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章 人物传记

第九编 人物

第一章 人物传记




金仲山

金仲山(1934.5~1993.12),1934年5 月27日出生于松江省(现黑龙江省)呼兰县老康
金井屯(现为康金井乡兰阳村),家庭成份贫农。7 岁被父亲送到本村私塾读书,10岁辞学,
在家务农。12岁受雇于本村富户王仁和、宋禄家扛半拉子活,每天都要早起晚睡,为东家担水、
播种、铲地、铧地,身心苦痛与承受剥削在还未成年的金仲山心里埋下阶级的仇恨。1946年在
本村参加了民兵,1947年秋被县公安局抽调参加公安保卫训练和洪家屯土改。公安训练和土改
试点对金仲山思想觉悟的提高产生了较深的影响。1948年1 月,就读于呼兰省立一中。学校的
系统教育,尤其是近现代史教育使金仲山对共产党认识更加明确,思想得以提高。1948年5 月
在呼兰一中自愿报名,参加了东北人民解放军,在十二纵队政治部宣传队任宣传员。1949年6
月以后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49军政治部民运工作队组长、后勤部筹粮工作队分队长、后勤部
政治处见习干事。3 年多的解放战争金仲山随部队从东北打到湖南、广西,在宣传群众、教育
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支援前线的战斗岗位上由一名学生、农民成长为一名革命者,1949
年9 月7 日在湘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5 月,广西解放但剿匪、肃清特务任务繁
重,由于新解放区工作需要,组织上安排金仲山转业到广西柳州市公安局,先后担任审讯科、
组教股干事、保卫科科员、政治处副股长、保卫科负责人、经保科文保科代理副科长、副科长、
科长、政治协理员、办公室协理员。其中1954~1956年先后在中共柳州市委兼任审干办公室和
隶反办公室副主任。这一时期的广西社会治安情况复杂。土匪没肃清,特务活动频繁。抗美援
朝战争打响后,国民党和美国飞机常来骚扰,居民思想不稳定,而当时市公安局特别是局内搞
政工的干警人手少。为了充实力量,便在青年学生中招收了一批新学员,金仲山组织培训使他
们很快成为局里的骨干力量,保证了镇反、肃反和各项安全保卫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审干、肃
反运动和民主改革中,负责具体领导工作,由于和同事工作细致,配合默契,使一个隐藏多年
的在国民党内任12年社会部长的老反革命主动坦白自首。柳州市建筑公司民主改革突发凶杀案,
参加该公司民主改革的金仲山经缜密侦察,48小时将凶杀案破获,被柳州市记大功1 次。1953
年参与了周恩来总理和越南主席胡志明柳州会谈的保卫工作,在社会治安复杂的形势下,由于
保卫人员的细致缜密地工作,使会谈圆满成功。

1957年9 月,奉调回黑龙江省,相继在省人民检察院绥化分院和松花江分院任检察员、科
长。1960年11月由中国共产党松花江地方委员会审查,省委批准,调金仲山任地方国营绥棱农
场副场长,1962年9 月改任黑龙江省第二十四劳动改造管教支队副支队长(对外仍称地方国营
绥棱农场)。1963年9 月带职入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第七期培训班学习,1964年2 月毕业。当时
的绥棱农场有8 个分场,场域跨度50余里,交通困难,农场又是劳改农场,建场方针“改造第
一、生产第二”。因熟悉法律,农场班子安排他主抓管教工作。他为了及时了解管教干部和犯
人情况,处理改造中出现的问题,有时一天要跑几个分场。为了工作方便,他用马做交通工具,
劳改农场情况复杂,为便于工作和安全,他还必须挎上枪。由于精力充沛,相貌英武,又经常
骑马挎枪奔波于分场之间,同事和下属都尊称他为“金小伙”。1966年10月,一场无情的政治
运动把金仲山从马上拉了下来。“文化大革命”中,金仲山以“漏网走资派”和“要坐飞机上
台湾”的问题被非法揪斗,隔离办班审查,并按犯严重错误予以结论,后农场党委为其公开平
反,恢复名誉,撤消了文革中形成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和结论材料。1969年7 月被军管会和革
委会监督使用,任农场生产组副组长、组长,1972年5 月被“解放”任农场革命委员会第一副
主任,1973年1 月任农场党委副书记,1974年7 月任农场党委书记,主持农场全面工作。这期
间,金仲山注意发挥知识青年在农场各个岗位的作用,为改善领导班子和职工群众的关系,他
在党委班子中制定了“十一条”规定。他大胆培养提拔青年干部进入领导班子,促进了领导班
子的年轻化。粉碎“四人帮”后,他又狠抓了冤假错案平反,政策落实,并妥善处理知识青年
返城和由于知青返城形成的岗位空缺。在拨乱反正的大形势下,金仲山率领党政一班人,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扎实稳步的工作,开创了农场连年盈利,跨入农垦系统先进行列的大好局
面。金仲山做为先进单位代表出席了省国营农场工作会议。农场的工作受到当时省委的重视,
1972年和1975年省委书记张林池两次带领省政策研究室领导深入农场进行调研,《黑龙江日报》
还以半个版面刊登了此次的调查报告,1973年农场被评为全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农场成了
垦区、全省的典型。

