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衣食住

第三节 衣食住




一、服饰
衣着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文化水平的影响。建场初期群众衣着讲究利、实耐用,不讲华丽。
工人群众多穿便服,只有干部才着中山装。流行颜色冬、春季为黑、灰色,夏、秋为篮、白
色。衣料多为平纹布。50年代中期始有穿棉华达呢、灯芯绒、礼服呢。鞋类,春、夏、秋多穿
黄胶鞋,冬穿棉胶鞋或棉布鞋。工人、大车老板多穿靰鞡(用皮革制成,里面垫靰鞡草)。50年
代的服装,多数是家庭手工制作。进入60年代,服饰才逐渐流行起来。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精神禁锢,多以黄绿色为时尚,不分男女老幼都着黄绿色仿军
装。“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贯彻执行,人民生活、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衣着
首放异彩,各种颜色款式服装,使人目不暇接,一扫昔日颜色式样单调的传统,往日的棉布也
为化纤、毛料、呢绒、绸缎所代替。外国人说“中国的蓝蚂蚁(即蓝色多)变成了花蝴蝶”。1981
年以后,有少数男青年模仿西方穿喇叭裤、体型衣裤、花衣裤,留齐肩长发,烫女式发型。
对此,人们褒贬各异,有人称之为“新潮派、开放型、新型的美”,也有人斥之为“颓废派的
幽灵再现”。
二、饮食
建场初期,职工群众主食以玉米、高梁米、小米和黄米(统称粗粮)为主,而粉、大米(统
称细粮)较少。主食制作方法:将玉米碾成碎粒,煮成粥叫“大楂粥”,蒸成饭叫“玉米饭”;
还有磨成粉,做成长圆形厚饼,贴在锅的周围烤熟,叫“贴饼子”,做成空心式馒头状,用
笼屉蒸叫“蒸窝头”。高梁米、小米食法,有焖成饭或煮成粥两种。“大黄米”由糜子加工而
成,其色黄,煮成饭叫“大黄米饭”,呈粘性;磨成粉,配上豆馅,可做成“粘豆包”;或用
笼屉直接蒸熟,叫“粘切糕”。“粘豆包”和“粘切糕”,是年节必备的食品。而粉食法种类
很多,有面条、馒头、水饺、蒸饺等数十种。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小麦种植比例不断扩大,
到60年代,“粗粮”则为“细粮”所代替,职工群众以面粉、大米为主要粮食,玉米、高梁
则多为用作饲料或酿酒原料。70年代末,职工家属则用面粉到周边农村串换包米楂、包米面等,
来调剂粮食结构。
副食除人所共知的肉类外,冬春两季的蔬菜长期靠窖储的土豆(马铃薯)、白菜、萝卜等,
品种较单调。进入80年代,温室、塑料大棚技术逐渐兴起,冬春两季蔬菜品种单一的状况,才
逐步得到改善。夏秋两季蔬菜种类繁多,大葱、菠菜、茄子、黄瓜、豆角、西红柿、白菜、辣
椒等数十种,多在七、八、九、十月份成熟,一时又形成供过于求。蔬菜的烹调方法,与当地
相似。当地居民味嗜咸,一日三餐多备有大酱和咸菜。大酱是一种豆制品,即用大豆煮熟发酵
后,加上盐做成的糊状调味品。咸菜多以萝卜、芥菜等为原料,用食盐腌制而成。
三、住房
绥化垦区职工住房多为公房。农场创建初期都是白手起家,建场人员多住马架子,地窨子,
后来住拉哈辫房、土平房。房屋造价低,面积小,室内无装饰。人口多的人家,五六口挤在
一铈炕上。有的南北对面炕各住一家人。60年代,开始建设砖瓦结构房屋,但大多是学校、医
院、俱乐部、公共食堂、集体宿舍等公共福利设施用房。进入70年代,职工住房逐步得到改善,
建起了砖瓦结构的两室一厨、三室一厨的家庭住宅或多层楼房,开始讲究室内装饰,不少家
庭有组合柜、书橱、沙发、电视机、收录机等高档消费用品。场部家属区和部分生产队,用上
自来水。管局机关,大部分职工住进家属楼。东北、北部农场条件较好,住房已大部分实现砖
瓦结构,并向楼房发展。西部场,木材、砂石奇缺,需要到千里以外采购,建房造价甚高。多
因地制宜建设土平房,但居住面积、保温设施大有改善,从外表看,给人以低矮的感觉,室内
却宽敞明亮,温暖舒适,职工也乐于居住。
北方气候寒冷,建房的首要任务是防寒保温,设有火炉和火墙。严冬季节,虽然室外冰天
雪地,室内却温暖如春。改革开放以后,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的家庭扒掉火炕换上床,
安装了土暖气。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睡火炕,特别是老年人。

职工住房面积表
表12—9 (1972—1985年)


续表12—9


注:1、1975年以前农场分局时期的数字不包括嘉荫、铁力、红色草原3场。
2、1976年建立农场管理局,并入嘉荫、铁力、红色草原3场,使人口、户数骤增,1978年
红色草原牧场移交大庆,人口、户数又骤降。
3、表列房屋面积包括私有房屋面积,不包括报废后职工自行维修暂时居住的房屋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