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章 人口 民族 文化 人民生活

第八章 人口 民族 文化 人民生活




人口

1990年7月1日零时,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铁力农场总人口为9905人(其中男性5019
人,女性4886人),与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9381人相比,增长率为5.5 ‰,出
生率为15.22‰,死亡率为4.77‰,自然增长率为10.45‰。

2000年11月1 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开始,人口总数为9224人,自然增长率为1.2 ‰,很
显然外流人口增多。按性别分:男性人口4661人,女性4563人,6 ~14岁人口1207人,15~64
岁人口4 26人,65岁以上人口609 人。

家庭户3242户,户平均人口2.81人,集体户15户计99人。

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初期,出于种种因素考虑,许多人将子女通过姻亲、工作、调
转、打工等方式回到原籍谋生或居住,使外流人口数量增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场在人口
控制方面也做了很大工作。首先是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很好成绩,尽管在80年末期,我国进入
第二次生育高峰,而农场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没有突破8 ‰。1986~1993年七年间仅有计划外
生育13胎出生14人,超计划生育人数全部受到处罚。1995年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徘徊在2‰
左右。其次是,农场一直控制外进人口数量,除婚姻关系或引进人才进入少量人口外,只有90
年代中期为了开发“五荒”种水稻,出台过一个优惠政策,达到一定规模的种地大户才可以将
户籍迁入。

民族

农场是一个民族类别少的居住区,仅有满、回、朝鲜、蒙古、汉5 个民族居住。其中:满
族1 09人、朝鲜族124 人、回族18人、蒙古族25人,汉族8948人,在少数民族中有18人从事行
政科技工作。

文化结构

农场从未上过学802 人(其中学龄前儿童426 人),小学或扫盲班文化人口1993人,初中
文化人口3664人,高中(中专)文化人口1920人,大专以上人口381 人。15年间文(半)盲人
口从1484人减少到376 人(不含学龄前儿童),年平均递减74人,大学文化人口从50人增加到
381 人,年平均递增22人。

居民经济收入

农场居民的经济收入情况在近15年中有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收入渠道拓宽和多元化。80年
代中期前农场经济比较平稳,职工收入尽管不多,但每月可以保证工资发放,吃粮靠供给,价
格也低。蔬菜、副食消费,冬季靠秋季贮存,夏季自家房前屋后园子完全可满足需要。其他消
费需求也少,每个月能够看几场电影,条件好的家庭有了黑白电视机,再好点的家庭购买了彩
电和放像机。到80年代后期许多工副业企业经营艰难和大农业利润下降及负债经营等原因,导
致工资发放困难,几个月才能发一次工资。职工生活出现困难,因而自谋生计的人开始增多,
收入渠道变宽,行业多元化,最主要的收入渠道有下面几个方面。

1 、工资收入。在相当长的时期,特别是场部居民的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按照1990年统
计数字全场人均经济收入为690 元,而这一年全场实发工资总额为523 万元,人均为526 元,
除生产队管理人员有工资收入外,其余工资的发放多数为工副业单位工资支出。约占居民收入
的76%。到了二十世纪末工资收入比例明显下降。2000年全场工资发放额为434 万元,人均工
资收入470 元,而这一年全场人均纯收入为4512元。工资收入只占人均收入的10.4%。

2 、养殖收入。家庭养殖历史很长。过去养猪、养家禽只是为了丰富饮食或零钱凑整钱。
到了90年代,出现了较大的规模养殖户以生猪、肉鸡作为收入的主产业,一般的是有闲余人员
或有剩余农副产品的家庭以过腹的方式增值增收。有很少的人饲养了肉牛、奶牛,与种植大田
作物相比,其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

3 、种植业收入。种植业收入是生产队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农场居民收入的主要部
分。其中大部分来自黄豆、水稻、玉米、小麦四大作物种植收入。经济作物收入只占少许部分,
其中药材种植(主要是平贝)收入占大部分。

