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种植结构调整

第四节 种植结构调整



由于办家庭农场,经营分散,严重影响耕地科学轮作,造成大豆重迎茬面积大量增加。这
一现实迫切要求必须解决低洼易涝、中低产田改造问题。因此,大力发展水稻、玉米种植,促
使种植结构趋于合理,以增加粮食的总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种植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增加高产玉米面积。主要目的是,一
方面增加粮食总量,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饲料;另一方面促使旱田作物合理轮作。1987
年农场提出了合理区划轮作,保持生态平衡。“压麦、稳豆、扩大玉米”。当年玉米面积达到
4553亩。1990年提出“以科技兴粮为中心,增加高产作物比例。旱田恢复麦———玉(杂)
———豆,实行三区轮作。当年玉米面积达25746 亩,占旱田面积的14%,是历史上玉米面积
最大的一年。199 5 年进一步提出:重新认识玉米,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大上玉米产品加
工业,发展畜牧业,必须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这一年也是全场推广玉米移栽、地膜覆盖的第一
年。场要求领导干部带头推广,场级正副职领导每人种植0.5公顷,机关干部每人种植1.0公顷。
农场垫付玉米秧盘和地膜款,秋后以粮偿还。当年全场种植玉米9810亩,其中玉米移栽780亩,
覆膜150 亩。

1996年,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提出“稳玉米、压麦豆、大力开发水稻”。实现水稻、
玉米、小麦、大豆及经济作物“43551 ”种植结构。

1996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新思路,为铁力农场的经济发展,创出了转机。“生物治涝,
以稻治涝”加快了种植结构调整的步伐。全场上下,齐心协力,不遗余力地开发水稻。仅1996
年在原水稻面积仅有0.7 万亩的基础,当年开发2 万亩。1997年开发2 万亩,至2000年水稻面
积就达到了近10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53%(详见:第五节水稻开发)。

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农场的发展思路不断创新,措施
得力,加快了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形成了麦、豆、玉、稻、种、经、饲、药的种植业结构,
推动了农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粮食总量由1986年的24159 吨,发展到2000年的86957 吨,增长
了3.59倍。

   农作物调整比例表
(1986~2000年)
表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