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体制改革
第二节 农业体制改革
继1985年以后,兴办家庭农场一直是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热点、焦点。“七五”时
期和“八五”前期,在调整、理顺、巩固、完善、提高中,职工家庭农场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徘
徊中求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上,大胆探索,反复实践,经历了曲曲折折,艰
苦卓绝的努力,至“九五”初期冲出了经济低谷,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转变农业体制
兴办家庭农场,是按照中央1984年1 号文件指示精神和1984年全国农垦工作会议精神,在
总局和分局党委的指导下进行的,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对于开发建设几十年的北大荒人来说,
是新生事物,是一场从职工思想观念领域到生产生活乃至各项事业的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然
而,新生事物一诞生,它不可能就是十全十美的,具有它的不完善性。尤其是1985年又遇到了
重大自然灾害,农场经济亏损113.4 万元,职工家庭农场出现严重的亏损挂账。亏损的现实加
之陈旧观念的束缚,使全场上下,波动很大,正反两方面的思想反映,形形色色的思想意识都
很活跃。对此农场党政领导班子,也深感压力很大,多次组织人员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总
结经验教训。调研表明,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总的方向是正确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种大农
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符合大面积的土地耕作,大型机械化作业的国有农场
进入商品经济体制的。场长李允寅在铁力农场三届首次职代会的报告中指出,方向正确,效果
较好。其主要表现在,劳动者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
家“大锅饭”的积弊开始得到扭转了;劳动力资源得到进一步挖掘,劳动效益有了很大提高。
农场坚定了稳定、完善、提高职工家庭农场的方针,并坚持劳动、规模、技术三个效益结合的
原则,对职工家庭农场进行了调整理顺。实行了少数人种多数地,多数人种少数地的承包组合
方式。1986年至1987年制订并出台了《铁力农场经济体制改革方案》。
在总结1985年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农场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不断完善。1986~1987年,
全场十六个农业生产队,以有技术、有能力的机务工人为主体,吸收部分农工参加,在生产队
统一指挥下,组织成了十七个联合农场,联合农场职工861 人,占农业工人的41%,承包耕地
面积1 60230 亩,占全场耕地面积的90.1%,职均负担面积185.5 亩,独户兼业型职工家庭农
场职工1188人,占农业工人总数的58%,承包耕地面积17.445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9 %。
1988年,为进一步稳定完善和提高职工家庭农场,健全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
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原
则,於1 月份就对全场家庭农场进行了整顿和完善,划小核算单位,一步到位。全场组成大独
户家庭农场38个,聘请技术工人196 人,承包耕地92521 亩,占耕地面积的49.1%,联户家庭
农场6 个,职工62人,承包耕地16377 亩,占耕地面积的8.7 %,小独户家庭农场1697个,承
包耕地35150 亩,占耕地面积的18.7%,脱离土地的专业户2 l户。整顿后的职工家庭农场,
引入了家庭经营机制,改变了以前一个队一个大组,仍是“大锅饭”的被动局面。形成了以家
庭农场为主的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
场长负责制
1987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中国
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
精神,农场实行场长负责制。领导体制由原来党委领导下的场长负责制,改为全场的生产指挥,
经营管理工作由场长统一领导,全面负责,党委起保证监督作用。同时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强化民主管理。场长、党委、职工代表大会明确各自的职责,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生产经营
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开展工作,保证场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实现。场长为农场的法人代表,
对全场负有全面责任,处于中心地位,任期四年。场设立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为决策参谋
机构,就全场经营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协助场长决策。负责经营方针,长远和年度计划,重大技
术改革和技术引进计划,职工培训计划,工资调整计划,财务预、决算,自有资金分配和使用,
党、政、工、团等脱产人员编制和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调整,重要规章制度的建立、修改和废除。
