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科研成果简介

第三节 科研成果简介



我场技术革新是从六十年代初开始的,有效的技术革新40余项。其中,有的项目参加省和
农场总局农机展览会的展出,有的受到国家农业委员会的表彰。这些革新项目,对于减轻工人
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机械消耗,都起了显著作用,推动了我场农业,农机事业的
发展。

一、KS—07改装胶轮拖拉机

一九六○年,把淘汰的KS—07拖拉机改装成胶轮拖拉机。技术员姜共生负责设计,修理厂
进行改装,使用了10多年。

二、柴油泵试验台

一九六○年,修理厂技术员姜其生与修理工人一道研制了简易柴油泵试验台。试验台能进
行油泵各种试验项目的调试。使用比较可靠,一直用了二十多年。

三、废气流式喷雾器

该机是一九六二年副场长孟宪玺和技术员姜其生根据手持灭蝇喷雾器的原理设计的。其构
造(见下页图)


分供气、供水、喷雾三大部分。供气部分包括输气管、贮气管、气阀,供水部分包括盛药
罐、开关、分配罐及分水管等,喷药部分是由焊在贮气管上的喷头座及安装在喷头座上的水嘴
和气嘴组成的喷头组合。工作时,药液经分配水管送到喷头水嘴与气嘴的高速空气相遇,药液
便被吹成细密的雾粒。该喷雾器在我场沿用20余年,效果很好。一九七九年被泵式喷雾器代替。

四、GT—49收割机改装第三清洁室

一九六二年为了减少清粮损失,在GT—49收割机第一清洁室后面加装了第三清洁室,收到
了很好的效果。现制造厂也采用了用户意见,加装了第三清洁室。

五、粉碎机

一九六九年,修理连为了支援农业连队,仿造了秸棵饲料粉碎机,效果很好,受到连队欢
迎。
六、支重轮拆装台

一九七○年,修理厂为了实现拆装工具化、王思荣、赵家太、丁铁华、王金技、孙利胜等
五人研制了一台支重轮拆装台。该台能拆装支重轮和台车弹簧。实现了拆装工具化,保证了修
车质量。
七、制粒机

一九七○年,机务办和修理连的几名同志一起研制了立式刮刀粒肥机,解决了我场机制粒
肥问题。

八、GT—4.9 收割机改装喂入小帆布

一九七三年,三连工人王流芳,首先在自己使用的收割机上改装了喂入小帆布,取代了喂
入链,减少了喂入装置的故障,后来推广到全场和外场。其结构很简单,就是把原喂入链被动
轴上安装成滚杠,做一块和喂入链长宽相同的输送布,布面上每隔15厘米铆——根三角带。转
动自如,工作可靠。

九、五铧犁改深松



一九七三年,机务办参照外地经验,在五铧犁顺梁上用小铧卡子安装六个前后交替排列的
深松铲。起到了免翻深松的作用。

十、人囤机

一九七三年,五连修理工子文喜和修理组其他同志一起研制了斗式入囤机。对于减轻晒场
的劳动强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九七九年,修理厂张广发等同志参照粮库输送机实物,研制了四台,使用效果较好。

十一、灌袋机

一九七三年,二连邹良臣等同志研制了灌袋机,减轻了灌袋人员的劳动强度,很受工人欢
迎。

十二、装车机

一九七四年,十连孟宪友等同志研制了一台装车机,把装好的麻袋从地上输送到运粮车上,
减轻了装车人员的疲劳,提高了工效。

十三、拌种机

一九七四车,二连邹良臣等同志研制成功推运器式拌种机,提高工效10余倍,而且拌种效
果好,全团都仿造。

十四、过筛机

一九七四年,二连邹良臣同志研制了过筛机,可过筛小麦、大豆、粒肥、选大豆种等,减
轻人们劳动强度,现一直使用。

十五、大豆单体点播机

一九七五年由机务办和孟宪玺主持,参照庆安县单体点播机图纸加以改进,由修理连加工
车间工人制作。共造三百台,分给各连使用。该机体内前面安装一个橡胶扫种滚,后面安装一
个双排窝眼的排种滚。排种滚是靠地轮传动给三个齿轮,通过十二级变速使排种滚转动。种子
从排种齿轮排出后,到开沟器开出的两条沟内,形成双行。

其优点是转动可靠,单体仿造性能好,落种点低、等距性好、苗带宽、拐子苗。缺点是由
于加工工艺水平低,很多地方配合不好,工作故障多、单体太重(约40公斤),只能用东方红
二速作业。由于缺点难于克服,逐渐被淘汰。

十六、铲运机

一九七五年,九连王化成同志仿造了一台铲运斗。对于该连平整地号,兴修农田水利起到
了很好的作用。

十七、大豆低割装置

一九七五年用标一型护刀器安装在一根板铁上前仲翼下降5 —7 公分。使用效果较好,现
在一直使用。

十八、饲料打浆机

一九七五年,修理连姜其生研制了饲料打浆机。成为畜牧上新型工具,效果很好。

十九、无声铆

一九七五年,修理连姜其生、王忠喜为了解决车架铆接质量问题,仿造了无声铆装置。使
用良好。

二十、气门研磨机

一九七五年,修理连庞云水仿制了气门研磨机。使用效果较好。

二十一、用锯末、卫生纸进行机油过滤

一九七五年,机务办采用锯末做机油过滤器(粗过滤器)的滤芯。由修理连制造,各连使
用。提高了机油的滤清效果,延长了机油的使用寿命。后来连队改成卫生纸作填料,使用效果
比锯末好。机油一年换一次,每台车可节约机油75公斤。

