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兽医防疫 自建场以来,农场对兽医工作很重视,兽医机构比较健全,场部设有兽医院,各个生
产队设有兽医所。
1985年,全场有畜牧兽医人员24人,其中:畜牧师1人,兽医师1人,助理兽医师6人,畜
牧技术员2人,兽医技术员8人,防疫员6人。
1955——1975年,由于引进种畜禽,带进多种疫源,畜禽疫病在农场发生较多,危害程度
很大。凡是场外畜禽有的疫病,场内的畜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976—1985年,农场建立健
全了兽医防疫机构,全面落实了“预防为主”的方针,畜禽疫病发生逐年减少,老疫病得到控
制,新的疫病局限在最小范围,防疫工作在农场出现了可喜成就。
一、猪的疫病
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和仔猪副伤寒四大疫病,在农场建场初期就有零星发生。因当时饲
养猪少,没有大量流行。1958年,农场开始大量饲养猪时,猪的四大疫病在农场发生较多,危
害较大。经过开展群防群治,坚持定期预防注射和不断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疫病的发生
逐年减少,基本得到控制。1976年来,由于少数生产队对防疫工作有所忽视,四大疫病又有发
生。1976的3月,三队猪舍发生仔猪副伤寒110头,死亡仔猪75头。1983年5月,十一队猪因漏
注猪瘟疫苗,感染上猪瘟,死亡大小仔猪202头。
1976年以来,经过坚持自繁自育,定期预防注射和补针,提高注射密度,到1985年末,已
基本控制四大疫病的发生。
二、牛布病
在60年代和70年代农场牛群污染率较高。1965年的污染率为28.5%。
1972年,污染率为15.5%。经过—卜几年坚持检疫、隔离、淘汰,以及在布病牛群培育
健康犊等综合防治措施,布病检出率逐年下降。使牛布病基本得到控制。
三、马鼻疽和马传贫
马鼻疽在建场初期发生较多,也很普遍,开放型鼻疽马也经常在马群中出现。1956年春季,
全场进行一次鼻疽检疫,当时有役马930匹,检出鼻疽马200匹,鼻疽污染率为21.5%。为
防止马鼻疽扩大传染,农场设立了鼻疽马队和开放型鼻疽马隔离队,在指定的区域使役和放牧。
经过二十多年的坚持检疫,隔离、治疗和捕杀以及在鼻疽马群中培育健康幼驹等措施,马鼻
疽发生逐年减少。1980年,消灭了五,队马鼻疽疫点,实现了全场马群净化。
1973年7月,场直养鹿队暴发马传贫。然后迅速传染到五队,基建队和家属生产队。四
个单位有役马120匹,先后发生马传贫93匹,发病率为77.5%。发病后不仅使各单位役马大批
发病和死亡,而且使各单位生产和运输受到很大影响。省农场总局和绥化分局很重视这个情况,
派工作组来场帮助扑灭疫病,疫病控制在场部地区没有扩大传染。
四、鸡新城疫
在50年代和60年代,鸡的新城疫病发生较多,危害较严重。70年代末期到1985年,应用鸡
新城疫弱毒疫苗和Ⅱ系弱毒疫苗进行常年预防接种,以及加强了鸡群卫生管理等措施,到1985
年末已基本消灭这种疫病。
五、鹿坏死杆菌病和马鹿狂犬病。
鹿坏死杆菌病是农场鹿群发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传染病,对鹿群所造成的危害极
大。根据不完全统计,自1964年一1982年,累计发病127只,死亡84只,死亡率为66%。通过
多年防治实践,如对初期感染病鹿及时治疗,对晚期重病鹿坚决淘汰,时刻注意改善圈舍卫生
条件,减少外伤的发生,可以大量减少鹿的坏死杆菌病发生和死亡。
马鹿伪狂犬病和马鹿狂犬病分别发生于1979年和1983年十二队鹿群。发病4只,死亡4只,
死亡率达100%,病因不明,近年来一直没有发生。
六、地区性、营养性疾病
微量元素硒缺乏症,是四海店地区和农场畜禽多发病之一。本病是一种非传染病,但它对
畜牧业的危害不次于传染病。
这种病有一定地区性,是由畜体缺硒而引起的,临床上经常突然发生,迅速死亡。突出的
病变是肝、心肌和骨胳肌的变性和坏死。各种畜禽均可以发生此病。
1955—1964年,对于微量元素硒缺乏症——白肌病,缺乏足够认识,把仔猪白肌病误认为
是营养不良,肝坏死和花肝病,病因不明,治疗不当,使仔猪遭到大批死亡。自1965年以后,
通过学习交流,明确了它的本质,开始推广应用亚硒酸钠,对仔猪、羔羊、犊牛和幼驹的白肌
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取得了理想防治效果。近年来,已经基本得到控制。
历年年末牲畜存栏数
表4-10 单位:头
说明:此表不包括个人饲养的牲畜
历年家禽年末存栏数
表4-11 单位: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