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十一章 艰苦创业十事例

第五十一章 艰苦创业十事例



一、严冬建房

一九五五年九月,农建四团由宝清县转到铁力。当时严冬逼近,兵马如何安全过冬,成了
摆在人们面前的大难题。在仓促无备,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团党委下达了“勇敢战斗,突击建
房”的命令。共产党员,广大转业官兵,拿出当年冲锋陷阵的精神,运木材,割房草,设计规
划,破土动工。房屋结构是草顶板墙,墙内加土,墙面糊泥。王杨、三屯、三站三个建房工地
上的同志们,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到十一月上旬,房身房盖刚刚造起,即将进入泥墙工程时,
突然漫天大雪飘飘扬扬。气温降到零下30度,滴水成冰,寒气逼人,勇敢的战士们没有被困难
吓倒,他们露天搭起锅灶,烧水和泥,抹墙的战士紧张地上泥抹平,弄得满身泥水。经过两个
月奋战,三个工地建成六千平方米新房。一千多名转业军人住上了新房,安然地度过了建场后
的第一个冬天。

二、临时性的家属住宅

一九五六年,农建四团在铁力建立农场的消息传到了战士的家乡,有的家属为了早日同亲
人团聚,有的家属生活迂到了困难,从关里各地千里迢迢来到农场。本应给家属安排一个舒适
的住处,但确实没有房子,只得家属和战士们住一个集体宿舍。战士们一头,家属一边,户与
户之间挂上被单作隔墙,真是同呼吸共命运,一处有声,全屋皆闻。职工风趣地说:“我们是
亲密的邻居,战斗的集体”。

三、原野开荒荒

荒原的特点是草密树多,蚊蠓小咬成群,开荒战士就是蚊蠓攻击的对象。驾驶员开荒每逢早
晚时间蚊子叮小咬咬,中午前后瞎虻来势更凶。驾驶员十二小时的工作时间,既得开车,又得
防御,弄得十分紧张。驾驶员打蚊蠓、挠痒痒,满手污油抹在脸上活象包公。中午停车吃饭,
一碗热水放在地上,一会儿被热水烫死的瞎蠓就是半碗,人们风趣地说:“每到开饭时间,瞎
虻就来慰问开荒战士,开荒工作到处有支援。”

夜间开荒,车在前边了开,狼和狐狸后边跟,驾驶员开始见到还很紧张,久而久之,方知
它们跟在后边是为了找田鼠吃。也就习以为常了。

四、种小麦播二收三

农场荒地多系草甸子,多年生的杂草,盘根错节,又深又密:翻一遍耙八遍,也只能把大
草垡子切成小垡块。车在新开荒地上行驶,一起一落,前后摇摆,人们叫它“沙发地”。播种
小麦每垧地要用200 公斤种子,收获时每垧地只收300 公斤。开荒头几年,产量很低。当时群
众叫做“播二收三”。

五、二华兴欧根,两海战一河

一九六○年,十四道岗建立三分场。当时正、副分场长叫:胡振海、丁宝海,人们叫他俩
“两海”。总支书记李华秀,团委书记李华锋,人们称之为“二华”。他们四人干劲足决心大,
宣誓振兴欧根河。这年麦收干部参加劳动,他们与工人同出工、同劳动、同学习、同休息,生
产指挥到田间,政治工作在地头。丁场长累得两眼红肿,满咀起泡。胡场长领着临时工人割小
麦,临时工人不认识他,见他割地内行,管理认真,认为他是个老工人。有一天晚上开大会,
队长请胡场长讲话,临时工很奇怪,“怎么老工人今晚变成胡场长啦!”这年三分场麦收快,
质量好,得到总场好评。分场工人赞扬说:“二华兴欧根,两海战一河,搞好三分场大有希望。”
意思是两名书记和两名场长同心协力战斗在欧根河上,一定能把三分场搞好。

六、闹钟挂在腰带上

一九五八年,十四道岗六队夏锄,实行组长轮流值班制度,严格掌握田间作息时间。有一
天刘干登组长值班,从家里拿来一块马蹄表,挂在背后的腰带上,他忙着铲地,不能停下来看
背后的表,叫跟在他后边的人给他报时间,把上午九点二十分误认为九点三十分,刘干登就吹
哨休息。跟班劳动的黄兰溪队长发觉早吹十分钟,当场批评了刘干登,老刘面红耳赤看着腰带
上的闹钟,自言自语地说:“我什么时候能买上一块手表就好了,免得挨批评。”

