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场直企事业单位管理

第三节 场直企事业单位管理



场直工、商、运、建、服、文教、卫生等企事业单位,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直延续着
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遵循以公有制为主体,干部上级任命,职工固定分配,下级服从上
级安排,工人听从干部召唤。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封闭型、自给式的经营管理方式。责
权利三者分离,以政代企,统得过死。劳动者的个体劳动与生产经营成果脱钩,干部职工端着
“铁饭碗”、吃着“大锅饭”,办事效率低,出工不出效,人浮于事。“等、靠、要”的依赖
思想严重,至使诸多企、事业单位,既无生机,又少活力。

80年代中期,强劲的改革洪流,摧垮了旧的、传统的、陈腐的思想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唤起了“企业要发展,职工要富裕”的理念。

1985年,随着农业生产队全面兴办家庭农场,场直企业单位实行了放开经营,推行了厂长
(经理)负责制。文教、卫生等事业单位也实行了费用大包干和经营岗位责任制。学校实行校
长责任制、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全面实行了目标管理。理顺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
关系,也是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即劳动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的良好开端。企
业厂长(经理)有内部人事任免权,经营决策权,资金使用权。企业内部实行层层承包,划小
核算单位,责任到班到组到人。超利分成,以丰补歉。更明确地突出了厂长(经理)在生产经
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以抓好企业基础整顿为重点,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了企业增效。

80年代后期,场直企事业单位,在进一步完善了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基础上,加大了改
革和经营管理力度,逐步地克服了“以包代管,以改代管”的弊端。由于采取了“定死基数,
确保上交,超支多留,亏损不补,自负盈亏”的政策,切断了场直企业的“后路”,断了“奶”。
并且促使场直企事业单位细化和量化了经营管理。于是,全场各企业全面推行了定额管理,以
劳计酬,计件工资,效益工资,岗位、职务工资。进一步划小核算单位,实行车间、组、班,
乃至单车、单人核算。逆控成本核算,使企业的产品从投入到产出,整个生产周期环环相扣,
提质降耗,节本增效,有效地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遏制了“跑、冒、滴、漏”、“吃、拿、
送、损”等现象的发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特别是以国有
资产退出不必要的经营领域为主线的产权制度改革,把场直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推向了一个更
新阶段。在产权制度和经营方式上“宜并则并,宜转则转,宜租则租,宜股则股,宜卖则卖”。
把场直企业推向市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生存、谋发展,全面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自我积累、自行发展”的运行轨道。对场直企业改组、改造、改革中,采取了与市场经
济相适应的“先定标的后定人、竞争上岗”、“高抵押、重奖罚、能人治理”的竞争和风险机
制,使场直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由原来的厂长(经理)“一支笔”,会计“一本账”,转变成为
人人肩上落指标,各个身上有压力。

各企业内部实行定员、定编,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失业后再谋求新的就业门路,合理配
置劳动力资源。农场撤消原劳动服务公司,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职能设在场劳资料,负
责调节劳务市场,调配劳动力资源。

砖厂、建筑公司先后于1994~1997年,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实现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建立
健全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使企业的重大决策、经营管理,更加民主化、制度化。

事业单位医院、卫生科实行科院合一的管理体制,集防疫站、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医疗
等职能于一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突破了常规的管理模式,划拔经费大包干,科室单
独核算,执行效益工资的分配方式。

学校实行后勤服务实体化,农场补贴公开化,非义务教育社会化的管理机制。中、小学教
师队伍引入了考试考核、尾数淘汰、竞争上岗的选人用人的动态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