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繁殖改良,饲养管理

第三节 繁殖改良,饲养管理




马:

场饲养的马品种是本地杂种和黑龙江輓马为生产和职工生活服务。因地处铁力县鼻疽病区,
一九五六年检疫,马群感染占51.8%,病马隔离在王杨分场十队(原三分场)和十三队。一九
六四年从查哈阳农场调入鼻疽马106 匹,从红色草原牧场银浪羊场调入鼻疽马198 匹,把126
匹健康马调给赵光农场。全场变成鼻疽马场。一九六三年应用土霉素治疗鼻疽马,效果很好。
一九六四年采取在鼻疽马中培育健康马的措施即小马产下4 — 5个月进行三次点眼,一次注射
(方法按检疫常规),效果很好。检出健康幼驹42匹,隔离在四支干(畜牧队)饲养。接着一
九六五年检出健康马18匹,共培育健康马60匹。一九六六年“文革”,这一工作被迫中断。

一九六四年从红色草原牧场调病马时,调入两匹种马,一匹22号健康马,一匹71号鼻疽马
做本交,开始在畜牧队搞人工授精,配种员吴广和,助手杨喜文,队长李福堂。

一九六五年,在十四队(广原),的马群发现疑似传贫病,血检含铁细胞为万分之十二。
一九六九年,又从红色草原牧场调入黑龙江改良母马39匹,种马一匹,骟马3 匹,共43匹。分
给一连13匹,畜牧队30匹。一年内,一连12匹马连续高烧死亡,剩下7 匹送十五连隔离。一九
七一年畜牧队马匹又相继高烧,经综合测定,确定为马传贫病。

一九七二年全场马匹普遍进行传贫病马检查,每年定期检疫,分化隔离。到一九七九年基
本控制住,仅剩十五连老疫点。在此期间有一连、十七连、四连、九连(该连暴发死亡马19匹)、
五连发生过。一九七五年四连一次集中扑杀阳性传贫马20匹。从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九年总计
死亡传贫病马104 匹(其中死亡42匹,扑杀60匹)。一九八○ 年至一九八二年在普查中又检出
18匹,全场传贫马共29匹,在十四连、十五连进行隔离。

一九七七年全场马匹普遍注射过四号病(传贫病)菌苗,予防传贫病,未得出结果。

传贫病传人的原因有:(一)购入的红色草原牧场病马;(二)铁力镇传贫病马区的传染。

一九六四年实行人工授精配种,开始进行马匹改良工作,到一九七九年,先后繁育出改良
马300多匹,更新了马群。

二十多年来马群受多种传柒病的侵害,经长期采取各种防检疫措施,传贫病基本控制。鼻
疽马基本更新。

黄牛: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王杨分场水田需要畜力,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购入朝鲜幼牛208
头,在十一队(董家窝棚)饲养。一九六○年因草原不足、缺水,死亡100 多头。一九六三年
在畜牧队(四支干)建朝鲜牛繁殖点,集中母牛45头。发展肉牛生产。一九七八年全场集中母
牛84头,在四连、五连、十二连繁殖改良。在十二连搞的短角牛人工冻精配种,一九八○ 年产
下三头改良牛。一九七六年购入“三河牛”种牛7 头。一九八一年从富裕牧场购入“西门塔尔”
种公牛三头。这期间,为赵光农场提供朝鲜牛种牛63头。

奶牛:

建场时,有黑白花奶牛6 头,自繁自养到32头,连续饲养二十四年,到一九七五年因牛
奶无销路,全部转入黄牛饲养。

一九八三年十月五日,从阎家岗农场购入黑白花奶牛21头,成母牛16头,育成母牛 5头,
在三队饲养。一九八五年,兴办家庭农场转卖给职工,因领导失控大部流入场外。

猪:

多年来,猪的饲养管理比较粗放,连年亏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受有关政策
的影响。1 、生猪收购价格不合理,奖售不兑现,猪多了降等降价,奖售饲料不能按规定供
给。2 、饲料地不落实。兵团期间规定按规定面积的i4— 5%划给饲料地,始终没执行。3 、
没有长远规划,说上就上,说下就砍。一九七五年要求1 人1 猪上纲要,摊子还未铺开,一九
八○ 年连种猪点都砍了。一九七六年大搞机械化养猪,提倡十化。五连已运输车子化、饮水自
动化、饲料粉碎化、喂食平面化、打浆机械化。两年后又恢复老样。一九七七年提倡建设千头
猪队。五连刚建500 平方米母猪舍,还未建成就被砍掉了。八连种猪点60多头高产母猪,两年
全部处理撤点。

