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美好的年华献给了黑土地
他把美好的年华献给了黑土地
他把美好的年华献给了黑土地
———记抗灾抢险因公牺牲的姜宗泉
刘德友
姜宗泉1956年生于绥棱县靠山乡一个农民家庭。1997年中学毕业后,分配到九三局七星泡
农场当农工,1979年2 月调绥棱农场。他当过锻工、机工、农田工;他积过肥、喂过马、打过
更。每调换一个工种,他都服从分配、听从安排,干一行爱一行。他没有把调换工作看成领导
瞧不起、故意刁难,他没有增加心理负担,却当成了干工作的动力,当成了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1981年他从基建队调十三队当饲养员。夏天他负责割饲料草喂马,每天要完成割一马车的
任务。他自己割自己装,有时忙不过来,顾不上回家吃饭,他就在草甸子吃一口,渴了就喝一
口沟塘水,顶烈日战雨天,不怕蚊虫叮咬,从未误事。
领导看他工作勇于吃苦,干活肯卖力气,交给他的任务从不用领导操心,1982年又安排他
和李志锦两人做积肥工作。每天积肥八车并负责淘厕所任务。作为年轻轻的小伙子来说,有谁
愿意掏厕所,干这又脏又臭的活呢?姜宗泉没有过多想法,只想这是工作的需要,这是领导对
自己的信任,一干就是二年。他年轻力壮,脏活累活抢着干,他一人有时干两个人的活。有一
次李志锦请假一周,姜宗泉不用领导安排替班人员,自己干,起早贪黑,圆满地完成了当年积
肥任务。
1989年他被安排当场院晒场班长,他把晒场管理的井然有序,在阴雨连绵的麦收季节,把
小麦处理的干净利索。
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有事业心。1990年队里决定,把他从农田调到机务学开车。他虽然
当过锻工修过车,可对开车是个外行,一切从头开始,他虚心好学,尊敬师长,刻苦钻研,很
快就学会了驾驶技术。他当学员虽然比别人年龄大,比别人工龄长,可他听从分配,叫干啥就
干啥,不懂就问,从不顶撞,给机务人员留下了好印象。
1991年由于场院男劳力少,领导把他从农具场更夫调到场院拌种,他毫无怨言,愉快接受
任务。在小麦拌种期间,他不怕农药呛,皮肤过敏脱下一层皮而不顾,一直坚持到拌完。
姜宗泉在十三队十多年的工作中,他成了单位主要播种手。每年小麦播种时,他都跟播种
机,车上车下拉袋子。跟播种的活十分辛苦,一天下来就牙是白的,遇到大风天有时被土面子
呛得睁不开眼睛,喘不上气来。就这活小青年不愿干,老机工讲条件,就是他一个普通的职工
却从无怨言。
姜宗泉论身材不高,论体格不算太强。在炎炎盛夏的麦收里,他每年都在场院承担着扛麻
袋的繁重劳动。小麦入囤,送粮装车忙起来,一扛就是一小天,二百来斤的大麻袋压在肩上,
就连那些体格壮的棒小伙子也顶不住,退了下来,可他仍然坚持再坚持,坚持扛到最后。难道
他不腰酸腿疼吗?难道他不知干轻活好吗?可他没有,他想的是事业,想的是奉献。1990年麦
收顺利,送粮集中,场部汽车一来就是好几台,并且个个都是急茬,所以在装车中扛袋子成了
关键活。队里平时主要由四个人扛袋子,他是其中一个。有一天队里送出130 多吨小麦,在车
多人少的情况下,他自己扛了两车袋子,当时压得他脖子都直不起来,在场的职工王洪茹要替
他扛一会,他不让,硬是自己坚持扛,那天他比别人多扛150 袋,一天完成装车扛袋45吨的任
务,这在十三队还是第一次。
他干的活比别人多,比别人累,可他不讲价钱,不发牢骚,默默无闻。
姜宗泉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团结同志,助人为乐做好事,人们评价他在外是个好职工,在
家是个“模范丈夫”。他婚后十多年,对妻子关心备至,从不让干重活,自己全部承担了繁重
的家务劳动,家里的洗洗涮涮柴米油盐,挑水做饭他全包了,小日子过得和睦美满。
他是个热心肠的人,有一颗善良的心,能干活,肯出力,谁家有事有困难他都愿帮忙。1988
年春天,他看到李志锦家种大豆人手不够,他就主动去。夏天大豆地拿大草干不过来,他又去
帮助铲,当老李给报酬时,他说啥也不要。1990年春天,对姜宗泉来说是最忙的一个春天,他
忙完家里,还到邻居家忙,成了大忙人。邻居梁光明妻子有病,长期在外地住院治疗,家里就
剩梁光明一个人,他又是驾驶员,经常开车跑外,顾不上家。姜宗泉得知后就主动帮助饲养奶
牛,早上牵出放,晚上牵回喂。在这期间,梁光明腰扭伤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姜宗泉又承
担起梁家的喂猪、喂鸡等全部家务活,帮助他家喂猪、喂鸡、干家务活,就连一般家庭妇女对
这些没完不了的零碎活都感到头疼。可他一帮就是三个半月。多么漫长的三个半月,多么不寻
常的三个半月,这是多么可贵的助人为乐的精神!
姜宗泉多次参加抢险救灾活动,在抢救国家财产的关键时刻,他冲在前。
1984年十三队发电厂着火,他救火积极,个人安危不顾,往返屋里屋外抱东西,和其他同
志推出2 台50车头及大部分零配件。
1988年秋草塘着火,他首当其冲,哪里火大就扑打在哪里,哪里危险就冲在哪里。
1991年4 月11日,这次救火,谁能料到,这一天竟是他为农场建设做出贡献的最后一天。
这天中午,他听到党支部救火的号召,及时冲到火场,奋力扑打荒火。他的心中,火光就
是命令,火场就是战场。他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把火打灭,不让国家财产受损。在火光面前,
他临危不惧,英勇顽强,献出了年仅35岁的宝贵生命。
35岁是人生中多么美好的年华,是成熟的年华,立志的年华,大有作为的年华,可他为抗
灾抢险,却把这美好的年华献给了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