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种植业 1986~2000年,农场始终坚持发展质量效益生态农业,努力做到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
的田间标准化作业,常年立足抗灾夺丰收,千方百计保证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量,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使农业生产及经济效益保持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一、耕作
小麦播种一直采用机械条播,行距为15厘米,田间留“链轨道”用于中后期防疫灭虫,增
产降耗效果好。
1988年以前,大豆机械播种采用的是小麦播种机改装的机型,行距为50厘米。1989~1991
年,大豆机械播种开始采用“海伦”产精量点播机,行距为70厘米,随播随起垄。1992~1998
年,大豆播种逐步采用“依兰”产垄三栽培精量点播机,行距为70厘米。垄三栽培即:垄体深
松、垄下分层施肥、垄上双条播种。1998年初,新购进辽宁产2 BQ—6 型气吸式精量点播机,
行距为70厘米。自1998年以后,大豆播种一直采用此种机型。其优点是:下种均匀,双行清晰、
质量优、产量高、效果好,真正实现了大豆垄三栽培的标准化。
随着耕作改制的普及,部分地号采用秋起垄和包肥。自1995年起,沿用多年的大犁平翻被
逐步淘汰,并向新的耕作制过渡,积极推广和实施深松旋耕、深松耙茬,大豆耙茬种小麦、大
豆茬原茬卡种玉米等新技术得到应用,降低作业成本和减轻田间杂草的全层感染等取得了较好
的效果。15年间全场累计购进耕作改制机械112 台件,基本上满足了耕作改制的需要,全场实
现了全作物、全面积的耕作改制,有效地保证了粮食高产稳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强了产
品市场竞争能力。
二、轮作
轮作方式:1985年前多采用远三区(麦—豆—杂)和近三区(麦—麦—豆)方式。1985~
1990年,多采用麦—麦—豆的近三区轮作方式。1990年以后,大豆、玉米面积逐年扩大,轮作
方式基本上是麦—豆—玉或豆—麦—豆的轮作方式,种植重茬大豆的现象在有些地块开始出现。
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随着机械化程度和田间标准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化肥施用面
积的扩大、化学除草剂的普及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而逐年提高。
1988年,粮食平均亩产只有121 公斤,1990年仅为280 公斤,1995年为332 公斤,1997年
亩产达420 公斤,创建场以来的最高记录。
三、施肥
1986年以来,化肥的使用量逐年加大,粮豆作物平均亩施纯量由1986年的N3 公斤、P33
公斤增加到1988年的N46公斤、P46公斤、K1 公斤。截至2000年,全场化肥年使用总量已达
到3000余吨。由于化肥的种类不断发生变化,1990年以前所使用的磷酸一铵、三料过磷酸钙等
被逐步淘汰,变成以施用磷酸二铵、尿素为主,辅之以多元素的撒可富和各种专用肥等。由于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不断提高,土壤中有效钾元素的含量已经不能满足作物高产的需要,从
1995年起,本场开始应用生物钾肥,力求做到平衡施肥。其中,旱田多使用氯化钾,水田多使
用硫酸钾,1998年起开始应用生物钾肥,叶面肥。1986~1995年主要以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为主。
1996年以后,主要以磷酸二氢钾、新华液体复合肥、丰产素和惠满丰等为主。1986年以来,除
蔬菜田施用少量有机肥,有机肥源短缺。农场逐年加大秸秆还田力度,截至2000年,小麦秸秆
还田面积达100 %,部分玉米、大豆实行秸秆还田。
四、植物保护
从1986年以来,小麦化学除草依然采用2.4 D—丁酯三叶期喷施,此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1987年后,大豆、玉米也相继采用化学除草剂灭草,均收到良好的效果。1986~1989年,大豆
田化学除草采用的主要配方是氟乐灵+灭草猛。1990~1995年,大豆田化学除草采用的主要配
方是赛克津+乙草胺。1995~1998年,大豆田化学除草采用的主要配方是赛克津+乙草胺+豆
磺隆。1986~1988年,大豆田苗后除草剂主要是拿捕净,当年应用面积27万亩。1995年以后,
大豆田化学药剂灭草逐步采用播前全田土壤处理或播后苗前全田土壤处理,除草效果好又不对
作物产生药害,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施药方法,此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从1995年以后,玉米田也
开始使用化学除草剂,主要配方是赛克津+乙草胺。从1989年起,农场逐步开始发展水稻,截
止到2000年已发展到2.1 万亩。水稻化学除草使用的主要配方是丁草胺+草克星或丁草胺+农
得时。
五、结构调整
进入1986年以后,种植业结构调整,受市场经济制约,作物面积随着市场价格上扬而增调,
价格下跌而调减,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56%~60%,大豆占总播种面
积的30%~33%,其它杂粮等作物的种植比例逐年下降,仅占10%左右。1990年以后,由于小
麦价格的下跌,大豆价格上扬,大豆种植比例逐年加大,2000年小麦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
21%,大豆占54%,玉米占5 %,水稻占11%,其它作物占9 %。
农作物产量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2-2
续表2-2
种植业结构调整一览表
(1986~2000年)
表2-3 单位:亩
六、科技示范带建设
1999年,农场继续把依靠科技投入做为实现精准农业的突破口,全面建立和实施“一个万
米万亩高产攻关示范带、十个科技示范区和百块科技示范田”攻关项目。即万米万亩高产攻关
示范带:从八队至十队道路两侧地号作为高产攻关示范带。科技示范区:五队工厂化育秧、六
队施琦水稻良种高产攻关、十三队苏长群为主大棚高台育秧、四队经济作物、五队玉米大双覆
高产攻关、三队韩经环和八队韩经度科学养猪、双兴水库任君安蓝狐养殖、七队肉牛养殖、五
队陈载寿棚室蔬菜等科技示范区。百块科技示范田:场、科、队三级领导包扶百名科技示范大
户所种植以玉米大双覆、大中棚钵育摆栽水稻为主的科技高产示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