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节 思想道德建设
1986~1991年,农场根据改革开放的形势需要,结合农场的实际情况,针对农场面临
的暂时困难,在全场掀起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三大和七届人大会议精神,广泛深入开展商品经济
大讨论,生产力标准大讨论,对干部职工进行“四有”教育活动,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对党
员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三个基本教育。为端正场风,宣传部门坚持开展“
扫黄打丑”教育活动,广泛开展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教育,树立人们建设家乡的勇气和信心,
使全场干部职工的思想高度统一到克服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上来,当时提出“治懒人的
病,救企业的命”、“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吃馒头自己蒸,逼到没路路更宽”的口号,在农场
广泛流传,家喻户晓,得到全场职工、群众的共识。使多年不愿参加土地承包人纷纷到生产队
承包,以往好逸恶劳的思想道德受到抑制,勤劳乐于奉献的精神得到弘扬,从而推动了农业生
产。
1992年之后,农场在加快经济发展,走出经济低谷的过程中,在北大荒精神的鼓舞、激励
下,全场干部、工人以及家属积极投身到修渠、挖沟、扩种水稻的各项义务会战中,在大兴水
利,快上稻渔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善打硬仗”精神,
被总局党委和绥化农管局党委称为肇源精神。在全垦区广泛宣扬。肇源人就是依靠这种精神改
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并通过科技普及与学习,使水稻生产连年登台阶,成为垦区首屈一
指的水稻种植农场之一。
随着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加强了对职工群众的宣传教育,广泛宣传、
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讨论,提高人们市场经济意识,同时,每年都要组织开展学习邓小
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认清形势,加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身心投入到农场的经济建设当中去。
为结合农场发展实际,农场树立各种典型人物,结合生产阶段,工作进程开展学习活动,
以典型引路,加强典型教育活动,引导职工群众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中去,为农场水稻发展,
经济振兴做更大的贡献。
1998年8 月15日,农场遭受洪水袭击,变成一片废墟,从此,思想教育工作重点便是通过
各种形式教育全场干部统一认识,振奋精神,克服一切困难,树立坚定的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勇
气和信心,继续发扬北大荒精神、抗洪精神、大庆精神,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群众以高昂的斗志
投身到恢复重建工作中去,克服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重重困难,为农场的恢复重建做出了突出
的贡献,终于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起了一座崭新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农垦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