随之,农业生产队实行队长负责制,上对农场负责,对下实行生产经营、管理,对职工群众、
家庭农场负责,为企业二级法人代表。对家庭农场实行管理,指导和服务。
稳定完善提高
1989年3 月,李允寅调任绥化分局工会主席,原党委书记孟宪彪任场长。
1989~1994年,本着“稳定、完善、提高”的六家方针,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稳中求深”,
调整顺呼民意,理顺因地制宜。稳定了农机大组和小独户家庭农场的“一大带多小”的承包方
式。强化了生产队职能,实行生产队对场承包,由生产队向下组织承包的办法。原转让给职工
的农业机械除少量的留给小独户外,其余的大部分收回,由生产队统一组织指挥,经营90%的
耕地。农机大组实行“定额上缴,超收分成,亏损共担”。
小独户实行“定额上缴,自负盈亏”的分配办法。农机承包大组内部实行结构工分,以分
计酬,结构工分的构成为:定额工分、岗位工分、级差工分和功绩工分。
风险抵押和股份金
1988年,农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形式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困境,抗御风险能力
差,酿成了发展经济“底气”不足的状况。1989年为深化改革,强化经营机制,增强企业自我
约束力,增加职工的经营意识和产生凝聚力,提高经济效益,农场决定实行风险抵押和股份金
制度。具体做法是农场在职干部、职工个人向企业上交一定数额的资金,既是风险抵押金,又
作为股份金。年终企业盈利,按股份比例分红。企业亏损按比例冲减企业亏损。抵押金额为:
机关场级领导1500元,副场级1200元,科长、副科长1000元,科员、工人500 元,生产队正职、
大户家庭农场场长1000元,副职干部800 元,管理人员、工人500 元,截止1989年3 月末,全
场共收缴风险抵押金和股份金80余万元,缓解了农场资金紧张的局面,所收的风险抵押金和股
金全部交场计财科统一使用。
“两自理”“四到户”“四主体”
从1989~1993年,农业生产队在巩固、完善,提高职工家庭农场的前提下,一直坚持以大
机组承包为主,以独户家庭农场承包为辅的“一大带多小”的双层承包责任制模式。1993年在
边远的十五队实行队长个人承包,耿发任队长,合同签定五年,承包十五队7500亩耕地。
改革开放以后,国有农场土地实行承包和兴办家庭农场,原来一直在“国家拿钱,职工种
地”和“农场垫资,生产队经营”的只负盈不负亏,“贷、垫、挂”的“怪圈”中循环。1994
年、1995年深化改革,加大力度,调整理顺家庭农场,彻底打破了全民所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
格局。构造起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型的经营机制,落实了“土地到户,
机械到户;生产经营到户和核算到户”的职工家庭农场运作。职工家庭农场的生产费用,生活
费用自理。起初,对于部分经营耕地面积大,生产费用困难大的职工家庭农场给予垫付一定的
生产资金。逐步向全部“两自”过渡。至1996年全场实现了“两自”率100 %,农业实行全部
放开经营,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方位引入风险机制:谁拿钱,谁种
地,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责任和风险。职工家庭农场在大农场的宏观调控下,在生产队的
直接领导下,真正成为“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受益主体,风险主体”,成为“自主经营、自
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
长期稳定农业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农场的农业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提高,
使农业经济逐步走向产业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的轨道。场长马长春在职代会的报告中强调
指出,加快农业体制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在发展农业经济上要坚持“一个
长期稳定,四个继续推进和一个加快建立”的方针,即长期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租为主要形式
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继续推进“两自理”、“四到户”、“四主体”
的经营模式;继续推进土地长期固定制度,继续推进企业与职工家庭农场风险共担的利益调节
机制;继续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专业经营或兼业经营三种质量效益模式。加快以全方位、
全过程、低成本、高效率、优质量为取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在不断探索和大胆实践中深化改革,逐步调整、完善、提高农业体制和家庭农场的运行机
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面对新形势,研究新问题,迎接新考验,适应新情况,拓宽
新思路,采取新对策,谋划新发展。1996年面对严峻的多年来难摆脱的经济困境,农场党政班
子向全场发出:“勒紧腰带,过紧日子,渡过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号召。提出理清思路、统
一认识、务实求效、加快发展;为实施“九五”计划,三年打基础,两年快发展,做好1996年
各项工作,完成各项目标,起好步、开好头,拓宽路,打下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
1996年,制定的“九五”时期的总体目标是,到2000年实现六项指标:
1、国民生产总值1亿元(其中:农业7640万元,工业700万元;建筑业540万元,第三产业
