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文教 卫生第一章 教育第一节 概况与机构沿革 1955~1957年,建场初期,本场没有开展普通教育工作,无学校。当时,四海店地区
只有一个由绥棱森工局创办的初级小学,本场职工子弟就近就读,读高级小学的学生则到山上
六棵松完全小学入学,读中学的学生到绥棱县城就读于绥棱县中学。
1957年,绥棱森工局将自办初级小学移交给绥棱县教育科,学制变为完全小学,更名为
“绥棱县四海店乡中心小学”学生毕业后升入绥棱县中学或绥棱林业局中学。
1958—1962年,由于本场的小学学生逐年增多,应绥棱县要求,本场参与办学。1958年
秋,四海店乡中心小学更名为宝山人民公社中心小学,本场的一名教师到该校任教。这期间,
本场的王闹忱任该校校长至1960年年末。
1960年8月,本场与绥棱县合办初级中学,命名为:“绥棱农场职工子弟初级中学”,1961
年,本场的胡印牟为学校负责人。
自1962年,本场开始独立办学,宝山人民公社中心小学被分解成两个独立的学校:绥棱农
场子弟校、宝山公社学校。至“文革”前。本场学校除某些业务由绥棱县教育科代管外,其它
工作全部由本场管理;“文革”后,本场接管了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由于绥棱森工局有部分
学生就近在本场学校入学,本场与绥棱林业局商定,由绥棱林业局负担本场学校4名教师的工
资与部分取暖费。
1962年,蔡长泽任绥棱农场学校校长。1964年韩玉泉任绥棱农场学校校长至1965年11月。
1966~1976年是“文革”的十年动乱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被践踏,大批知识分子被迫
害,本场的大批中小学教师也未能幸免。被分批下放劳动,他们的位置被部分哈市下乡知识青
年取代。小学与中学的学制也改为五四制,即: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本场于 1970年
春开始创办高中教育。
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1979~1985年,本场遵照上级的部署,制定了中小学生的
学籍管理、学习成绩考核、奖励与惩罚等具体规定,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教学秩序,落实了党的
知识分子政策。由于大批任教的下乡知识青年返城,本场聘任了部分刑满就业的高级知识分子
任中学教师,招收和聘任了部分大专毕业的本场子女充实中小学教师队伍,这期间,本场每年
都有计划地选送部分教师离职进修,另有部分教师在职函授大专课程。
1981年,本场将子弟校分解为绥棱农场实验小学与绥棱农场中学两个学校。
本场从1981年开始,开展了职业技术教育,在场部设立了高级职业中学。开设农学、农机、
园艺、畜牧、美术专业。
1977年,本场设置了文卫科,刘海生任科长,1981年。文卫科分成文教科与卫生科两个科
室,刘海生任文教科科长。1984年4月,刘海生由文教科调出,杜志飞接任文教科科长。
1985年,全场有学校16所,其中小学13所,中学3所,全场共有教职员工181人,其中小学
教师61人,中学教师70人,职业高中教师19人,行政管理人员11人。全场共有在校学生2 290
人,其中中学生1 045人,小学生1 245人。建场至1985年末,本场已培养出小学毕业生4 000
人(含各单位子弟),中学毕业生2 000人(含外单位子弟),考入大专院校学生26人,考入中等
专业学校学生37人。1984至1985年,本场有在籍职业高中学生143人,1985年毕业38人,全部
走上各专业岗位。现在,本场已普及了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并正在发展职业高中教育。一、
各中小学校概况
1958年,本场在一分场(现在1l队)建立小学,1966年春该校设立初中班。1985年全校有小
学1~5年级5个班,初中3个班,全校有学生196人,有中小学教师18人。
1958年,本场还在二分场(现2队)、三分场(现3队)、八分场(现8队)建立了小学,其中三
分场学校在1970年设立初中班,1979年初中班被合并到场部中学,1985年,该校有l~5年级5
个班,有小学教师5人。
二分场(现2队)学校在1970年设立初中班。1985年,全校有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共7个
教学班,有小学与初中学生162人,有教师13人。
八分场(现8队)学校在.1970年设立初中班。1985年,全校共有 6个教学班,有学生125人,
有教师11人。
1963年,本场在四分场(现4队)、六分场(现6队)、七分场设立小学校。
四分场(现4队)学校于1970年设立初中班。1985年全校有5个年级5个班,一初中年级1个教
学班,全校有学生103人。
六分场(现6队)学校到1985年已发展成一所完全小学,全校有学生74人,有教师4人。
由于本场七分场在“文革”时期交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3 009部队,学校也自然撤销。后
建的第七生产队于1974年设立小学校。到1985,该校有1~4个学年级两个复式教学班,全校有
学生30人,有教师2人。
十队小学校建于1965年。
十二队小学校建于1972年。
十三队小学校建于1970年。
副业队(蜂场)小学校建于1972年。
二、小学教育
1958年本场兴办了一分场小学校、三分场小学校、八分场小学校,每个小学校都有教师1
名,3所学校共有学生30余名。1963年,本场在各分场均开办了小学。1975年后新建的几个生
产队也先后兴办了学校。到1958年末,全场共有13所小学,56个教学班。86名教职员工,l 45
3名学生。全场的学龄儿童全部入学,本场现在已普及了小学教育,建场至1985年末全场共培
养出小学毕业生4 260名。
三、初中教育
本场于1960年建立中学,当时只有27名学生。1963年发展到3个年级3个班(初一、初二、
初三各1个班)。有学生90余人,教师10人。这个阶段,本场中学稳步发展,教学质量较高。
“文革”I时期,本场的中学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与破坏,教师遭受迫害,学生质量低
劣。“文革”结束后,本场的教育事业逐步恢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1966年在一分场学校办了初中班,1970年在三分场学校、四分场学校、二分场学校、八分
场学校也办了初中班。到1985年末,本场共有初中在校学生675名。1963年一1985年,本场共
培养出2 183名初中毕业生。到1985年,本场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
四、高中教育
本场在普及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发展了高中教育。1970年招收了首批高中学生,学习2年,
1972年有16人高中毕业。这个时期,由于处于“文革”阶段,教学质量很低。“文革”结束
后,经过整顿,提高了教学质量。1980年,本场中学应届高中毕业学生18名,其中4人考入大
学、8人考入中专、6人考入技工学校。1985年,本场中学的应届高中毕业学生20名与往届毕业
的19名计39人参加高考,结果有7人考入大学、8人考入中专。
本场高中不仅为本场培养出大批有文化知识的建设人才。同时也为上级学校输送了部分合
格新生,8年来,共培养出高中毕业生385名(含外单位子弟),其中有21人升入大专院校、37人
升入中等专业学校。到1985年,本场的高中教师已增加到19人。在已参加工作的原本场中学的
学生有30人考入大学或中专。
五、高级职业中学教育
本场中学自1981年开始设职业高中班。1982年秋又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了一个职业高
中班,从往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了一个职业高中班,开设农机、农学、园艺、畜牧专业。共有
学员44名,于1983年9月毕业,当年12月全部分配工作,走上生产岗位。1985年,本场中学又
开设了一个美术职业高中班,招收25名学生,学员来自黑龙江省司法厅劳改局所属部分劳改农
场。1986年,本场中学有职业高中学生143名,当年毕业38名,全部分配就业参加社会主义建
设。
全场教育经费支出一览表
(1961—1985年)
表6-1 单位:万元
1985年末全场校舍总建筑面积为8 182平方米,其中小学校舍面积为4 602平方米,中学
校舍面积为2 685平方米。职业高中校舍面积为89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