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济收支 绥化垦区的居民47%来自外省市,53%是黑龙江省籍人。大部分是在农场建立之后,逐渐由
外县、市迁来的,原地居民较少。
民国时期,这里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国民政府对边远地区的统治鞭长莫及,管理薄弱,
居民谋生容易。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铁蹄所至,哀鸿遍野,饿殍当途,
民不聊生。近山不准狩猎,不准采集山产品,近水不准捕鱼、养殖,更兼无休止的征夫役、出
荷粮、勤劳奉士,居民十室九空,贫苦已极。抗战胜利后,这里的贫苦居民才摆脱被压迫被奴
役的地位,成了这块土地的主人,生活得到逐步改善。
国营农场创建后,职工实行等级工资制。即使生产受灾减产,企业亏损,有国家的支援,
职工收入也不减少。虽然平均收入较低,但生活安定,生老病死均有保障。
工资收入:建场初期,1950年有职工233人,由于各场基础不一,有的实行工薪分制,有
的实行供给制,每名职工年平均工资163.1元,明显偏低。1955年由工薪分制改为货币工资制。
1956年全国实行普调,统一了等级工资制度。国营农场职工按技术熟练程度定级,在此基础
上又普调了一级。职工人数4093人,年平均工资达到552.2元,比1950年增加2.4倍。60年代末,
职工总数达到26497人。由于职工人数增多,国家工资冻结,年工资总额1214.7万元,每人
年平均工资458.4元,比1956年降低16.9%。70年代,企业人口增长,就业人员增多,加之大批
城镇知识青年来农场,1977年职工人数达到33438人,年工资总额1598.5万元,每人年平均工
资474.7元。平均工资低的原因是:知识青年人数多,工资低,每人每月一律32元;农场职工
子女就业,第一年月工资24元,第二年28元,3年以后才达到32元。1980年对部分职工进行调
资晋级,晋级人数占职工总数48.9%,加上企业实行联产承包,超额有奖,增加了奖金收入,
使职工年平均工资达795.2元,比1956年增长44.2%。1985年因农业受灾减产,奖金减少,年平
均工资803.2元,比1956年增长45.8%。最高年平均工资为1983年822.7元,比1956年增长49.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开放搞活政策,职工家庭副业发展迅速,居民收入普遍增
加。1984年在所属7个农牧场21个生产队进行重点调查:1978年每人平均收入241.8元。工资性
收入211.8元占87.6%;副业性收入21.6元,占8.9%;其它收入8.4元,占3.5%。1984年每人平
均收入329.2元,比1978年增长36.1%。工资性收入251.4元,占76.4%,比1978年增长18.7%;
副业性收入60.6元,占18.4%,比1978年增长180.6%;其他收入17.2%,占5.2%,比1978年增长
104.8%,每人年千均支出,1978年244.4元,1984年314.2元,增长28.5%,其中生活必需品支
出301.7元,增长28.1%,文化生活支出12.5元,增长40.4元。
职工家庭人口年平均收支调查如下:
表12—7
续表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