二、三率低。母猪繁殖率一直在80%左右,到七十年代略提高到87%。仔猪成活率,五十
年代到六十年代,平均窝活4.41头,双月重8 —18斤。七十年代窝活提到6.74头,双月重20—
25斤。商品率,六十年代平均每头母猪生产肥猪2 头,七十年代提到 5.47 头。肥猪毛重两年
不到200 斤。

三、农牧结合不够协调。畜牧业仅占总产值的6 —7 %。一九八二年低到4 %。农副产品
不能及时收获贮藏,至使饲料缺乏,影响养育。

四、组群不合理。由于猪群小,数量少,种类不多,不能按定额管理,先进科学推广不了,
生产水平上不去,人员设备开支增多。

五、管理制度不健全、生产措施得不到落实,事故不能及时处理,损失浪费大。

六、粮肉比价不合理。一九七七年粮食先后涨价,畜产品虽有涨价,但比例小。豆饼每斤
8 分涨到1.65角,猪肉每斤8角涨到1元。

七、传染病多,死亡率高。一九五六年猪瘟、猪肺疫、猪丹毒死亡率达90%。一九六○年
——一九六一年农业欠收,猪又遭到一次大死亡。一九六五年——一九六六年猪口蹄疫危害较
严重,哺乳仔猪死亡很多。其它事故死亡如仔猪冻死、咬死、压死等,占死亡比例不小。

一九七八年养猪业发展较快,饲养头数达15,660 头,繁殖母猪到805 头,产窝数 1,086
头次。产仔猪10,376 头,成活7,544 头,平均每窝成活6.59头(仅次一九八一年的 7.62
头),生产肥猪4,196 头,上交国家商品猪1,739 头。有13个连实现了1 人1 猪(一、二、
三、四、五、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七连平均每人1.04头。)有二、五、八
3 个连达到了一人二头猪。

多年来,总结养猪业发展的经验,主要有:一、品种改良。农场积极采用人工授精新技术
2 用本地母猪与哈白公猪进行杂交,三年时间培育出高产、发育快、杂交优势较强的品种,以
后连续引进红旗、长白、苏白、克米洛夫、民猪、梅山等猪种。从一九七三年开始在八连建立
种猪点,继续培育长苏品种,民猪与长苏杂交到两个月断乳时,有些达到60斤。到一九七七年
的五年时间,给本场其它连队输送的种猪超千头,对全场的猪种优良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发展
养猪有了基础。

二、改良猪舍。一九七六、一九七七两年,建起砖瓦结构的猪舍25憧,建了配料室、青贮
窖,总面积达7,810 平方米。

三、培养了畜牧人员。长期奋战在养猪事业上的人员,有的自学成材任命为助理兽医师
(韩风波、张殿林),有的兢兢业业养猪一辈子,不到退休不离岗(如张福增、王永才),并
在畜牧战线上培育了大批青年。

四、提高了管理水平。从一九七三年狠抓了科学养猪。党委批示:养猪要达到“十化”、
“五定”、“五有”。“十化”是:饲料粉碎化、喂食平面化、青贮打浆化、母猪土种化、
运输车子化、饮水自流化、公猪良种化、肥猪杂种化、养猪标准化、畜舍道路沙石绿化。“五
定”是;定设备、定消耗、定任务、定人员、定资金。“五有”是:生产有计划、成本有核算、
管理有制度、劳动有定额、开支有标准。一九七七、一九七八两年,五连达到“十化”、“五
定”、“五有”。三、八、九、十二连接近做到“十化”,“五定”、“五有”,其它连队基
本达到”“五定”、“五有”要求。

五、集体食堂、职工家庭开始养猪。

六、开展了社会主义红旗竞赛。设立评比台,制定评比条件,月底评比,年终总结授奖。

七、重视了防疫卫生工作,建立了防疫制度,推行了防疫措施。猪的三大传染病(猪丹毒、
猪肺疫、猪瘟病),通过消、防、注、隔,已经消灭。仔猪下痢,结合防治猪的白肌病,注射
亚硒酸纳已经控制。猪囊虫病随着圈养、卫生条件改善,也大大减少。

