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畜牧产业结构

第二节 畜牧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发展。自1986以后,农场畜牧业冲破了公有制一
统天下的格局,实施“六动战略”:靠思想发动,靠改革推动,靠典型带动,靠服务调动,靠
科技驱动,靠市场牵动,逐步将畜牧业纳入市场化经营轨道。到“九五”中后期,农场畜牧业
已成为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总产值由1986年的6.8 万元,迅速地发展到2000年的1732万元,
增长了254 倍。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日益完善,极大地解放了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传统的农作物耕作方式被大型的、现代化的机械作业而代替。马,作为原始
的生产工具己成为历史。1985年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全场将所剩无几的公养使役用马匹,全部
转卖给职工个人,或作价外销。至此,全场马的数量逐年减少,到90年代中期,全场区域内就
已无马匹存在。

黄牛

1986年以后,黄牛的饲养数量逐年递增。1986年全场黄牛存栏304 头,到2000年全场黄牛
存栏达3050头,增长了10倍。黄牛的功用也由原来的使役转向肉用。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
提高,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善,牛肉丰富了餐桌。肉牛生产为农业经济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职工增加收入拓宽了门路,为农场的畜牧业发展扩大了规模。农场饲养的肉牛不仅占领了国
内市场并且打入了国际市场,出口创汇。农场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上定为“肉牛富民”的总体
思路。90年代初期起步,中、后期加快了发展步伐。为壮大牛经济,农场采取扶壮大户,规范
养殖户,低息或无息贷款政策。1995年,畜牧公司在二队建百头肉牛场一所,由原畜牧公司经
理倪士宽个人承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示范全场。

在发展中提高科技含量,加快科技推广的力度,在肉牛繁育改良上,场配种站利用西门塔
尔、夏洛来、利木赞等冻精液,改良本地黄牛、改良后经济效益提高了一倍之多。在饲养方式
上,由原来的散放养、规范为舍养,积极推广青贮、氨化饲料技术,极大程度提高了饲草利用
率。19 95 年以后,积极推广强度集中育肥技术。“宝励达”养殖场是绥化分局干部王威独资
开发的,架子牛经3 ~4 个月饲养,犊牛十八个月饲养即可出栏,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可观。

奶牛

1986年初农场奶牛存栏仅有16头。场党委提出“畜牧业以饲养奶牛为主,带动其它养殖业
全面发展”的发展思路,奶牛业发展迅速,职工群众饲养奶牛的积极性很高。三队、十三队、
十队、十七队基本上形成了奶牛专业队,也涌现出了一些奶牛饲养大户。三队贾兆玉饲养奶牛
11头,李斌饲养奶牛13头。十三队尹万春饲养奶牛17头,十六队齐春秋饲养奶牛15头。1992年
是全场奶牛发展的高峰期,年末存栏达486 头,全年上交鲜奶900 余吨。畜牧公司在积极鼓励
广大职工发展奶牛的同时,专门配备了专业队伍,对全场奶牛生产实行了产前、产中、产后全
过程的服务。设立了配种站,实施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成立了收奶站。专车专人按时收购养牛
户的鲜奶,并及时发放兑现奶资,极大地促进了奶牛业的发展。由于没有自己的龙头企业,
1993年后,随铁力市乳品厂效益下降,市场乳品滞销,奶资不能及时兑现,严重地挫伤了职工
群众养奶牛的积极性,致使全场奶牛业出现一度滑坡,到1996年奶牛存栏仅剩238 头。

1998年起,市场乳制品需求量增大,铁力市、庆安县乳品厂起动,奶牛业效益上浮量较快,
全场奶牛数量又呈上升趋势。奶牛存栏由1996年的238 头增长到2000年的305 头。为提高奶牛
群体单产水平,在全场积极推广青贮、微贮、氨化等实用技术,以配合饲料饲养。加之品种的
不断改良,奶牛单产由1987年的2.9 吨提高到2000年4.3 吨,全场年产鲜奶618 吨。



生猪生产是畜牧业的一项传统的项目,群众基础性好,在计划经济时期生猪生产方式是公
养兼顾私养,场有畜牧队,队有畜牧排。职工家庭饲养一般规模都不大,户养三五头,或一两
头,每年都要完成上级的计划性指标。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后,各生产队畜牧排解体,生猪及
大牲畜转让给职工个人。生猪生产主要依懒于千家万户。