1976年6 月,因工作需要,组织上调金仲山出任绥化农场管理局生产处处长。1980年11月
农场管理局按省委和总局部署,组建公安局,金仲山任局长。1982年11月金仲山又参与绥化农
场管理局检察院、法院的筹建工作,为协调公检法的工作,加快检察院、法院的建设速度,
1983年1 月金仲山被任命为绥化农管局政法办主任,1984年2 月任绥化农场管理局政法委员会
书记。1986年10月离休。1993年12月2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绥化市逝世。

金仲山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公安司法事业和农垦事业奋斗了一生,为绥棱农场发展建设,
为绥化垦区公安司法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云飞

张云飞(1913.5 ~1985),原名张鸿泉,1913年5 月19日出生于辽宁省庄河县青堆子街一
个贫农的家庭。1922年3 月入庄河县青堆子初级小学读书。1926年3 月升入高级小学。1929年
3 月又升入庄河县第二初级中校读书。1931年12月毕业,由于找不到工作在家帮工。1932年3
月本街一名教员动员张云飞一起到奉天(今沈阳)找工作,结果工作没找到张云飞却考取了奉
天体育美术专科学校。两年的学习,凭着他的刻苦和对体育的嗜好,不但以优异成绩毕业,还
与同校女子班的学生王阁忱建立了恋爱关系。1933年冬在该校毕业。1934年2 月被派到辽阳县
第一民主初级中校任体育教员。同年5 月和王阁忱结婚。

30年代人们的婚姻观还是守旧的,信守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就在张云飞和王阁忱婚后4
个月,突然接到“母病速归”的电报,张云飞被骗回家中,与父母包办的唐淑琴结婚。当年就
又由家里出面与唐办理了离婚。1936年8 月张云飞奉调从初级中校到辽阳县伪公署教育科任科
员、视学补、属官,从事职业体育教育指导工作。亡国奴的日子是不好过的,在伪公署工作的
日子张云飞也险些丧命于日本鬼子和汉奸上司的刀下,因此,在那段时间,他以喝酒、打牌排
解自己。1945年8 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辽阳光复,举城欢庆。

