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企业文化建设

第三节 企业文化建设




进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场开始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注入了大量的资金,改造了企业
的环境,提高了职工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质量。重新塑造了企业形象。

一、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凝聚企业全体员工的精神支柱和企业发展的动力。它以通俗易懂,高度概括,
鼓舞斗志,潜移默化,凝聚人心,简易明了,短小精悍的口号形式出现,使企业员工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它为企业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是企业的灵魂,是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举措。

1991年场长孟宪彪,党委书记刘万军主持召开的党政班子联席会上,经反复酝酿,讨论决
定“团结务实、开拓奉献”为农场的企业精神。于是巨幅醒目,白底红字的八个大字,庄重地
悬挂到农场机关办公大楼正门上方二楼的阳台上,非常壮观气派。

1993年,时任场长兼党委书记的姜华,主持召开的党政班子联席会上,调整了思路,将企
业精神调整为“求实、求效、求富”。

1996年,场长马长春,党委书记李永贵主持召开的党政班子联席会议讨论;为更进一步适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良好的经济运营质量,超常规的速度,崭新的风貌跨越“九五”,
奔向二十一世纪,把农场企业精神调整为“廉洁敬业、勤政创新”

二、场歌

1990年,农场有了建场35年后的场歌,农场场歌雄壮有力,昂扬深情,抒发出开拓者,建
设者的豪情。展示了大豆之乡的丰富资源,表述了铁力农场人民“团结务实、开拓奉献”的企
业精神。激发起人民迎接挑战、迎接明天的朝阳,开拓明天的希望,创造明天的辉煌。

场歌的歌名为《啊!大豆之乡》,由时任场党委宣传部部长沈毓秀与工会庭院经济办副主
任郝民田作词,场工会文体干事付志成作曲。一时间,全场上下从各基层农业生产队、基层单
位到场部机关,从职工家属、学生到各级领导干部,学场歌,唱场歌弘扬场歌精神的氛围无比
高涨。

农场举办了场歌歌咏专场比赛。场歌的诞生和普及,为激发全场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
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兴办家庭农场,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
用。

  啊!大豆之乡

  奔驰的骏马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黑油油的土地,敞开了宽阔的胸膛。

  你谱写了多少英雄的故事,

  啊!我美丽富饶的家乡———铁力农场

  啊,大豆之乡!

  碧绿的豆海,金色的麦浪,

  机车在轰鸣,人们齐欢唱。

  团结、务实、开拓、奉献,

  崛起的号角已经吹响,

  让我们迎接明天的朝阳。

  腾飞的宝马迎来了改革和开放,

  绿盈盈的田野,献出了无尽的宝藏。

  你播洒了多少丰收的希望,

  啊!我幸福可爱的家乡———铁力农场

  啊,大豆之乡!

  碧绿的豆海,金色的麦浪,

  机车在轰鸣,人们齐欢唱,

  团结、务实、开拓、奉献!

  崛起的号角已经吹响,

  让我们迎接明天的朝阳。

  三、场雕

象征着铁力农场形象的场雕,是一匹奔腾的骏马(天然青石雕塑)。这是1990年春,农场
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经过反复酝酿,讨论后决定的。这一决定的依据是:1976年12月,党
中央、国务院决定:撤消沈阳军区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随之独立二团,恢复农场建制。名
为:黑龙江省国营铁力农场,以铁力地名而命名。

铁力地名的由来:源出于唐代的铁利府,辽代的铁骊部。最早此地为鄂伦春、蒙古族游牧
之地(周、汉朝时期)。清朝光绪5 年(1879年)设铁山包协领署。民国4 年(1915年)置铁
骊设治局。民国22年(1933年)改为铁骊县。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把铁
骊县改为铁力县。

“铁力”的前身为“铁骊”。“骊”的本意为纯黑色的马。因此,铁力农场的场雕也来源
于“骊”———一匹奔腾的骏马。

1991年10月1 日农场场雕———奔腾的骏马落成。坐落在农场机关办公楼前中心30米处。
马头朝着日出的方向。

一匹腾飞的骏马,矗立在农场场部机关大院内,基座的天然大理石镶嵌壮观,刻着时任农
场场长孟宪彪的手书。金色的“腾”字,“腾”字的落笔也是经过反复讨论的,有的提出题字
应是“腾飞”,有的提出应为“腾越”、“奔腾”。时任副场长张殿阁搬出《辞海》说“腾飞、
奔腾都可取,只是意应深广。我的意见只用一个‘腾’字。‘腾’字有28个注释,但归根结底
可取只需一个‘腾’字,内涵深远,外延广泛”。因此,一致达成共识。于是,场长孟宪彪挥
豪疾书。“骊”与“腾”作为场雕,成为历史的见证,也塑出了农场飞速发展的形象。

四、广播电视

农场的广播电视事业一直由党委宣传部主管,80年代设广播站,90年代开始设广播电视局,
局长由党委宣传部部长兼任。1986年至1990年广播站站长为修春富(1986年王兴方为副站长)。

   广播电视局人员更迭表
(1991~2000年)
表4-9



80年代初期,农场广播站中心控制功率达到1.6 瓦,由2 台上海产的400 瓦扩大机组组成,
由原来的手工操作改为半自动控制。收、录、放设备齐全,广播线路与下属各单位联通成网。
广播节目内容由转播为主改为转播与自办节目相结合,播音方式也由直播改为录播。

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广播在全场广大职工群众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居着相当大的
比重。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农场的形势、任务、教育、生产周期的进程,阶段
性的生产进度,以及场内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典型经验推广普及,生产技术指导等诸多方
面,均成为农场的谋体中心。

进入到80年代,电视机在职工家庭生活中普及面越来越广。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基本达到
了100 %。并且,更新换代也很快。由原来的黑白、小屏幕电视机,逐步以大屏幕、彩色电视
机而取代。

1990年底,农场投资24万元,购进一套电视采编制作设备(池上300摄录机一套,VP
5030放相机、V05850 录放机、440 编辑机、M7 摄像机。)此套设备的购进,农场电视局可
自行制作新闻、报道、专题片等节目。都可通过地方(省、市)、绥化分局,省农垦总局电视
台播放。

1995年农场投资47万元为场部区域内居民安装了闭路电视。1997年为二队、四队安装了卫
星地面接收站。1998年为十一队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站。2000年农场又投资32万元更新了电视
设备,购进松下AJD400 摄录一

—体机,松下AJD450 录放机和非线性编辑机一套。

同年,农场的一队、三队、五队、六队、八队、九队、十队、十三队均安装了多路微波接
收方式的接收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