八、典型经验。1 、防止仔猪下痢:(1 )细心管理、搞好卫生,经常保持小猪的环境清
洁、干燥,没有粪尿、无烂泥。饲料要准备充足,粉料、粒抖、青饲料、矿物质、维生素饲料
配合好,定时定量喂食,饮水要充足。(2 )勤检查、观察仔猪的运动,发现精神不好、不抢
吃奶、拉稀,要及时投药。(3 )补黄土、煤渣,增加矿物质。(4 )增强太阳浴,冬天也要
适当锻炼,增强抵抗力。(5 )加强对母猪的管理,注意避风,勤换褥草,配一些多汁多样的
饲料,使乳汁正常,不缺奶。(6 )注射亚硒酸钠。小猪生后三天,肌肉注射千分之一的溶液
一毫升,以后每隔10天一次,连续3 — 4次。(7 )下痢的仔猪,投服沙仁散效果良好。对141
头仔猪治疗观察,三天后痊愈 139头,死亡2 头,复发17头,治愈率达98.58 %。磺胺腚、痢
特灵、消炎收敛药,效果也好。

2 、补亚硒酸钠防止仔猪白肌病。据测定,铁力地区,土壤、作物中缺硒,严重影响动植
物生长发育,为提高仔猪成活率、防止下痢,促进生长,补硒千分之一溶液最好,但配量要
准确,切忌加大浓度,配千分之二时注射0.5 毫升就会引起中毒死亡。母猪在妊娠期口服补硒,
效果也很好。亚硒酸钠用于治疗缺硒病猪也有显著疗效。牛、马、羊和其它幼畜补硒,效果都
很好。

3 、实行包定奖办法。一九六一年执行四包一奖(包头数、包产仔、包饲料、包工具,超
产奖),与公私并举方针,因饲料不能保证供应,一九六六年中断。一九七五年到一九七九年
商业收购搞超售加价奖(公养按计划,职工每户一头),每超交一头,超售部分加价25%,生
猪上升很快。一九八○ 年试行联产计酬,制定包奖合同。包成本、包产值、包利润,超盈利部
分视不同条件付酬。十七连两年得奖,减少了养猪亏损。

鹿:

一九五八年王杨十队守猎队窖获一只公鹿,—九五九年又获一只母鹿,自此农场开始进行
繁殖,饲养鹿。一九七二年从林业局购入花鹿34只,在八连(姜大犁)饲养。鹿群大部分自繁
自养扩大起来,到一九八一年达到178 只,是养鹿最多的年份。

羊:

一九六九年从内蒙古购入粗毛羊500 只,分别在七连、八连、十一连、十三连饲养。一九
七二年从三十一团(红色草原牧场)购入东北细毛羊194 只。多年来,羊群质量日趋低劣,产
毛量逐年下降,一九七三年以后,逐年进行了淘汰处理,到一九八○ 年全部淘汰。

禽:

一九五九年在茂林、望山、十一道岗、北山建立4 个鸡场,饲养来克航白鸡600 多只,同
期在王杨利用水稻灌区水域还购入北京鸭1,500 只。鸡雏孵化45批,入蛋101,881 枚,出
雏53,210 只。由干茂林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八日鸡舍失火,烧死成母鸡2,020 只。损失18,
612 元。又受一九六○年农业欠收影响,一九六二年禽群下马。王杨铁道南新建的鸡舍还未落
成(12栋2500平方米)就废除拆掉。一九六九年,先后在十一连、二连饲养蛋鸡,由于缺乏饲
养经验,一九七五年养鸡第二次失败。一九七七年改在加工厂养白洛克肉鸡,进场中雏3,000
只,建鸡舍3 栋800 平方米。搞了孵化,囚管理不善,两年亏损 19,000 元,全部处理。一
九八二年九连自筹资金购入“二八八”鸡雏1,700 只,建鸡舍400 平方米,计划长期饲养下
去。

蜂:

农场养蜂是从一九五九年始的,蜂的品种系意大利黑蜂,适应性较强。一九七三年蜂群发
展到904 箱,8 个连养蜂,共15个养蜂场,养蜂员达49人。仅十一连就有6 个养蜂场。四连、
八连、十二连也是多年养蜂单位。一九八○ 年椴蜜丰收,平均每箱 110.3公斤。宋相儒蜂场,
平均每箱产蜜170 公斤。一九八二年欠收,蜜期还需喂糖,近三年因自然灾害,蜜源不足养
蜂三年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