人都一样,深压在乌云下偶见光亮就会激动,奋力寻找光明。当时的辽阳先是处于无政府
状态,继而国民党、苏联红军和打着各种旗号的杂牌部队相继出现在辽阳县内。光复了,一个
热血青年总要为国家、为自己做点什么!张云飞正是这样,他在光复后的40天时间里,尽力寻
找光明,探索前途。他先由其学生高智山介绍集体加入了国民党,相继担任辽阳县复员委员会
(又名维持会)教育司长、辽阳县党部社会科交际组长,负责接待了苏联红军,代表国民党与
打着“八路军”旗号的高金榜杂牌武装谈判,经该部姓王的政委动员又加入了这支武装,接触
中张云飞看到了分别打着国民党县党部和国民党总支部旗号的两伙人互相攻击、抢功争权;高
金榜武装纪律松律,侵犯老百姓的利益被称为“黑八路”。他困惑,他迷茫。1945年9 月20日
马顺天率八路军66团进驻辽阳,张云飞看到了希望,他利用与马顺天部谈判之机,加入了真正
的八路军。不久革命军队镇压了高金榜,并对其所领导的“黑八路”进行了改编。张云飞终于
找到了革命的归宿,有了奋斗终生的事业。他先后在66团和新组建的23旅(后改为40军120 师)
任副官、政治部总务股股长,1946年9 月入军政大学安东分校十八队任学员、副区队长。1947
年7 月回到120 师,由组织派遣到西丰县招募青年学生充实部队,在西丰工作不到半月,国民
党部队占领西丰。组织上命令张云飞坚持地方工作,县里安排张云飞到高力木区政府。他和有
着丰富斗争经验的闫区长放手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组织担架、车辆,运送伤员和物资,
支援前线部队。1948年3 月奉调回120 师部相继在卫生队和供给部任管理股长。1950年10月随
部队开赴抗美援朝前线。战场上他工作积极,有高度的阶级友爱,为了前方战士吃上粮,他带
着骡子往返70余里给部队送炒面。他注重伙食调剂,督促伙房外出买菜,自己跑出驻地十五六
里买猪。在鸭古里战斗中,他组织担架队并亲自抬伤员。为了保证部队粮食供给,他冒着敌机
封锁轰炸,带头走出驻地去背粮。由于他工作突出师供给部给他记功1 次。1951年11月张云飞
升任120 师后勤部管理科副科长。1952年10月张云飞由朝鲜回国,转业到松江省公安厅劳改局
工作。1952年11月劳改局派他到依兰县达连河建劳改农场,任场长。1953年3 月汤原县省农垦
局所属香兰农场移交劳改局改为劳改农场。劳改局又派张云飞带队接收并出任香兰劳改支队副
支队长。1955年6 月公安厅决定在绥棱县建一处劳改农场,张云飞又受命担任建场筹备小组组
长。23日他率韩玉泉、刘财、李成仁、卜玉海、李君开赴绥棱县,在四海店一处护林房做为绥
棱农场筹建处,在箱子上办公,在地铺上睡觉。每天带着筹建组人员穿行于没有路的林间和荒
草甸子,硬是用双脚走出了绥棱农场建场规划。1955年7 月下旬开始,一批批干部、武装部队
及犯人陆续奉调来场。张云飞以他在部队的管理经验和建达连河农场及接收香兰农场的经验,
沉着干练,高速度建立农场和各大队机构,安排到任干部,制定开荒点方案,组织犯人看押,
实施生产计划。1955年8 月26日黑龙江省公安厅劳改局任命张云飞为绥棱农场第一副场长。直
到1968年8 月20日张云飞在绥棱农场副场长(副支队长)岗位上工作了14年。与他工作过的老
同事都记得他工作的干练,每逢春节、元旦他都带领有关领导到干部家走访拜年。在1962年黑
龙江省委批复张云飞由绥棱农场副场长改任第24劳动改造管教支队副支队长的《干部任免呈报
表》中这样评价他的表现:“工作积极肯干,作风深入,处理问题果断”。1966年浩劫式的
“文化大革命”风暴刮进了劳改系统,张云飞以“国民党残渣余蘖”等“罪名”被揪斗。他被
戴过高帽,挂过牌子,还被造反派夜间提审挨过皮带。1968年8 月20日又被隔离反省,相继进
“斗批班”和“学习班”交待问题。1971年2 月农场修建青年水库,张云飞被派到水库任顾问。
1972年3 月被“解放”从绥棱农场调到安达畜牧场任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3年3 月绥化农场
分局成立房建科,因张云飞在绥棱农场工作期间与时任地委专员的候捷相交,而被调任房建科
长,主抓分局房建工作。1976年调管局基建处任负责人。1977年6 月调绥化管局办公室任副主
任。

