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信访工作

第四节 信访工作



由于农场的前身是劳改农场,社会负担沉重。1986年6 月5 日的调查统计,全场职工3739
名,而劳改就业退休人员是1050名,占在册职工的28%;全场年工资总额301.8 万元,而支付
劳改退休人员费用每年需108.4 万元,占工资总额35.9%,矛盾突出,信访量大。1984~1985
年,农场连续两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企业收入锐减,农场欠银行贷款670 万元。1985年9 月
职工开支由现金支付转为记账,退休人员曾一度“以地顶支”,造成部分退休职工对农场不满,
到处上告,有的到中央书记处、国务院、省政府等部门上访,有的给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
志写信。另外43名起义投城人员落实政策,需补发工资8.5 万元;改正错划左派人员(包括摘
帽)1025人需补发工资49.8万元;落实政策后已退休返籍404人,需支付安家费、车船费等12.1
万元。农场当时的信访工作量大、处理难度大、工作责任大。

自1986年1 月1 日起,农场由常务副场长负责信访工作,刘殿成任专职信访员,处理人民
群众来信来访,同时各党支部按要求成立信访小组,指定1 名支委负责信访工作。1986年3 月
10日农场转发《黑龙江省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的规定》。1987年10月4 日农场印发《归口接
待处理人民群众来访工作规定》7 条31款,明确各部门接待处理的范围。1988年4 月12日农场
印发《信访工作岗位责任制》6 条25款,明确场、科队两级领导的责任。1993年刘殿成内退,
党办副主任吴琼兼任信访员,4月2日农场将信访工作纳入双文明建设和目标管理责任制。1995
年农场成立信访办,孙淑芝任主任。当年农场对场外退休职工和场直单位退休职工保证每季度
预借50%的退休金,对于在生产队居住的场内退休人员,实行“以地顶资”办法。1996年12月
这项措施停止实施。1998年12月26日在农场信访工作会议上,出台3 项惠民措施:一是让利给
种植户181.7 万元,平均每亩减免12.98 元承包费,粮贸科不再收取上交粮手续费;二是实行
非国有企业用工最低工资制;三是农场决定拿出12万元用以补助生活困难职工元旦、春节基本
生活。1999年7 月5 日,农场为了更好地落实农总信访[1999]6 号《关于开展处理上访老户
问题、集中统一行动检查验收工作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对重点上访户实行“包保制”。信
访部门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主动给领导当好参谋,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处理工
作,积极为职工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狠抓信访案件的办结率,把问题解决在基层。1999年9 月
16日农场贷款250 万元,自筹146 万元,共计396 万元兑现了1999年6 月底以前退休工人陈欠
的退休生活费,通过财政拨款21万元,给退休职工补发7 ~9 月调资款,使多年陈欠和补发调
资款得到解决。

15年间农场信访共接待和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1100余件,略举几个典型事例。

1 、千里走访老同志,沟通感情达共识。1988年是农场经济困难时期,职工干部和离退休
人员的工资不能及时兑现,农场指派专人利用1 个多月的时间先后走访了在北京、石家庄、安
国、唐山等地的12名离退休老同志,采取不同形式拜访,召开座谈会或登门交谈。对其生活方
面的实际问题能解决的当即解决,不能解决的说明情况。离退休人员与农场不仅消除了思想感
情上的隔阂,而且建立了同情和理解农场暂时困难的感情。

2 、场长亲自跑资金,补发工资送温暖。1993年5 月,场长高士海亲自到哈市、绥化等地
筹集资金,于1993年5 月31日先给场外每名退休人员补发工资300 元,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
们生活的困难,体现了农场对离退休人员生活的关怀。

3 、关怀弱势群体,解决多年积案。尹佰男,1953年5 月2 日生,1969年8 月11日由哈市
下乡来农场先后在宝山干校、八队、四号水库工作。1971年10月因和同事打仗引起精神分裂,
同月由家长领回哈市治病,1999年入住于哈市普宁医院。自尹佰男从1971年10月回哈治疗后,
该家庭从未间断上访,农场于1974年、1977年、1984年分别对其治病期间的待遇问题做出明确
规定,1995年和1998年又对尹佰男治病期间的待遇问题做专门研究,并从关心和照顾的角度出
发,制定出一些具体办法,但尹佰男的监护人又多次来场对尹佰男的待遇问题提出异议,要求
提高待遇标准。为了妥善合理解决这一问题,农场领导与有关部门于1999年11月6 日经与尹佰
男的监护人协商,达成4 条协议,使尹佰男生活就医等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在绥化分局的信访工作考评中,农场于1988、1991、1994、1995、1997、1998、1999、
2000等年度8 次荣获优胜单位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