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农场地域辽阔,地缘边界全长88.6公里,场域总面积256.8 平方公里,多为丘陵地带,南
坡陡而短,北坡长而缓,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分布其间,努敏河、头道河、双岔河、克音
河流经场内,土肥林茂水丰草盛,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农场地处北纬47°24′~37′、东经
127°20′~47′之间,属第三四积温带交界处。全年日照2100~230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
0.9℃,无霜期在110~120天,年均降水量在600毫米。绿色资源种类繁多,开放开发潜力很大。
场内交通四通八达,公路客货运输方便,哈绥高速公路的开通,使农场与省、市、周边的联系
更加便利,加之与返城知青等社会各界人士联系密切,农场在加快发展上具有十分得利的人缘、
地缘和资源优势。
农场建于1955年6 月,当时对内称黑龙江省第二十四劳动管教支队,对外称黑龙江省地方
国营绥棱农场。1968年9 月根据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农场隶属关系划归哈尔滨市革命委
员会,改称哈尔滨市绥棱农场。1972年5 月,按省委龙发(1971)87号文件,被移交给黑龙江
省农场局绥化分局,又更名为黑龙江绥棱农场。1985年11月农场隶属关系变更为黑龙江省司法
厅劳改局,农场性质由国营农场变为劳改农场。1986年2 月农场又被移交给绥化国营农场管理
局。
1986~2000年,农场历经3个“五年计划”时期。1985年农场遭受严重涝灾,经营亏损653
万元。“七五”期间(1986~1990年)实施强化管理,全面推行双增双节,5 年间两年受灾亏
损,3 年盈利,实现扭亏为盈,创造利润25万元,农场经济“七五”期末开始走出低谷。“八
五”期间(1991~1995年),农场农业、工业、商服业全面改革,经营管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过渡,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创新推进了农场经济发展。“八五”期间,实现利润总额
1031万元,是“七五”时期的40倍。“九五”期间(1996~2000年),农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
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营管理进一步强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九五”
期间,实现利润总额2630万元,比“八五”时期增长155 %,期末实现人均纯收入4065元,比
“八五”期末人均纯收入增加1645元。
农业改革不断探索,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1985年开始兴办职工家庭农场。1986~1987年,
恢复为统种、统管、统收、统一经营。1988年又开始兴办家庭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
的双层经营体制,推行小户承包土地向大户转包。1990年实行以联户家庭农场为主体,独户家
庭农场、各类专业户及其他承包形式并存的“一大带多小”的农业承包机制。农机具收归联户
家庭农场集体经营。5 年中经营机制几乎一年一个样,群众称之为“翻烧饼”。1994年农场在
十一队和五队分别进行试办股份合作农场和职工家庭农场试点。1995年对14个农业生产队(站)
全部推行“两场”。即第一、二、三、八、九、十一生产队和实验站办起了股份合作农场;四、
五、六、七、十、十二、十三生产队进一步完善职工家庭农场。到2000年底7 个股份合作农场
先后解体,职工家庭农场管理机制在全场定型。农场种植业结构调整受市场经济影响与制约,
发生着重大变化。1986年小麦为农场主栽品种,种植面积99012 亩,大豆种植面积50317 亩,
玉米2449亩,水稻只有112 亩。1990年小麦价格下跌,大豆价格上扬,大豆种植比例逐年加大。
1994年开始,农场对努敏河两岸第五、六、七、十三生产队和“二八”小区实施“以稻治涝”
发展战略,提出“压麦、稳豆,大上水稻”的指导思想,加之水稻价格看好,耕作技术改善,
产量提高,水稻成为农场主要品种之一。2000年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场总种植面积的54%,水稻
占11%,小麦占21%,玉米占5 %,其他作物占9 %。15年间,全场共生产粮豆50.33 万吨,
以优质麦豆完成上交国家和外贸出口任务,余粮全都进入市场。全场经营利润实现3686万元,
为国家上交税金1450万元。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十几年来,农场在农业经营机制不断变革中,机务科与农机监
理机构和职能一直稳定和强化。1996年以前农业生产单位设专职机务队长,1996年按照改革要
求,农机工作统一由生产队长管理。农场加强农机软硬件建设,一方面加大对农机具更新力度,
1991~2000年,全场累计投资1300余万元,更新各类拖拉机52台,联合收割机25台,各类农机
具63台(件),大马力“M160 ”8 台,各种耕作改制机械125 台(件)。另一方面,加强
“三库一场”(油料库、零件库、保养库、主副农具场)建设和管理,逐步形成了“六统一”
(统一机械作业指挥、统一田间作业质量标准、统一作业收费标准、机具统一到农具场停放、
统一组织农机人员培训和人员配备标准、统一机具维修标准),“七加强”(加强机务队伍建
设,加强机具保养和维护,加强田间标准化作业,加强“三库一场”建设,加强农机监理工作,