4 、经商收入。“无奸不商”的传统观念束缚民众思想已经久远。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人们思想也随之改变,加之支出与收入失衡,使很多人走上了经商的道路,小卖店、小吃部等
小生意逐步发展。从数量上不断增多,规模上也愈渐扩大,涉商行业也变得越来越多,出现了
一些小富、中富的商家。在这个群体中,以下岗待业者居多,以家庭从业者居多,以场部居民
从业者居多。经商收入约占全场人均收入的10%左右,不仅增加了居民经济上的收入,方便了
居民生活,也解决了一些就业,缓解了社会矛盾。

5 、劳务收入。对于外来人口,生产队居民以及低收入家庭,劳务收入是一项无成本、技
术含量低、收入快、较灵活的收入渠道。劳务收入有两种渠道,一种是本地种植加工业用人,
从用人数量上看,占很大的成份。另一种是,随着劳务渠道的扩展,也有一些人投亲靠友到外
地打工收入,从省内到省外,甚至到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输出劳务。

其它收入主要有山货采收、房屋及物品出租、馈赠知识产权等收入,这几项收入总量不大,
收入金额也难于测算,但也确是一些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住房面积扩大及增加收入的一种方式。

居民生活支出

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消费观念的逐步更新,老的生活方式,旧的消费模式都在更新
或改变。居民的消费不再围绕吃喝拉撒睡生理性本能的生存需求,消费渠道、消费领域都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下面在九个消费领域与过去加以对比。

1 、吃。过去以吃饱为目标,进入80年代,随着生存环境的好转和粮食副食供应的充足,
吃已不再成为人们主要消费。“吃了没有”也不再成为见面时的问候语。与地方(农场以外地
区)比,80年代以前,农场居民的饮食条件相对较好,粮食实行供给,体力劳动者每月22.5~
25公斤,干部学生18公斤,儿童15公斤以下。以面粉为主,有少量的玉米粉、玉米作为主食调
剂。到1993年4 月1 日国家取消粮食供给制,农场的粮食供应也随之取消,粮食销售点,粮食
品种都增多。居民主食变得丰富起来,主要食用主食品种有面粉、大米、玉米粉、玉米、高梁
米、黄米、小米等,后来又有一些香米、黑米等品种摆上了居民的餐桌。在副食方面,以前居
民夏季以菜园种植自产自食为主,一般在6 月末以后才能吃上茄子、辣椒、西红柿等蔬菜。在
这以前的时间里以韭菜、香菜、生菜、大葱等沾酱菜为主,三、四月份以上年的晒干菜为主,
冬季则以秋季贮藏的白菜、大头菜、萝卜、胡萝卜、土豆等为主,冬春两季有腌渍的酸菜、豆
腐、豆芽,一年四季都有咸菜。随着流通环节的搞活,居民除保留以上吃菜习惯作为副食调剂
换口味,一年四季以青菜为主。肉及制品、水产品、豆制品、鲜奶及制品、水果、饮品、调味
品都非常丰富,市场完全能够满足需要。

2 、服装与修饰。

80年代初期,服饰样式、色泽开始有所变化,面料以棉、化纤为主,颜色以纯一色为主色,
少有小花或点,儿童服装花色较多。90年代服饰变化较大,男女老幼穿戴讲究起来,老太太穿
一件大花的休闲服、大红的运动衫,不再有人品评,年轻女性穿着更加追求时尚。千元以上服
装在街头也经常看到有人穿。饰品也很多,金银首饰司空见惯,很昂贵的白金品也有佩带。化
妆品就更加丰富,有养颜的,有防晒的、有保湿的、还有增白的。

3 、家居用品与家用电器。

厨房用品。居住在楼房的居民变化比较明显。过去做饭做菜主要用大锅、火炉,做饭取暖
于一体。现在很多居民使用电饭煲,燃气灶做饭、炒菜,较富裕的家庭还用上了微波炉。排烟
罩普遍使用,家住平房户也有许多使用了。

起居用品。过去睡的是清一色的火炕、炕上铺炕革,条件差一点的家庭糊牛皮纸或报纸。
现在很多家庭大人孩子分开住,许多家庭用上了床或沙发床。床有木制的,铁制的或不锈钢的。
有的家庭用上了几千元钱的高档床。

