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职工教育

第八节 职工教育



一、概况
1981年建立职工学校以后,职教工作日益走向正规。当时有职工4.169 人,(含毛纺厂)
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16 人,仅占职工总数的2.78%,高中毕业人数250 人,占职工总数6 %,
其余3 ,800 人,均为初中和初小水平。
1984年初(毛纺厂划出)有职工3 ,398 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8 人,工程师29人,占
职工总数4.1 %。干部有593 人,(科级以上166 人,一般干部427 人)工人总数2 ,805 人,
其中35周岁以下2 ,254 人,占工人总数的80.4%,7 级以上技工28人,中级(3 —9 级)932
人。初级技工1 ,303 人。全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85 人,中专(含高中)文化程度480 人,
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2 ,733 人。从1982—1984年全厂职工全员培训发展概况详见下表
(272 页)。
为了尽快和保质保量解决剩余补课对象工作,采取集中在职校脱产学习,办了5 个脱产班,
配备专职教师。对学员的考核也按正规学校要求,对基础较差,几次补课考核未取得毕业证的
学员,延长学习时间,最后使他们都按要求,完成了文化补课任务。农林科有文盲65人,为了
使他们摆脱文盲的枷锁,在农闲时间办了两个脱产扫盲班,经过几个月的文化学习大多数识字
1 ,500 多个,能看懂、浅显易懂的报刊和书画。
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后,广大职工越来越感
到文化技术的重要,越来越感到提高自己文化技术的迫切,尤其是取得初中毕业证的职工,纷
纷要求继续补习高中文化,高中毕业的职工纷纷要求进一步学习。为满足这部分人的要求,先
后用不同形式办了脱产学习班和业余高中班,并在有条件的车间和单位自办和联办高中班。共
办脱产高中班2 个,参加学员70人,学习时间9 个月,学科开设了语文、政治、数学、物理、
化学由大庆工农教育办组织考核,毕业发证书。办两个脱产(职大、电大)预备班,学习时间
两个月。1984年5 月份又办一个职大预备班,辅导两个月,42名报考职大的学员,录取34名,
升学率82%。全市考生前5 名中有我厂3 名,在全市升学比例中名列第一。1984年职工学校受
到厂长嘉奖。
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的决定》石油化工总公司于1984年指出;立足当前,
面向未来,突出重点,狠抓质量的方针。我厂又把职工教育工作同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挂钩。
凡在职校学习的学员,根据其学习好坏,分数多少发给奖金,进一步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
极性。
厂为鼓励青壮年自学成材,在改革方案中明文规定:凡通过自学,达到中等文化技术水平,
经考试合格、又获得所学专业文凭者,发给毕业奖100 元;达到大专文化程度,经省自学委员
会考核,获取文凭者发毕业奖150 元。同时对该生函授的学费、书费和所需用的费用按规定报
销。
目前青工自学劲头十足,学习文化和技术的情绪高涨。这对提高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起很
大促进作用。

林源炼油厂职教全员培训发展概况


1980—1984年以来,经双补合格又考取各类职大、电大的学员全厂已有101人。
三、职工中专
我厂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4 %。现代化炼油生产急需技术人材,原来的生产骨干也因
文化素质差而适应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又没有指标,使我厂人才来源渠道
闭塞,经过半年来的筹备,取得了黑龙江省工农教育委员会批准,在我厂正式建立职工中等技
术学校。暂时隶属职工学校管理。1984年9 月1 日开学,招收一个专业班,学生来源本厂二年
工龄以上的青工,外厂也可考取,现有学员36名,学制3 年,课程开设了语文、数学、物理化
学和石油冶炼。

