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后记

后记



洋洋洒洒55万字的《绥棱农场志》(1986~2000)和读者见面了。这是8000绥棱人民改革、
创新、发展的记录,这是全场职工团结奋斗和全体编写、编修人员努力工作的结晶。

1998年总局史志办相继下发了[1998]63号传真电报和农总志办[1998]总28号文件,统
一部署编写续志工作。1999年1 月绥化分局印发了绥垦局办文[1995]5 号《绥化分局办公室
关于编写续志资料长篇的通知》。农场党委按照总局、分局的部署和要求,于1999年5 月成立
了由姜立夫和邹积慧为主任、10名副主任、38名委员组成的编审委员会及编写办公室。确定了
吴国义、魏锡成、陶辉、于俊生4 人为主编,全场35个单位和部门分别确定负责人,依照场志
编写办公室设置的篇目开始了志稿编写工作。1999年底第一阶段1986~1998年各专业志稿基本
脱稿。到2004年农场根据人员变动实际,两次调整绥棱农场志编审委员会,孙信成、宋树森、
赵景富先后担任主任。2003年4 月场志编写办公室再次提出《绥棱农场志》(1986~2000)编
写工作的实施意见,调整了场志编写办公室,石文春担任编审委员会秘书长,吴国义担任编审
办公室主任,直接领导场志编写工作。农场聘请退居二线的原场工会主席羡付海担任志稿主编,
原任主编担任编辑。羡付海一方面催促和指导志稿责任单位及责任人补充1999~2000年专业志
内容,修改完善原有志稿;一方面起草概述,编写大事记,修改脱稿上报的专业志。2003年6
月羡付海诊断患肝癌且已到晚期,在与病魔抗争中,羡付海始终没有放下修志的笔,就在临逝
世的前一周,一天便两次血,他还把用红笔认真改好的志稿规范整理,交给场志编写办公室。
2003年8 月30日羡付海与世长辞。他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敬业精神永远激励着每一个农场职工,
尤其是修志人。2004年4 月原工会副主席魏锡成内退,接任场志主编,根据需要,9 月场志编
写办公室聘任刘德友、耿作先两位科长担任副主编。

新的编写班子,认真研究了场志原篇目,特别是参加2004年9 月7 日绥化分局史志培训后,
进一步梳理志稿脉络,分析这一时间断限史实特点,细化行业部门,查遗补漏。场志办公室为
使志书结构更加完整,体例更加规范,史实更加全面,在调研基础上,结合专业志编写要求,
将原篇目8 编25章86节调整为8 篇48章187 节。为加速修志进度,场志办公室建立了志稿督办
制度,印制了《志稿督办单》,主编、副主编对修志任务进行严密分工,边编修边调整,场志
初稿定稿时调整为9 编48章195 节。2006年定稿调整为9 编52章180 节。行政区划与经营成果
开篇立章,使读者对这一时期的农场有个概括了解;经济体制改革贯穿全篇,体现了时代特色;
全志通过传记、简介、表录、名录等体例收录人物300 余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修志精神。
2004年11月25日场志脱稿,编审工作开始。

史实资料是志书编写的基础,在编写办公室领导和本志指导思想及篇目设计指导下,农场
各业务科室、部门、驻场各单位撰写和提供的第一手史料奠定了本志的专业志基础。为弘扬绥
棱农场精神,彰显开荒建场人员功绩,本志设开荒建场人员名录,因距开荒建场时间久远、人
员调离或死亡、文档散失等因素,名录编写工作遇到重重困难,在农场组织部、劳资科、老干
部科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又得到了王浩然、刘成久、宋培义、曲祥祯等老同志及开荒建场同
志、亲属给予的极大帮助,始成204 人的名录,虽然失误、遗漏在所难免,但能在本志中立此
一节,慰籍开荒建场之功勋。

在编写本志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总局和分局史志办的及时指导,得到了农场党委、各部门
和职工群众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离退休老同志的鼓励和帮助,对于在修志工作中给予我们支持、
鼓励和帮助的单位与个人,场志编写办公室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

   绥棱农场场志编写办公室

   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