1004万元)。
2、实现国民经济发展以19%的速度增长。
3、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11344万元,增长272%(其中农业总产值9344万元,增长207%,
工业总产值2000万元,增长82%)。
4、实现粮食总产量6.52万吨,力争7万吨。
5、实现利润550万元,力争600万元。
6、实现职均收入1.2万元,人均收入6000元。
冲出经济低谷步入发展快车道
农业生产长期以来,连年不断地承受市场和自然两大风险的巨大压力,尤其是在市场经济
高速发展新的条件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味遵循传统的经营方式,靠传统耕作和种植业结构,
是难以摆脱困境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难以站稳脚跟。
“九五”初期的1996年,铁力农场就选准了改造中、低产田,生物治涝,以水发财,以稻
致富的路子。全场上下齐心协力“念好水利经,唱好稻米戏”。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
不遗余力地开发水稻。在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上,由原业的单一麦豆杂结构,调整为“突水稻、
精玉米、压麦豆”。以开发增总量,追求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截止1997年,在1995年仅有
水稻面积2 万亩的基础上,达到水稻种植面积6 万亩,两年增加了4 万亩,1998年发展10万亩,
1999年11. 5 万亩,粮豆总产由1995年的30253 吨,增长到了1996年的42083.6 吨,1997年的
59454吨,1998年的73200吨,1999年的74000吨。
从1997年起铁力农场终于冲出了徘徊多年的经济低谷,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这
一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500万元,实现社会总产值9762万元,实现经营利润350 万元,实现人
均收入3500元。从而形成了抗拒自然灾害能力强,抗拒市场风险实力大,经济发展速度快的质
量效益农业的新格局。
从“强化两头弱化中间”到“三种质量效益模式”
“九五”期间,在不断调整、理顺、完善,提高以家庭承租为主要形式的大农场套小农场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经历了从“强化两头,弱化中间”的调整战
略,升华为“三种质量效益模式”的发展过程。
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标志着国有农场的经营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转变。但也存在着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规模经营转变的问题,存在着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向
社会化大生产转变的问题。为加快转变的进程,农场1996年出台了《铁力农场职工家庭农场管
理条例》,条例共十章四十六条,对全场诸多个松散型,分散经营型的职工家庭农场在调整理
顺中,逐步进行规范,合理调整生产组织形式,理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施“强化两头,
弱化中间”的调整战略。
1 、强化大户家庭农场。种植100 公顷以上,有配套农业机械的家庭农场,主要种植小麦、
大豆。向适度规模经营,机械化作业、科学管理、大面积的土地耕作,大型现代化机械作业的
优势要效益。
2 、强化小户家庭农场。种植1 ~5 公顷的手工劳动户,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经济作物。
向精耕细作、科技含量、劳动时间要效益,也可以从以粮养畜,继而过渡为养殖专业规模大户。
3 、弱化中间型家庭农场。种植6 ~99公顷之间的,无配套机械,生产靠代耕的经营户或
有机械而耕地面积不多,靠给别人代耕的家庭农场,逐步向“两头”过渡。1996年全场调整家
庭农场935 个,比上年减少189 个,其中80公顷以上大户53个。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思路不断清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生产组织形式不断深化,
步入了“三种质量、效益模式”之路。使资源合理配置,把土地、机械、技术、科技、劳动力
等各生产要素有机组合,实现了农业由粗放经营向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的转变,充分地解放和
发展了生产力。1999年5 月22日总局党委书记申立国来铁力农场检查工作对“三种质量,效益
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指出:“我很欣赏你们的这三种模式。‘三种质量,效益模式’在
全垦区很有指导意义,我看就称之为铁力模式吧”。
这“三种质量效益模式”是:
旱田规模经营模式:鼓励和发展种植80公顷以上,具备种、管、收配套大型农机具能力的
规范型职工家庭农场,可一户独办,也可联户合办。还可办以土地、机械、技术、资金入股的
“股田制”家庭农场,土地长期固定。
水稻专业经营模式:鼓励和发展水稻种植专业型职工家庭农场,有适用于水田作业的配套
机械,土地长期固定。
农畜兼业经营模式:鼓励和发展玉米种植、生猪养殖,形成“三垧地,上打租,烧白酒,
养肥猪,农养牧,牧致富”的农畜兼业型职工家庭农场。土地长期固定,实现粮食过腹增值。
通过调整,理顺和规范,使职工家庭农场向以上三种模式过渡。1999年,全场共有职工家
庭农场1151个,其中80公顷以上的旱田大户30个,公300 顷以上的“股田制”家庭农场7 个,
水田专业户783 户,多种兼业户126 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