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水稻开发 由于铁力农场区域内的耕地,绝大多数面积处于低洼、内涝地域,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经济的种植业难以摆脱中、低产田的困扰。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工程治涝上一直是以大
流域田间基本建设为主,重视农田基本建设的排涝工程,水利投入年年投,水利工程年年搞,
但保存率低,维修难度大,有效周期短,导致部分重复投资,缺乏综合治理。旱田的“岗中洼”、
“鱼眼泡”、“锅底坑”等等不良地号面积仍然较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耕地内涝问题。步入
90年代开始,农场采取了工程治涝与生物治涝相结合的新举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
用水资源,大面积开发水稻,寻求出了一条“以稻治涝”的路子。“九五”初期(1996年),
制定农场总体发展思路的战略重点是:“农业突水稻、畜牧养肥猪、流通推精品、事业控支出、
建筑上水平、民营闯新路”。1996年七届一次职代会确定了“突水稻、稳玉米、压麦豆”的种
植结构调整方案。把发展开发水稻作为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并确定了当年达到水稻种植面积
4万亩的目标。
继七届一次职代会后,农场专门召开了“水稻开发动员誓师大会”。会上,时任场长马长
春作了动员讲话。他说“通过几十年的农业生产实践,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治理低洼内涝,
解决多年难以治理的中、低产田问题势在必行。为推动农业经济乃至农场的总体经济发展,我
们必须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实事求是地走工程治涝与生物治涝相结合的路子。”
“工程治涝就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物治涝就是要大力发展和开发水稻。农业生
产风险性很大,按照传统的种植结构,我们永远也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要通过
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从风险农业向半风险乃至无风险农业的跨越”。
“水稻是高产、稳产作物,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过反复调查、考察、研究,在本
场区域内,选用生长期在125 天的水稻品种,垧产可达到15000 ~18000 斤。我们完全可以闯
出一条”耕地面积不变,粮食总量翻番“的宏伟设想的新路子”。
“种植水稻抗风险能力强、高产、高效。我们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既富民又兴场,为什
么不全力以赴发展!所以,在水稻开发上,农场将大力支持和扶持,制定优惠政策,以开放促
开发,以开发促发展。这不但是农场发展的机遇,更是职工开发、迅速占有资源,尽快富裕的
机遇。在指导思想上我们要从”生物治涝“、”以稻治涝“的浅层次认识,升华到”以水发财,
以稻治富“的深层次实践。在这一点上,谁认识得早,抓得准,谁就早发展、早受益、早富裕,
任何观望,等待的作法,都将是坐失良机而遗憾”。
“全场广大干部、职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把观念转移到水稻开发上来,把资
金投放到水稻开发上来,我们将内引外开,不遗余力地发展水稻。要超常规、突破性,跨越式
地发展水稻。要改变过去场直职工、机关干部不种地的保守观念和常规作法。农场的工作重心
是:一切为水稻开发服务,一切为水稻开发让路。要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干当前,想长远,科
学组织,统筹安排,加快走‘以水发财,以稻致富’,稻米精深加工产业化的路子”。
会后从基层生产队到机关各科室,逐级下达了开发水稻任务,层层抓落实。场长马长春帅
先在二队公路边示范开发了10垧水稻地,农业副场长王庆顺,水利科长任凤岐,土地科长齐金
华,组织部长陆尚义,生产队长周志富、张云清,党支部书记王振伦、潘凤歧等领导干部,都
带头开发了水稻。全场上下,内引外联,全力以赴,把水稻开发推向了高潮。1996年当年全场
水稻面积达近4 万亩,水稻专业户达565 户,其中外引户达313 户,引进资金700 余万元。
农场从1996年以后,连年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职工及外引农户,大力发展水稻。
1996年颁发出台的政策有:农场外来人员开发水稻面积在10垧地以上,其子女上学可视同
本场职工子女待遇。连续三年的,由本人申请,经过考核,符合条件的农户,可在农场落户。
鼓励职工(农户)购置水田机械,对于一次性购买水田整地、插秧、收获机械的专业户,
农场给予贷款扶持。
1997年颁布出台的政策:
凡在本场水稻重点开发区内,开发水稻以井水灌稻,农场给予垫付所需一切打井费用,分
两年以上交粮中结清。第一年还40%;第二年还60%。还清后,其水井产权归开发者所有。
水田供电设施由场电业科统一规划安装,高压线路、变压器由场投资。
凡实施大、中棚育秧的水稻户,每垧地(本田)农场给予补贴200 元。
1999~2000年颁布出台的政策:
凡新开发的水稻田,每垧地(本田)农场给予补贴300 元。
1996年初,铁力农场聘请原庆阳农场总农艺师王东军(已退休)为铁力农场水稻顾问。水
稻开发的生产队配备了水稻技术员。农闲、冬训都把水稻开发、水稻栽培技术作为主要内容,
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巡回到各生产队讲课。使全场广大干部、职工人人懂水稻、各个会种稻。
在各个生产环节中,农户的育秧基地、田间、地头都有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和服务。使全
场的水稻种植逐步形成了“模式化栽培、规范化运作,标准化管理”的格局。
为开发水稻,1996年农场投资21.5万元,购进打井设备一套,成立了打井队,先后由张俊
党、刘厚民任打井队队长。1999年打井设备转让给个人。截止2000年,全场共打水稻用电机井
779眼,确保了井水灌稻的水资源。
为配合水稻开发,农场水稻工程逐年完善、配套,截止2000年农场区域内已建成三大灌区。
其中:望山灌区设计面积5万亩,实际利用42384亩;王杨灌区设计面积5万亩,实际利用36614
亩;欧根河灌区设计面积3 万亩,实际利用21002 亩。
大面积开发水稻之初,农场就坚持高标准、全面推广应用了“旱育稀植”、“高台育秧”、
“钵育摆栽”等先进的科学技术。1998年实现了现代化的集中工厂化育秧。从而代替了原始的、
分散的、低效率的大、中、小棚木质水稻秧棚操作,建立了集中、统一、现代化的钢骨架塑料
大棚育秧基地。水稻种植实行统一供种,统一做床,统一布盘、统一播种,统一给水、施肥、
喷药、统一大棚综合利用等统一农艺技术。实行工厂化、现代化机械作业,采用科学的农艺流
程。既便于统一组织、指导、指挥、管理,更便于各项生产技术措施的落实,充分提高了劳动
生产率,解放了生产力。铁力农场的水稻“模式化栽培、规范化运作、标准化管理”又登上了
一个新的台阶。
截止到2000年,全场共建设集中育秧基地工厂7 个,总占地面积154099.0平方米,内建钢
骨架塑料大棚和木质大棚444 栋。
水稻集中育秧大棚统计表
(2000年)
表2-43
农场以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户购买水田机械,大大地提高了水稻的机械化作业程度。全
场水稻种植,从整地到收获整个生产全过程的90%以上达到了机械化作业。从而,充分地解放
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截止到2000年,全场共拥有水田整地机械70台套、插秧
机756 台、水稻收获机12台、脱粒机106 台。
水稻开发比例表
(1986~2000年)
表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