二十二、疏苗器



一九七六年,农机技术员关雨堂和九连王化成参照外地经验,用6 毫米直径的铁筛,锻成
25厘米长的弹齿 40 个,分别焊在两个圆盘上组成一组疏苗器,安装在机架上,对准垄台的一
侧。每个垄上安装方向相反的两组,杀草率达80%,伤苗率 2%,工作可靠,故障少。

二十三、双层分离装置

一九七六年,七连收割机手倪世宽在自己使用的GT—4.9 收割机上改装了双层分离装置,
提高了分离能力。其构造是在收割机键簧前上方安装一个弹齿分离轮,把脱出物分为上下两层。
上面一层的茎杆经分离轮抛到四轮式的分离装置上,下面的短茎杆还照常在键簧筛上分离。后
来由于上层分离下来的籽仍落在键簧后面进行第二次分离,解决跑粮效果不十分明显,没有推
广开。

二十四、吸气式点播机

一九七七年,场农机科让孙义光同志外出参观后和王明一起设计的。由修理厂加工风机及
点播机单体。在二队安装试验,经过播种实地考察,该机播种等距性好,但因风机吸力不足,
空穴多,速度慢,仿形性差而告失败。

二十五、堆场机

一九七七年,于文喜、姜会彬、蔡可福在三队搞了自走式堆场机,可以堆场、摊场两用。
该机是用自走收割机前桥、热特25拖拉机前桥及2100柴油机为动力拼凑成的。大铲可以液压
升降。
二十六、悬挂中耕机



一九七八年,二队孟庆福、侯来钱等,参照沈阳12铧耕作机,改装了19铧的悬挂中耕机。
其构造用 18 锰钢焊接的一个11米宽的悬挂机架。前面安装两个支撑轮,后面安装19个单体犁
铧,幅宽10.8米。提高了中耕质量和工效。

二十七、苗带喷雾器

一九七八年春,场里为了推广大豆化学灭草新技术,解决苗带施药的机械配套问题,于文
玺和队机务人员一起研制了两种苗带喷雾器。一种是利用东方红排出来的废气输到安装在七铧
犁机架前下方的横气管上,横气管对准每行苗带安装一个喷头,总共8 个喷头。其喷雾为45°,
雾化良好,喷洒均匀。

另一种为泵式苗带喷雾器、由药罐、药泵及安装在中耕机上的喷杆、喷头所组成。后来经
过改进完善,成为大豆化学除草的完整机型。

二十八、大豆深侧施肥装置

一九七八年,为解决化肥烧种问题,农机科在三队24行播种机上搞了先施肥后播种的深施
肥装置,推广见效。一九八二年、一九八三年在十队、三队研制侧深施肥获得成功。使肥料施
在种籽两侧,深3 厘米,侧5 厘米,满足了农业技术要求。

二十九、大豆多刀仿形收割装置

一九七八年,机务科孙义光外出参观学习,在二队改装了安装在GT—4.9 收割机割台上的
多刀仿形收割装置,以降低割茬,减少割台损失。改装成功后,在豆收中使用,仿形性能较好,
割茬在4 —6 厘米。后来因故障多而被淘汰。

三十、磨合台

一九七八年,修理厂为了提高行走部份的修理质量,研制了一个行走密封环磨合台,解决
了行走漏油问题,研制人是张广发、冯正友。

三十一、东德E512加装半链轨

一九七九年,九队周文志和王化成等在E512前桥下加装半链轨(东风配套链轨)解决了东
风收割机的防陷问题。为我场东德防陷开创了新路。

三十二、腊纸包裹柴油过滤芯

一九八○ 年五队78 号包车组组长景国发用腊纸包裹柴油过滤芯,提高了柴油滤清效果,
使燃油系统延长使用寿命三倍多。一九八三年六月。场里召开机务现场会推广了改装经验,各
队的车普遍使用,效果都好。

三十三、秸杆粉碎机

一九八一年。农机科去850 农场参观学习秸杆粉碎机。回来后,由修理厂张广发负责修改
图纸和监制任务,交加:工车间制造成功。性能良好,仿造了十台。

三十四、水平圆盘式点播机

一九八三年,李玉祥带队去曙光农场参观,引进一组点播单体,交修理厂技术员王芝瑞向
48行播种机上改装,赶制出一台样机,在三队实播60亩地,出苗后,苗齐、苗匀,分布合理。

三十五、麦—杂—豆轮作

从一九七三年开始,实行麦—杂—豆轮作,科学种田。麦—杂—豆轮作,能使三大作物获
得均衡增产。在同样措施条件下,麦—杂—豆轮作区比麦一豆一杂轮作区增产9 —16%,比麦
—豆—麦轮作区增产15%。小麦产量的对比情况详见下表:
小 麦 产 量 对 比 情 况 表



三十六、深耕深松

从一九七三年开始,铁力农场狠抓耕作制度的改革,实行以秋翻(包括秋耙茬)为前提、
以深耕深松为基础、深浅交替、翻耙交替、垄平结合的耕作制度。使小麦和其他作物获得了持
续高产。

三十七、苗带施药与趟蒙头土结合灭草

生产科石成喜等人,根据人工除草,伤苗多,地还荒,机械除草,仍荒苗眼的实际情况,
通过试验,摸索总结出了苗带施药与趟蒙头土相结合的灭草方法,这一方法的具体做法是改全
田施药为苗带施药:施药与趟蒙头土结合,改10%的杀草安喷雾作业为喷粉作业。在大豆田上
结合蒙头土,利用杀草安,苗带化学除除草有如下好处:(一)成本低;(二)除草方法简单;
(三)杀草率达90%以上;(四)大豆能增产32%。这一成果,受到了国家农业委员会的表彰。
石成喜同志被邀出席了一九七八年六月二十二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学术讨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