张云飞因“有代表性,在群众中有威信”,相继于1958年、1960年和1963年当选绥棱县第
三、四、五届人民委员会委员(人大代表)。1979年又当选绥化镇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张云飞历史是清楚的,1947年9 月的一份自传中张云飞十分详细地把自己光复到参加革命
期间的经历详细地写清交给组织。张云飞胸襟坦白,他在每次填写干部覆历,在历次运动中都
把自己的历史问题如实清楚的进行交待。但由于左的思潮影响,历次运动张云飞都由于光复后
在辽阳县40天的历史被冲击审查,在政治上他受到了长期不公正的待遇,在思想上他承受了不
该承受的压力。他的入党申请被一次次拒绝,但张云飞的信念从参加革命起就一直没变。1958
年和1960年绥棱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候选人提名表中均有这样的记载:张云飞“依靠党的领导,
向组织汇报思想并多次要求参加共产党”。就是“文革”的迫害也没有让他对党失去信念,反
而更加坚定他入党的追求,1979年1 月他在给党组织的一份思想汇报中写到:“我到局里(绥
化管局)以来已书面申请三四次,口头无数。尤其是当前为了新时期总任务,实现四个现代化”
“常见报纸登载,多年紧跟共产党干革命和有贡献的干部和工人、72岁老教授光荣加入中国共
产党,令人鼓舞,我有信心。参加中国共产党是余生之最大荣幸,做终生的贡献(努力)。”
1979年6 月张云飞因病住进哈尔滨农垦总局医院,他在建党纪念日来临之际,在病榻上写下了
《中国共产党诞生感》的诗:“父母宏恩大矣哉,天高地厚总难猜。我能数尽青丝发,惟有共
产党的恩情数不来。”根据张云飞的迫切要求和表现,中共绥化农场管理局办公室支部大会于
1991年7 月22日正式接收张云飞为中共预备党员,张云飞在《入党志愿书》中写下了:“随时
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1982年9 月10日转为正式党员。1983年2 月离休。离休后,
张云飞关心政治,注意学习,关心农垦事业的发展,坚持过组织生活。1985年因病医治无效逝
世,终年72岁。

张云飞在解放战争中顽强战斗,抗美援朝立下战功,解放后又为劳改和农垦事业做出了突
出的贡献。他是绥棱农场建场元勋,垦区建设的功臣。

   修忠武

修忠武(1939.1~2001.7),1939年1 月8 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解放前无房无地,解
放后才分得房三间,一垧半地。原籍吉林省扶余县修家庄,后几经迁移,先后在肇东县、哈尔
滨市江北庙台子屯定居。1949年已满10岁的修贵武入哈尔滨市松浦小学读书。1954年高小毕业,
回到哈尔滨市松浦乡庙台子合作社当社员,主要工作是放马。后因涨水,随庙台子合作社社员
到哈尔滨市黄山嘴子修水利。1956年8 月27日,投奔父母和姐姐到北安六街居住。同年9 月龙
门农场招收机务学员,修贵武报名并通过身体检查被录用。经过北安拖拉机训练班短期培训后,
分配在北安县龙门农场开荒队。1957年11月12日随机耕队调到绥棱农场。1957年12月到1965年
先后在一分场和九分场机耕队任学员、驾驶员、包车组长。1965年担任一分场机务保管员。这
期间,修贵武由于“自满”和技术掌握等问题于1958年被延长一年学员转正期。1959年4 月因
工作马虎损坏农机具受到记过处分一次(后被取消)。但这并不影响修贵武的成绩,1959年6
月修贵武的学员评级表中表现一栏这样评价:“优点1 、该人在工作上一贯积极肯干、任劳任
怨,不怕吃苦,能带动别人;2 、有病能坚持工作,在冬季修理农机具时把手冻坏,从来没有
讲过一次怪话,并干得很好;3 、肯学习,钻研业务,学习政治,发言热烈;4 、能开展批评,
能帮助别人,团结好,没有闹过无原则的意见;5 、服从分配好,没有讲过价钱,能完成交给
的任务;6 、能掌握农具,并能做到机车1 —2 号技术保养。”