加强农机技术档案、统计资料管理,加强新技术推广和农机更新)的管理模式,保证了农场全
面积、全作物、全过程的田间标准化作业。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加强农业抗灾能力,农场分别于1989年、1990年和1993年建设
或续建了十三队水库、六队火烧沟水库、双兴水库。1994年以后,按照农场“以稻治涝”的发
展战略,相继建成双兴、五队、七队井灌、六队水库、十三队水库等5 个灌区,并通过职代会
制定实施了《关于水稻寒地旱育稀植栽培模式技术管理规定》、《农业标准化作业实施细则》
等制度,推进了水稻的发展。种植业的发展拉动了农场畜牧业的发展。虽然受到市场的严重制
约,但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农场以改革推动发展,以优惠政策支持发展。
1995年和1997年,农场相继将经营亏损的4个场办猪场、1个种猪场及十二队养鹿场转卖给个人
经营,并以资金、饲料地招引种植大户示范等优惠政策,鼓励职工发展养殖业,聘请垦区著名
畜牧师庄庆士为顾问,在全场实施“万头猪工程”。到1998年全场生猪存栏10075 头,出栏肥
猪8900头。其他畜禽养殖也都有了不同数量的发展。养羊由1986年的150只,到2000年发展到
存栏1100只;奶牛由1986年初存栏13头,发展到2000年的455头;肉牛由1986年初存栏75头,
发展到2000年的3009头。
农场工业受市场影响最为严重,1986年农场在隶属关系转变后(由劳改农场转变为国营农
场),即把工业作为农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设立专门工业管理机构,开始了投资、引资大上
工业项目,出现了1987~1990年的较为兴旺的工业发展时期,先后有生产企业10个,其中新建
工厂4 个(化工厂、浸油厂、饮料厂、黑加仑制品厂)、大型技术改造企业6 个。这是农场建
场以来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1991~1997年由于原料、设备、资金销售等诸多市场因素,新建、
改建企业相继下马、停工、停产,不同程度地给农场背上了包袱,为扭转工业发展不利的局面。
农场利用原有资源,寻求一条改造、改上有市场潜力项目的工业发展之路,相继于1993年在化
工厂原有厂房基础上投资购进地板块加工设备,建立地板块厂。1994年和1996年分别对加工厂
和水电站进行较大力度的设备改造。1995年经绥化农场管理局批准,农场投资273.6 万元对浸
油厂进行续建,翌年竣工并一次试车成功。1998~2000年为工业转制时期,1998年场办企业加
工厂、制砖厂、黑加仑果酒厂、地板块厂实行产权转让,转为民营企业,修配厂、基建队实行
租壳卖瓤,成为股份经营企业。
农场始终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重,互渗交融,互为推进,共同提升的发
展之路。15年中,共召开党代会4 届,职代会9 届17次会议,建立了党员“争优创先”和职工
“龙虎竞赛”活动机制,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不断创新,“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
逐步形成制度化,扶贫帮困成为坚持经常的系统工程。全场把丰富职工文体生活摆上职工思想
政治工作日程,增强了农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政治工作优势推动了经济工作,塑造了农场对
外、对内的良好形象,提升了农场的知名度。1993、1995、1999年农场分别
被总局授予“黑龙江垦区先进单位”、“先进企业”、“先进农场”称号。1991年农场晋
升为总局文明单位标兵,1996年荣获省级文化先进场称号,2000年荣获全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先进集体称号。1996年总局党委授予农场党政班子为“垦区优秀领导班子”称号,农场党委
1999年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农场工会1998年晋升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农场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1990年投资建设了职工医院门诊
楼,1997年建设了场部中学教学楼,1998年建设了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优先解决职工看病、子
女就学和文化活动等职工生活的后顾之忧。1999年以引资为主相继兴建职工住宅楼两栋,办公、
住宅综合楼两栋,2000年农场投资安装1.5 公里下排水管道工程,完成了修筑场部主干路白色
路面的前期工程。
经过将近半个世纪开发建设的绥棱农场,尤其是历经改革开放的15年洗礼,农、林、牧、
副、渔、工、商、运、建、服等各行各业加快发展。到2000年,全场总人口7925人,职工3425
名;从事非国有经济业户达到2400户,占全场总户数的81%。全场土地总面积42万亩,其中耕
地18.9万亩,林地3.4 万亩,水面4.17万亩。盛产大豆、水稻、玉米、麦类等农作物和马铃薯、
白瓜籽、红小豆、芸豆等经济作物,还有蕨菜、食用菌类、鹿茸、五味子、水蛭等山产品及名
贵特产药材。
15年来的改革实践和经济建设,使农场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既为国家和垦区创造了物
质和精神财富,又为农场加快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我们坚信,新世纪的绥棱农场一定会更
加美丽、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