洗浴用品。过去洗漱用一块肥皂从头洗到脚,现在洗漱用品变化也很大,洗头有洗头膏、
洗澡有洗浴液、洗脚有洗脚香皂。过去一块毛巾全家用,现在一个人使用两条毛巾,搓澡还有
澡巾。

家用电气。一般家庭有电饭锅、电视机、洗衣机。条件好一点的有微波炉、热水器。有的
家庭购置了VCD影碟机,不仅可以看电视剧、电影,还可以自唱。大屏幕彩电是纯屏的,有
线电视能看50多个频道的节目。

4 、能源及用水。过去大部分使用秸杆或木头用来取暖做饭,好一点家庭一年买一吨半吨
煤冬天用。现在平房一般在冬季使用煤取暖做饭,夏季用燃气灶或电器做饭。由于电价较贵,
使用电气取暖和做饭的数量不是很大。1985年,全场居民绝大部分吃上了自来水。平房居民取
暖现在仍然使用火炉、火墙、土暖气,住楼的居民已全部实行集中供热,热费按每平方米21元
收取。

5 、住房。1987年住房改革将原有的住房作价转让给居民个人,农场取消了建房及分配住
房制度。之后私人自己建房面积扩大,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改善。1996年第一幢集资商品楼建成,
到2000年共建起商品楼5 幢。1986年住房总面积为103860.71 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为11.05
平方米,1990年住房总面积为139709.81 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为14.89 平方米,到了2000年
住房面积达到178011.42 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9.51 平方米。15年间人均增加住房面积
8.46平方米。

住房装饰也有很大的变化,在室内许多家庭有了卧室客厅之分,进行了装饰,地面铺上了
地面瓷砖,厨房壁粘上瓷砖,客厅内也有镶壁镜。好一点的家庭还安装了壁灯、吊灯等装饰,
使用的装饰材料更高级些。自建或后期维修的房屋都加装了阳台,使房屋的结构更加美观实用。

6 、文化娱乐体育。居民在这些方面的投资并不多,主要原因是由于收入的制约和消费观
念的局限,文化娱乐支出仅限于电视机、音响、游戏机等方面,家庭拥有电脑只有8 台,还没
有一家使用因特网家庭。订阅报刊杂志为子女上学所订的参考报刊较多。

娱乐项目仍然以扑克、麻将、象棋为主。

体育器材的购置限于“小、少、简”器材,即体积小、花钱少,使用简便。如乒乓球、羽
毛球、旱冰鞋等。偶有年轻人到台球室打球仅仅是为了娱乐消遣。

7 、交通通讯。20世纪末已经基本实现了以车代步、用电话代替书信。自行车仍然是多数
家庭的交通工具,有摩托车的家庭不足1 /9 ,有汽车的家庭不足10户,多是客货混用,以运
输为目的。1995年10月农场电话机实现程控自动化并与地方电信互通互联,私人拥有电话数量
多了起来。1994年家庭拥有电话不足100 部,1995年达到500部,经常使用的移动电话达到100
多部。2000年全场电话使用量超过1000部,手机使用量达到500 部。2000年私人电话达到1000
部,移动电话达到500 多部。

8 、医疗保健。除必须支出的医疗费用以外,用于健身、保健的支出的很少,只有很少的
家庭购买治疗仪、保健器材。健身活动多以跳老年舞、扭秧歌、跑步等方式进行。

9 、礼仪支出。普通家庭一般在春节、仲秋节,亲属走动、看望病人,购买礼品或直接赠
送现金。除节日外只有在婚丧嫁娶的风俗中有所支出。80代末以前,婚嫁、丧葬多以实物相馈,
一般一次在10元钱以内。到了后期往来的名目较为繁多,父母、家庭成员生日作寿,子女上学
(中等或高等学校)、参军、小孩满月都要随礼。此风一个时期很盛,一些人巧立名目人乘机
索财,有一位行政干部每年都要给自己的父亲作寿,一连三年都称其父过大寿,大量发放请贴,
单位职工不堪重负,人们戏称“红色罚单”,更有人气愤地说接到了“请爹”(与“请贴”谐
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