一份盖着一分场领导人徐再宽名章的材料介绍,修贵武以场为家、以农为业,迫切要求进
步,他顶住了少数落后青年对他的讽刺、刁难,抛弃个人得失,积极工作,出色的完成各项生
产任务。1958年春天修水利他上午修水利,下午修机车,每天总是出工走在前面,收工走在最
后。在零下30多度他还光着膀子一锹锹往筐里装土,并喊着号子,累得满头是汗,头发上的汗
珠结成霜花。他的干劲,起了带动作用,大队给予他物质奖励。1959年春耕阶段任务多,为摆
开劳力,大队把送粪装车的任务交给了机耕队,修贵武装车天寒地冻只穿一件衬衫,粪块大的
用手搬,碎面用锹装,大家反映数他卖力,数他装得快。在机耕队包建家属宿舍劳动中,修贵
武更是干劲冲天,起早贪黑,干活总是挑最重的,别人扛一根木头,他扛2 根、3 根,有时甚
至4 根。在机务作业中他响应党支部增产节约号召,苦干7 昼夜,完成4 铲4 趟任务。8 月中
旬春播作业有几个夜班下雨,没有雨衣的修贵武仍坚持作业到天明,衣服浇透了,早晨又冷又
饿他毫无怨言,还是满面笑容,认为自己做了好事。由于修贵武工作突出,1960年1 月光荣地
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9~1962年被评为农场先进生产者、红旗手、青年积极分子。
1963~1966年连续被评为农场“五好工人”和学习毛著积极分子。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面对造反、夺权,修贵武一心抓生产,不为动乱所动。1972
年农场将修贵武从一分场调到农场物资科担任采购员。1976年5 月绥化管局调修贵武担任房建
科计划、材料员。1977年由于工作突出被房建科评为先进生产者。1977年11月12日因患支气管
扩充出血调回农场住院治疗。1978~1992年任绥棱农场物资供应站保管员。修贵武干一行爱一
行。他管理发放4 种机车、3 种联合收割机、10多种大型农机具的全部零件,有1144种,1 万
多件,每年经手物资达30万元,不但没有出现过差错,而且突破了国家万分之一差错率的全国
记录,连续两年取得出入库误差为零的好成绩。1987年5 月14日《工人日报》在“增产节约有
心人”的通栏标题下,刊登了修贵武的事迹,全文如下:黑龙江省绥棱农场物资库保管员修贵
武对工作一丝不苟,使保管的物资误差率,连续4 年保持万分之一以下(国家标准为万分之二),
近两年,竟创造了“O”的新成绩。修贵武经营的库房井然有序,比百货商店货架上摆放的商
品还要整齐,1144种货,上万件配件,样样有标签,签货一致,货账相符。库内干燥、整洁,
机件从未因受潮而腐蚀。老修把库房当成了他的第二个家。他患有严重的肺脓肿病,一次正在
医院打吊瓶,有一个生产队急需机械部件,另一名保管员要代他付货,他不放心,没等输液完
毕,拔下针头就奔回库房。在他影响下,全库四名保管员,也都在减少物资保管误差率上下功
夫,现在有两人误差率为“O”,另两名误差率也在万分之二以下。

正如文章所说,修贵武多年以库为家,库内物品分门别类摆放,层货架4 排列整齐,造型
美观大方,每个种类前都挂着乳白色的塑料卡片,室内干净整洁,还在门口摆放了花盆,门前
种植了各类花草。他年已半百,体弱多病,患有严重肺浓肿、心脏病、胆结石、肾结石,每年
一到冬检时就犯病,有时医生让他住院,可他除点滴注射外,仍照常坚持工作,农忙时还经常
连轴转。1987年麦收连续40多个昼夜不离岗,有时连饭都吃不上。他总是说:“为了生产第一
线,再苦再累心里甜。”一次他在医院打吊瓶,十二队正在麦收的机车坏了,急需零件,他听
说后,没等打完吊瓶,拔下针头就回库房,骑上自行车把零件送到了生产队,来回往返60多里
路。

修贵武手中掌握着物资大权,常有人找他买零件时给他好处费,但都被他拒绝了,他说:
“违法的事我不干。”一次一个外地采购员来找他,希望他帮忙解决一些物资,并送给他很多
礼物,他一样没收,还好言将这名采购员劝走了。

修贵武关心企业改革,关心国家大事,坚持看书看报,重视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提高自己
的思想水平。他除了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经常参加一些义务性劳动,每次卸货他都亲自
上阵,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要报酬。修贵武乐意帮助人,为同事义务修理自行车,是他业
余时间的经常性工作。大兴安岭遭受特大火灾,他更是积极带头为灾区捐款。

修贵武的突出事迹受到职工群众和各级组织的肯定,1988年修贵武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
范。1989年9 月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荣誉面前修贵武不骄不躁,1990年和1991年又
连续被评为场先进工作者。1992年7 月因身体原因,经农场批准,修贵武退休养病。

修贵武家境困难,六口之家,只他一人工作。四个孩子相继工作后,他又重病缠身,退休
后修贵武看病支出加大,更显困难,但他没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没向农场伸过一次手。
2001年7 月29日修贵武病情加重,医治无效逝世于绥棱农场,终年62岁。

