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化场所建设
第四节 文化场所建设
一、农场职工俱乐部
场部职工俱乐部建于1976年。三层,1870平方米,座位可容纳1500人。在当时的铁力县城
内,与各大企业,包括县政府比都是档次与规模比较高的。俱乐部的落成,为农场(当时是生
产建设兵团独立二团)创建了政治文化大型活动的场所。日常的电影放映、农场的大型会议、
文艺汇演、上级及各界的慰问演出等都在这里举行。
值得自豪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历史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时候,铁力农场职工俱乐部,仍
然矗立在铁力市农场路西侧,机关办公楼前农场的门面上(因己成为全市惟一保存下来的),
不但完好无损,并几经装饰。门前为“职工文化广场”,篮球场,排球场,舞场,水泥场地,
地面彩砖,花卉、花坛与机关广场相连,灯光、音响各项设备齐全。人民群众已经形成了习惯,
忙碌了一天,晚饭后,可到这里锻炼身体,潇洒快乐,陶冶情操,丰富了生活的情趣和文雅的
内涵,提高了文化生活质量。
二、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舞厅)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历史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人民的生活要求与以往就截然不
同了。当生活上的温饱问题解决了,生活富裕了,人们就会产生更进一步的要求。一时间“住
房讲宽敞,吃喝讲营养,穿戴讲漂亮,家电讲高档”的新时尚,对社会,对农场产生很大影响。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
要”是农场发展的方针。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引导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向健康的、
文明的方向发展,农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于1990年初决定:依靠着农场职工俱乐部建筑
一座多功能厅,命名为“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由场工会管理经营。
1991年5 月“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310 平方米,总投资35万元)正式投入使用。
“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在当时也是铁力市区第一家集放像厅,舞厅,大、中型会议及各项活动
的综合娱乐场所。室内宽敞明亮,各种灯具、音像、桌椅等设备齐全。日常业务最红火的是跳
舞(习惯称“舞厅”)。每日晚开放两小时,星期日全天开放。有偿服务,但对内部职工、家
属免费,对场外人员廉价象征性收费,1 元钱1 位。即丰富了场直区域内的职工群众的业余文
化生活,又倍受铁力市区爱好者的亲睐,光顾。舞厅经久不衰,兴旺红火,日接待上百人次,
年营业额可达两万余元,用于补贴工会经费。
三、基层单位文化场所
80年代,农场各基层单位,以工会建设“职工之家”,不断完善“三室两场”为依托(‘
三室’即是:图书室、乒乓球室、活动室;‘两场’即是:蓝球场、排球场。)以开展各项有
益活动为载体,丰富了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寓教于乐,加强了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改革开放以后,在职工群众当中,以健康的、向上的各项活动,占领了文化阵地,抵御了
“黄、赌、毒”各种腐朽、腐败势力的侵蚀。
90年代,为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加快“小城镇”、“小康队”
建设,农场投资500 余万元,对各生产、各基层单位的文化场所统一标准改建。农业生产队、
场直企业各单位的办公室,集办公和各项活动为一体,增置了大屏幕电视机、VCD、闭路电
视装置,而且文化体育齐全。亦成为“多功能活动室”。
二队、四队、六队、十一队、十三队等单位,建设了“营区公园”。公园内设有凉亭、花
卉、雕塑、体育器械等设备。职工群众辛勤劳作,茶余饭后可在这里休闲、优雅,解除疲劳,
陶冶情操。
场直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场所建设更是争先恐后,富有特色,创意别致、新颖。加工厂、砖
厂、淀粉厂、建筑公司、自来水公司等企业建成了“花园式工厂”。职工医院建成了“花园式
医院”。农场教育中心被农垦总局命名为“绿色花园式学校”。九十年代初期到二十世纪末,
农场的整体环境和文化场所建设,年年都有新起色,展现出了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