1987年为推进全场养猪业的发展,在五队原猪场的基础上,建起了千头猪场,隶属场多种
经营开发公司管理,李洪棣任猪场场长。猪场共繁育母猪65头,种公猪10余头,育肥猪若干,
品种主要有:梅山、长白、杜洛克等,以自繁自养为主,兼向农场职工提供部分商品仔猪。由
于市场生猪价格波动,加之经营不善,于1990年解体,种猪全部转让给职工个人经营。

1995年,为进一步实施良种猪的推广计划,场畜牧公司从绥棱农场引进了苏梅二元杂交母
猪和长白公猪,共计20头,组建猪场,由原兽医员彭凯明个人承包经营,相对稳定了场内仔猪
市场需求。

1997年、1998年,市场上猪价猛涨,效益可观,牵动了养猪业的发展,职工群众的养猪积
极性很高,畜牧公司推广了“无成本养猪法”,即:小作坊烧酒,酒糟养猪的“环套”式经营。
农场鼓励“小独户”“三垧地,上打租,种玉米,养肥猪”的作法,并给予规模户无息贷款8
千元等优惠政策。在饲养方法上积极推广“直线育肥”等新技术。到1998年底全场共有职工个
人经营的百头猪场4 个,50头养猪大户26个。1999年在猪市回潮,养猪赔钱的情况下,农场不
但稳定了规模大户,而且又新增了5 个百头猪场。“九五”时期,由于农场领导重视、政策扶
持,增加科技含量,强化服务职能,建立健全服务指导体系,使生猪千家万户的规范化饲养,
纳入了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科学轨道,促进了养猪业的健康快速地发展,至2000年年末
生猪存栏10050 头,出栏8000头。



由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草原、牧场的局限、养羊业的大规模的饲养也相应地受到局限。
羊的饲养主要是职工自发饲养。1986年以后由于养羊的效益,在市场上较稳定,波动不大,养
羊业一直呈上升发展趋势。从1986年全场年羊存栏198 只,2000年的羊年存栏增至3200只,出
栏129 5 只。二队退休干部高宪坤从1987年开始养羊,至2000年,年均保持存栏300 只,出栏
150 只的水平,年均收入在3 万元以上。1995年畜牧公司从山东购进小尾寒羊100 只试养,因
不适应于当地的饲养条件,于1996年全部处理掉了。



随着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禽蛋的消费量也不断增加,市场的供
求量日益扩大,牵动着禽蛋类饲养业的发展。1986年以后,场直各单位,各农业生产队可闲置
的厂房、库房及其一切可利用的场所,逐渐被禽类养殖业所占领。职工群众思想观念不断更新,
禽类养殖也从原始的“小打、小闹”转变为向“扩大规模、崇尚科学、瞄准市场、节本降耗、
优质高效”的养殖方式发展。为引导、扶持、鼓励职工发展禽类养殖,场筹集巨资在场部由畜
牧科建容量为5 万只孵化厂一座,以保证和引导养殖户所需求的蛋鸡种雏的供给,并传授技术。
1988年先后涌现出来几个规模养殖户:职工孙宝清、贾兆玉、陈国章、宋智信,年存养蛋鸡700
至2000只不等,都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988年以后,市场鹅毛和活鹅市价看好,在场鼓励和引导下,职工养鹅业亦迅速发展。仅
19 88 年底全场出栏大鹅达7824只。

肉鸡饲养,早在1986年就有部分职工试养肉鸡,但由于科学技术掌握不佳,在配合饲料、
控制温度、卫生防疫等诸方面存在问题,肉鸡成活率低,收益每只约盈利0.5 ~2 元左右。
1996年肉鸡养殖开始复苏。原畜牧公司经理倪士宽,在技术员景长龙的配合下,搞起了速成肉
鸡养殖,每批2000只,仅1997年出栏3 批,平均每只效益利润达5 ~7 元之间。在他们的带动
下,职工养殖肉鸡的积极性上升,1998年千只肉鸡养殖大户达10户。1999年养殖大户20户,年
出栏肉鸡4.2 万只,2000年养殖大户达30户,年出栏肉鸡9.8 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