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学教育
第二节 小学教育
一九五七年九月,创办职工子弟小学和职工子弟小学第一分校。职工子弟小学的校址在二
分场场部,设一、二、三年级,四个教学班(一年级双班)。有学生149 人,教师5 人(其中
女教师1 人),田加恩负责。职工子第小学第一分校校址在北山,设一个复式班(一、三复式),
有学生40人,李九韶执教。一九五八年一月,随着场的体制改变,职工子第小学更名为“十月
一”农场职工子第小学。职工子第小学第一分校迁到三站,更名为望山农场职工子第小学。一
九五九年春,铁力地区农场办事处撤销恢复“十一”农场,望山农场为一分场,“十月一”农
场为二分场。这两所学校也分别改名为一分场小学、二分场小学。是年二分场小学发展为完全
小学。一九六○年,一分场小学也发展为完全小学。一九六三年秋,一分场小学的高年级与北
山小学的中、低年级合并,为国营“十一”农场职工子第第一小学,二分场小学为职工子第第
二小学。从一九六○年开始,小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是年秋,第六生产队,总场部成立学校;
一九六一年,第八、第九、第十一、第十二生产队成立学校;一九六二年,第五、第七生产队、
望山工地成立学校;一九六四年,第四生产队成立学校。这些学校除总场部外,都是复式教学。
一般设一个教学班,两组复式。极个别的三组或四组复式。从一九六○年秋至一九六四年四年
多的时间,学校由创办时的两所增加到“所,教学班由创办时的5 个增加到27个,教职员工由
创办时的6 人,增加到40余人,学生由创办时的189 人增加到800 余人。一九六六年以前,小
学教育认真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三育“并重,
教育质量较高。从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年每届毕业生(报考铁力县一中)的升学率都在95%
以上。
“文化大革命”中,学制缩短为五年,复式班绝大多数改为单式班。由于“文化大革命”
的原因,教学秩序遭到破坏,学生不爱学习,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
拨乱返正,才又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才又逐渐提高。到一九八三年,全场有18所
小学,68个教学班,84名教职员工,1175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