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农场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是从无到有,有小到大,主要围绕饲料问题,政策问题和指挥
问题,升降起伏,波浪式的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各种畜禽发展交替兴衰,各有各
的兴旺时期和衰落时期。
养马业 1955年,农场有马915匹,都是从地方购入的,饲养在各作业站和场直大队,
以供役用。1957年,在八分场建马匹人工授精站,母马实行繁殖与使役相结合,开始了对马匹
的繁殖改良。1962年后,繁殖改良初见成效。每年成活改良驹都在100匹以上。1969年,八分
场售出29匹杂交种公马。共售款13万余元。当时,马的价格是很高的,收到的效益也显著。各
个单位的养马积极性都很高,养马业在农场出现兴旺时期。到1978年,马匹实现了全改良,培
育出合格的黑龙江马500余匹。1979年后,根据上级“压马,稳猪,增牛”的精神,结合农场
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场开始压减马匹的饲养数,各个单位开始大量卖马,致使马匹存栏
数逐年下降。到1985年末,马匹存栏数为90匹,三十年里共售出役马及种马1 200余匹。
养鹿业 1959年,农场从山上捕获2只马鹿,以后边养边捕,捕养结合。到1963年,马
鹿发展到105只。花鹿始于1964年,鹿群是从吉林省十旗鹿场调入的343只。1967年前,马鹿和
花鹿都饲养在场直大队。1968年鹿最高存栏数达1 092只。之后,相继建立了七队、四队和十
二队养鹿队。养鹿条件虽然比较差,但各单位对养鹿都非常重视。1980年,十二队新建砖瓦结
构鹿舍竣工,鹿群都集中在十二队饲养。
1982年以来,由于鹿茸价格下跌,鹿茸滞销,饲料涨价和经济效益差等因素,养鹿业出现
不景气现象。农场调整了公母鹿比例,开始大量淘汰母鹿,鹿存栏数逐年下降,到1985年末共
售出鹿1 258只。累计生产鹿茸122 084两,创造产值500多万元。1985年末,鹿存栏数为708只。
养羊业 养羊始于1959年,农场最初的羊群是用谷草和老乡换来的9只羊。农场坚持自繁自
养和杂交改良相结合,羊群数量不断地扩大。到1970年,存栏数高达990只。1971年以后,由
于羊群放牧对农业和林业的影响,加之放牧地条件的变化,养羊业受到了限制。1979年后,羊
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养羊业也日趋衰落,到1985年末,羊存栏数为150只。
养猪业 农场在1955年,只有9头猪,到.1960年的6年时间里,发展了近万头猪,在19
58年“大跃进”时期,由于缺少饲料,一年内饿死4 000多头猪。
自从毛主席的“关于发展养猪业的一封信”发表后,农场的养猪业开始兴旺起来,发展到
1977年,猪年末存栏数达5 071头,由于当时缺乏科学养畜的经验,加之畜舍多为土房,冬季
阴冷,夏季泥泞,传染病多,死亡率高,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一头猪要饲养一年半才能出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搞专业承包,讲科学饲养,畜牧业生产
向提高单产方向发展。农场三队养猪班所饲养的猪在1978年产仔双月断乳,窝重仅116公斤,
到1985年末,平均窝重达174公斤,进入了总局先进行列。生猪育肥由过去的18个月出栏,到
1985年,仅7个月就全部出栏。1982年,农场三队养猪班被总局评为“先进养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