修贵武创造的物资保管误差率为零的精神是绥棱农场永远的财富。

   羡付海

羡付海(1945.12 ~2003.8),1945年12月5 日出生于黑龙江省绥棱县北街。父亲羡国庆,
共产党员,绥棱县第二工业局木工厂厂长,母亲在木工厂当油画工人。1953年7 月8 岁时被母
亲送入绥棱镇第二小学读书。1954年6 月转入第一小学。1956年5 月加入少年先锋队,并担任
小队长。第一小学西侧白底黑字的“九一八”国耻纪念碑和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对羡付海成长
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立志“我是成长的第二代,应该努力学习,为国增光,为民增荣。”1959
年8 月由于品学兼优,羡付海被学校保送入绥棱县中学,担任俄语课代表。1962年7 月升入高
中。同年10月休学,在家专读文学的同时,相继在药材公司制药、手工业局供销经理部和木工
厂学徒。1964年5 月第一批下乡青年离开绥棱镇到农村,他抱着“年纪正青春,何不到党最需
要的地方,发挥个人能力,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在农村干一辈子,以农为荣,以农为乐”
的决心,于1964年6 月17日下乡来到绥棱县克音公社十四井大队五队。同年10月被抽调回县转
到绥棱农场下乡。在近一年的青年队学习劳动中,组织上对其鉴定为“学习上比较好,也比较
用功,劳动中积极肯干,不怕任何困难,哪有重活上哪去,也不怕脏,处处走在同学们的前面。”
因此,被评为劳动能手。1965年农场开展社教运动,9月羡付海被分配到三分场社教工作队。9
个月的时间他很快熟悉业务,写材料很主动,后被派到劳改中队任代理小队长,他工作雷厉风
行,说干就干,从不拖拉。1966年7 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又被调到联合加工厂当工人。
1967年又被相继调到七分场、六分场和三分场担任教员。这一时期“革命”“造反”冲击着每
个中国人。曾在社教期间习练掌手雷受到批评并改正的羡付海在联合加工厂时也随大流加入了
红色联合造反团,在七分场学校任教时曾一度在革委会授意下组织学生“闹革命”,并被补选
为七分场革委会委员,但这期间他更多的是看到了没文化的无知和愚昧使原本和谐发展的社会
变得冷酷和倒退。冷静后的他相信社会一定会进步,他要为自己,也为将来“充电”。他在教
书之余勤读笔耕,背词典、字典,锻炼各种文体的写作,培养博闻强记的学习能力,在那个年
代羡付海成了职工敬佩的“文化人”,大家尊称他为“活字典”。1973年9 月羡付海向党支部
提出入党要求,申请书中写道:“我提出入党申请,是为了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更好地改造
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1974年6 月羡付海被批准入党,同年走上
了生产队的领导岗位,担任了三队副指导员、指导员。1974年到1979年农场财务报表反映,三
队的经营利润直线上升,政治和管理都成为当时农场的排头兵。1978年羡付海在农场自办的
“七二一”大学出任4 个月的教导主任后,被调到农场机关任秘书。1984年初任副主任。1986
年12月任农场党办主任。这期间他自修学完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课程,1987年毕业。1989年晋
升为档案助理馆员。在羡付海档案中有一份1989年绥化管局优秀党员审批表,事迹一栏这样写
道:“羡付海贯彻场党政工决策坚决,工作认真负责,不辞辛苦,身兼多职,主任、秘书、信
息员、总支书记等工作效率高,兢兢业业,起早贪黑,节假日经常不休息,出黑板报、写总结。
工作中注意发挥具体办事人员的作用,有时亲自处理文档和来信来访中的难点,所在办公室的
信息工作1986~1988年被评为总局先进,信访工作1988年被评为管局先进。抓行政事务工作,
能够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办事方针,依靠机关锅炉班的党员班长,发动自己内部人员,完成了
换炉维修等项任务,坚持对机关行政经费严格管理,使机关经费在物价上涨,银根紧缩的情况
下,略有节余,工作中,他严格遵守纪律,没有一次迟到早退,没请过一次事假,自己不搞特
殊化,机关到生产队劳动他以身作则,开会办事没要过一次机关小车。”1991年12月羡付海从
工作12年的办公室岗位上调任场工会副主席。1992年在北京中国工运学院领导干部进修班学习
结业,获工会干部岗位培训合格证书。1993年2 月任农场党委宣传部长。1994年12月农场党委
研究干部任用,认为:“羡付海能自觉的在政治上、思想、行动上与中央保持一致,工作勤奋
努力,能全面落实党委的工作部署,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对党委决议执行坚决,写作能
力强。”(摘自《干部任免呈报表》)一致同意提拔使用。1995年1 月,经上级考核批准,出
任绥棱农场恢复组建工会的第四任工会主席。职务变了,羡付海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2002年
评选总局劳动模范,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概括总结:“羡付海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以后,依然以
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踏踏实实。经认真探索,他提出依靠党的领导,紧贴生产经营,
联系职工群众,建设两个文明的工会工作思路。将维护企业整体利益与维护职工具体利益较好
地结合起来。组织职工群众按行业分阶段开展争优创先劳动竞赛,引导职工发展生产搞好经营,
增加收入,使职工自营经济产值连年增加,成为农场经济的半壁江山和场兴民富的有效途径。
以身作则相继帮扶下岗职工何保国、七队职工孙广学脱贫致富。该同志肯于钻研,近年来,面
对劳动关系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在绥化分局率先推行平等协商制度签订了第一份集体合同,农
场先后二次被总局评为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劳动保护监督开展班组与住户安全项目旬评估活动,
使农场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农场和工会连年被评为分局安全先进单位和总局”查隐患
促整改保安全群众监督检查活动“先进单位。他提出并组织在街道办居委会建下岗职工工会,
加强了下岗转岗会员的管理,促进了下岗职工的转岗再就业。在农场建立了劳动关系预警机制,
有利维护职工权益,其主要做法在省总法律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