七、千头猪进了种子库 养猪场作了家属房

一九六○年粮食不足,全场实行低标准瓜莱代。三分场畜牧队养猪近千头,队里没有饲料,
上边又严禁屠杀,夏秋可以放牧,冬季只有用马粪、草炭喂猪,猪群瘦弱,大批死亡,千头死
猪冬天垛在种子库里,准备上调处理。一九六一年,该队的工人家属扶老携幼纷纷来队。队里
没有房子,便将空出的猪舍安置了家属。原来猪舍土门土窗,墙身很矮,通风透光不足,每逢
雨天,房上漏雨,地面上水,尽管如此,家属们看到公家有困难,是心满意足。工人们风趣地
说:“千头猪进了种子库,养猪场作了家属房。”

八、创高效人工背种 趟大豆洋头土尾

一九六一年,十四道岗六生产队,四月初,在一号地播小麦,一台C —80号车拉四台播种
机,日播75垧地,创造了高效播种新记录。按照当时的条件,很不容易。有一天,因运力不足,
道路打陷,种子运不到地里,六队领导立即组织工人向田间背种,机车播一个来回只需30分钟,
从种子库到田间往返一趟七华里。当天田间机车嗡嗡响,人工背种快如飞。经过十多个小时的
劳动,同志们个个汗流夹背,气喘吁,为克服困难表现出顽强战斗的精神,保证了种子供应,
这个队提前七天播上了小麦。

这年大豆长势很好,但草荒严重,必须三铲三趟。当时牛马犁杖不多,工效也不高。国家
还没有中耕起垄机。六队采取用机车牵引木犁的办法,每台机车拉七张木犁,一个班次趟地15
垧,但扶犁要用人工:每人扶一张犁。车一开动要用劲把住犁把,紧紧跟上才能保证趟地质量。
有时机车开到三速,有的同志跌倒在地爬起来再扶,有的跑掉鞋子,就赤脚扶犁。趟一趟地,
累得气喘吁吁,他们就这样用洋头土尾(也叫犁后喘),土洋结合的办法,消灭了草荒地,争
取了大豆的好收成。

九、猛兽多,行路难

从农场建立到一九六八年的十四年时间,场区的熊、狼、猞狸,野猪很多,四连同志看玉
米被黑熊咬死一人,咬伤一人,七连的管理员李连付同志,夜间看玉米,被野猪追赶,爬到树
上。十一连郝从林同志一天拂晓,在家门口用大斧砍死一条大灰狼。猛兽最多的地方要算从曙
光林场到十一连的大道上,这段道四十多华里,是从林中通过,黑熊每到夏季,三五结群,蹲
在道旁乘凉,北片生产队的职工到铁力来,都是结伴走路,时刻防备黑熊袭击;一九五七年冬
天,刘振祥同志赶马车给商店运货,来到林区大架子时,已是深夜,突然看见林中跳出一只猛
兽,身躯翻腾,两眼射光,向马子冲了两次,刘同志见此情况,连续抽了两声响鞭,马子受惊,
四蹄如飞,一起跑了十多里,跑出林子才算脱险。那时在农场工作的同志,都说这样两句话“猛
兽多,路难行”。那些年月,早晚时间听狼叫,狍子野豕结队行,黑熊、猞狸常出现,猛虎烈
豹蹲林中。由此可见当时的荒芜情景。

十、“太平号”不太平

建场时,人们把铁力县叫铁力陷,意思是铁力道路难走,春季翻浆、阴雨季节,道路泥泞,
铁力镇内还行车打误。那时我们场的道路,更成问题,十一台汽车开不出去,几十台马车出门
就陷在泥里。马车运输翻车、打伤马、撞坏人、运的东西丢在泥水里的事常常发生。当时运输
成了生产建设的难题。迂到紧急运输任务,就用链式拖拉机运输。二队有个马车老板名叫郭金
殿。翻车次数多了总结出经验,他赶车不坐车,翻车时自己早就跺到一边,一次也没伤过,成
了全场闻名的“太平号”。其实“太平号”并不太平,谁也不敢坐他的车。从这个例子说明农
场初建,运输困难的严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