开荒建点时期,只有干部27人,职工多
数是由农村临时招募来场。在艰苦创业中,党组织领导广大干部职工,对办好农场充满了信心,
在环境艰苦、工具简陋、资金短缺的条件下,迈出了垦荒创业、建设农场的第一步。1956年,
绥化垦区的国营农场增加到6个,根据省委“积极、大胆、坚决、破格地提拔干部”的指示,
各农场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培训和选拔干部,干部队伍扩大到677人。1964年,绥化垦
区8个农牧场全部组建,共有干部1495人。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对国营农场的体制和干部队伍管理冲击很大,各级领导
干部挨批判、“靠边站”,干部队伍瘫痪。特别是1968年4月开始的“清理阶级队伍”,即深
挖“三特一叛”,很多干部遭到诬陷,被强制进行劳动改造;在原劳改农场系统中,以“砸烂
旧公检法”为口号,把一批有实践经验的管教干部,送进各种“学习班”和“干校”,一些造
反组织夺了领导权。1968年,除嘉荫农场按部队建制外,其它各农牧场建立了“革命委员会”,
革委会的主要干部是当地县和武装部门派进来的。1969年初,为使农场的干部队伍进一步“
贫下中农化”,当地县革委会,又从附近农村人民公社抽调一批贫下中农,组成“贫宣队”进
驻农场,还吸收一批转业官兵“充实班子”,再加上从知识青年中提拔一批干部,使绥化垦区
的干部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1972年5月,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绥化分局组建,当年分局机关和所属的6个农牧场,有干部
1491人(不包括被编入兵团序列的嘉荫、铁力农场)。
1976年2月,组建绥化国营农场管理局,干部总数2702人。到1978年,因红色草原牧场交
出,全局共有干部1904人,其中妇女干部338人,占干部总数的18%;45岁以下干部1126人,占
干部总数的59%;大专文化程度以上171人,占干部总数的9%;高中文化程度431人,占干部总
数的27%;专业技术干部588人,占干部总数的31%。
1979年,根据省人事局[1979]12号文件和省卫生局[1978]18号文件精神,有1825名工人转
为国家正式干部,这年干部总数为3164人,比建局初期的1976年增加17%。
1982年,全局干部总数为3102人,其中妇女干部655人,占干部总数的21%,比1978年增加
9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57人,比1978年增加50%;高中文化程度1004人,比1978年增加2.33
倍;45岁以下干部2167人,占干部总数的70%,比1978年增加92%,专业技术干部1362人,占干
部总数的44%,比1978年增加2.32倍。
1984年9月,省政府批转了农场总局和省司法厅《关于省农场总局向司法厅移交十六个原
劳改农场的报告》,海伦、绥棱农场移交给省司法厅,移交干部951人。同时,根据中组部和
省人事局的文件精神,有472名“以工代干”人员转为国家正式干部。1984年实际干部数为2446
人。
1985年末,海伦、绥棱两场又归回绥化管局,全局干部总数是3556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的349人,占干部总数的9.8%,比1978年增加2.04倍;中专和高中文化程度的1571人(其中中专
763人),占干部总数的44%,比1978年增加3.65倍;45岁以上干部2684人,占干部总数的75%,
比1978年增加24%;专业技术干部1346人,占干部总数的37.9%,比1978年增加2.39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管局党委按照中央提出的逐步实现各级领导班子革命化、年轻
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采取“群众推荐、组织考核、重点培养”的方法,加强了对场处
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先后提拔了一大批中青年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1984年共提拔场
处级干部22人,其中:有5人进入农场领导班子,5人由副职提为正职。调整后的农牧场领导班
子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占25%,各场正职由原来的平均年龄50.5岁,下降到46岁,降低了4.5岁;
管局机关提拔了30名正副处级干部,其中副处级23名,由副处提为正处的7名;有9名老同志
退居二、三线。管局处级领导调整后,平均年龄由51.4岁,下降到40岁,下降了11.4岁,具有
大专文化程度由原来的4人增加到9人,有技术职称的由原来的6人增加到10人。
1984年7月,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和省委组织部关于改革干部
人事管理制度的精神,绥化管局党委对干部人事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一是下放了干部管理权
限,农场科级干部一律下放给企业,党群干部和行政干部分开管理;二是对企业改变单一的任
命制为选举制和任期制,打破干部和工人的界限,为了扩大人才来源,企业可自行选聘干部。
同时对干部队伍的流动、企业的编制、机构设置都做了改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较早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逐渐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我局建国
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557名,其中:1937年7月6日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1名,1937年7月7日
至1945年9月2日参加革命工作的62名,1945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30日参加革命工作的494名。
到1985年末,绥化管局离退休老干部共420名,其中:局级3名,享受副局级待遇的5名,处级
26名,享受处级待遇的134名,科级以下252名。为了适应老干部工作的需要,加强老干部服务
管理工作,1981年2月管局党委成立了老干部工作委员会,并建立了办公室,配2名专职干部负
责具体工作。1982年各农牧场相继成立了老干部工作委员会,下设老干部办公室,全局共配备
专、兼职工作人员14名,负责老干部的具体工作。这年6月,管局党委专门发了文件,对老干
部离休后的政治、生活待遇做了具体规定,12月还在红光农场召开了全局老干部工作会议,总
结和部署老干部工作。1984年3月,根据总局编委文件,管局成立了老干部工作处。为使老干
部安度晚年,健康长寿,管局及各农牧场根据老干部的生活特点,专设了老干部党支部,普遍
为老干部建立、完善了活动场所和学习、娱乐设施;为了方便老干部医疗,绥化管局建老干部
病房8处,有27张床位,并坚持定期为老干部进行体检。同时,还根据老干部的身体状况和具
体条件,积极组织和引导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发展庭院经济,大搞种植业和养殖业
等项工作。1984年10月,绥化管局的老干部工作,受到农场总局的表彰,老干部活动室被评为
“先进老干部活动室”,张培坦、杨明两位老同志被评为先进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