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果园

第四节 果园


1957年,场部建立了果园,面积为135亩,以栽培小苹果为主,占果园总面积的四分之
三。品种主要有黄太平,其次是大秋、花红、玲铛果、偏海棠、黄海棠、红海棠,还有少量的
青太平、四香果、四楞海棠、奶果、曙光等品种。栽培李子面积约占30亩,品种主要有黄干核、
红干核等十几个农家品种。栽培大头梨、古高梨150余株。栽培葡萄两架200余株,品种为红香
水和贝达。栽培大苹果约100株,品种以维锦为主。栽培樱桃100余株。引进少量草莓、树莓、
醋栗等浆果类果树,并对其进行了栽培试验。
1960年以后,在一分场、二分场、三分场、四分场、八分场、九分场等单位先后建起了果
园。每个果园面积都是60亩左右,主栽品种为黄太平、大秋、花红、玲铛果、黄海棠等,并栽
培一部分李子。这些基本上满足了全场职工吃果的需要。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部分果园的黄太平树因连续受冻害,腐烂病严重,几乎全部死光。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放松了这方面的管理,腐烂病发病率高,各种小苹果树先后死亡。唯
有大秋,特别是海棠抗寒抗病能力较强,到70年代末也全部死光,大头梨、古高梨和一部分份
李子树还活着,但树已衰老,加之管理不当,产量很低。于1982年全场只有后建的一队果园较
好,但产量也只能满足本队的需要。
1980—1985年,八队、三队、十二队、林场等单位在老果园的基础上又重新建立了果园,
并陆续进入了结果期。
历史的教训是:本场地处寒冷地区,建果园首先应注意选择适应当地栽培的抗寒抗病强的
优良果树品种,不可盲目引入发展。小苹果、李子、梨、葡萄各树种可适当地按比例发展,不
宜单一,农场过去和现在,有果园,缺技术,不会管理,致使很有规模的果园逐渐走向被淘汰
的道路。
历年林业生产情况
表4-7 单位:亩
另星植树:千棵


1982年全场间伐木材情况表
表4-8 单位:亩、立方米


果园生产情况
表4-9 单位:亩、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