坚持从中国工会的性质和肩负的任务上认识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每年两次到科
队单位调查职工思想状况,注重分析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做的问
题。努力实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四个转型、三个结合、两个推进。组织文化站常年下基层演
出自编自演节目,被称为特殊的政工队伍。一年10次以上大型文体活动和各单位群众性文体生
活丰富多彩且坚持经常;职工读书自学和职工素质培训有序有效;场务公开、民主评议制度效
果明显;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调动了职工积极性,稳定了社会、温暖了人心。“

羡主席的廉洁一直为全场职工称赞,他下队从不坐好车,外地开会、办事不用专车,会议
也住招待所20元一宿的房间。公出能一天返回的绝不拖到一天半。购买奖品,他带头往车上扛,
有两次在哈尔滨他都被商店的人当做搬运工。羡付海的长子患精神分裂症,家庭负担十分沉重。
他患病的儿子原是机关正式职工,虽然他多次为农场八队两名患这类病的职工争取待遇,但他
儿子住院等费用却从没有报销过。

羡付海任工会主席8 年,在党委和上级工会领导下,率领工会一班人在省级模范职工之家
的高起点上,开创了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的新局面。1998年他本人被评为省农垦工会优秀工会干
部。2000年8 月被评为全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2001年6 月获总局“十佳公仆”提名
奖并被黑龙江省委授予优秀党员称号,2002年3 月荣获总局劳动模范称号。

2002年1 月,退至二线,任调研员。2003年他又担起了《绥棱农场志1986~2000年》主编
的工作。修志是个苦差事,改稿、查资料他晚间一写就是深夜。多年的劳累,生活的清苦使病
魔侵蚀了他的身体。2003年5 月羡付海肝部长期不适,在亲友劝说下,他同意去哈市诊断,但
执意不惊动农场。他自己乘坐大客车到绥棱县,由他弟弟陪同赴哈,诊断结果为肝癌晚期。返
场后他没有因病停止修志工作,办公室来不了,他就在家里改稿,就是便血、吐血,他还是坚
持修志。2003年8 月30日终因医治无效在绥绫农场逝世,终年58岁。

羡付海的一生敬业奉献、踏实肯干、廉洁奉公。1974年和1975年被评为农场先进工作者后,
在1980~2002年退居二线任调研员的22年中每年都获农场及以上级别的先进称号,其中1986年
被评为绥化管局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1987年被评为绥化管局优秀党员,1996年被评为总局
工运理论研究先进个人,2000年绥化分局命名为“踏踏实实、勤于敬业”的优秀干部,荣获分
局十佳公仆称号,羡付海是绥棱农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