四、全员培训
全厂有3 ,398 名职工参加培训学习,他们各自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学习文化、技术、
业务和政治。参加过脱产学习的有1 ,324 人;进行业余学习的有989 人,半脱产153 人,全
员培训入学率73%。多数青工通过政治轮训,提高了政治觉悟,增强了事业心和主人翁责任感。
基层领导普遍反映,政治轮训班办得及时,参加与不参加大不一样。通过文化补习和政治轮训,
青年职工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建厂以来,始终狠抓了职工的技术培训,会战初期,在抓生产建设的同时,抽出青年工人
到大庆石化总厂、南京炼油厂进行培训。投产以后,对群众性的技术岗位练兵和技术培训更为
重视。
1974—1976年,由于“文革”流毒没有肃清,群众性的技术学习和岗位练兵活动,虽然没
有间断。但也是名存实亡。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厂各级
领导把职工技术培训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1980年起,各单位订立了培训计划,厂又把技术培
训和经济责任制紧密结合,使群众性的文化技术学习出现了生机。
在技术培训中,贯彻全员培训方针,突出两个重点,干部培训和青壮年职工的双补。举办
各类文化技术培训班,开展电视文化学习,继续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表演,办好技工学校和职
工培训,选拔优秀中青年外培,使全厂职工队伍的结构和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
利用业余时间上好技术课,这是各基层单位普遍采用的一种技术教育形式。每周利用二个
下午上二节技术课,由车间技术员讲生产基本知识和技术安全知识,由于经常开展技术教育,
使工人达到本岗位“应知应会”的要求。
1981—1984年举办了各类技术短训班65个,培训了企业管理、财会、仪表、制图、供电、
锅炉等工种,共计833 人占应补对象的71%。技术补课的考核方法,山主管工程师出题,劳资
科、教育办、本单位领导三家联合监考,成熟一个,验收一个。每期培训的学员,学习技术的
热情很高,教学秩序也日趋正规。大多数学员都能按本工种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学
习内容,能识图、会计算,优秀学员,还能协助技术员完成难度较大的公式计算。
通过技术培训要求学员达到五要:一是对自己本工种的应知应会首先要掌握,二是对自己
使用的机器性能首先要知道;三是对容易发生的事故首先要清楚;四是对厂区两个十大禁令首
先要牢记;五是对自己工作在厂中的位置首先要了解。还要达到五会;一会制—工艺流程图;
二会测试检修机具;三会排除临时发生的故障,四会分析不安全隐患的原因,五会保养自己使
用的机器。至少一般操作工也能画出本岗位工艺流程图,操作时达到熟练、平稳、安全。在出
席大庆市同工种技术竞赛活动中,锅炉车间有3 名工人获优秀司炉工称号。
1984年厂内进行两次大型岗位技术练兵竞赛活动,由工会、劳资科、工办、教育办共同组
成考核领导小组和评委会。来自全厂各个岗位的45名选手参加了竞赛。考核按分录取,比赛项
目:有理论答题、绘制流程图、实际操作,竞赛结果,选取了10名优胜者。第二次技术练兵更
是深入人心,准备之充分、参加人数之多,都是前所未有,不但选拔了个人优胜者,还评选出
先进集体。检查科获集体第一名,环保科及供水车间分别获二、三名。从而各车间结合技术补
课搞岗位练兵活动此起彼伏,多达21次,参加人数达318 人,尤其职工医院为了减轻患者的痛
苦刚参加:工作的护士在自己的身上或在同伴的身上练习静脉注射。30多名医护人员都参加了
岗位练兵活动,有3 名同志获个人比赛优胜奖。各车间更重视对生产骨干的培训,仅1984年我
厂选送学员13名到南京炼厂培训,选送6 名到北京燕山炼厂培训,使生产骨干的文化和技术水
平都得到了较快的提高。

五、干部培训
为提高干部的文化技术素质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有知识、有技术懂管理的干部队伍、我厂
自1981年以来,对各级干部进行了培训工作,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进行外培。在管理干部中,
办好中级技术讲课,机关、科室人员每星期五下午,集中学习生产基础知识和企业管理理论。
财会人员每星期二;集中学习业务知识。各单位普遍的建立了学习制度。
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对工农兵大学生开办了短期轮训班,聘请了兼职教师讲课。对五、六
十年代的大专毕业生也注意了进行知识更新,使他们充实和增添了新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以便
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发挥作用。1982—1984年全厂共办了各类干部轮训班8 期,参加人数153
人,占应参加轮训的92.2%。厂领导7 人,参加轮训的5 人,入学率71.4%。对行政人员进行
企业管理培训,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日语、英语和电子计算机培训,办了5 期PC—Y500电子计
算机学习班,先后有120 人参加学习,技术员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全部轮训一遍,使掌握电
子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普及。

六、电大、函大教育
职工高等教育从1979年一1984年,仅5 年时间,由开始28人发展到111 人。从1 个班发展
到7 个班,函授也由中函发展到高函,由开始的7 名学员发展到54名,在省内外各大专院校学
习的有高函18人,中函36人。省市电大辅导站,定时来厂面授和辅导,函授学员也定时到定点
辅导站听课,电大、函大按上级有关部门要求进行考核,凡是考核不合格,再经补考,仍不及
格者,予以淘汰通过淘汰保证了电大毕业生的质量,维护了电大、函大的声誉。1983年根据赵
总理:“发展职工高等教育”的指示,我厂增加了教育经费,当年办起了机械全科脱产电大班,
文科经济类电大班,党政干部中文全科电大班;除全脱产以外又办了半脱产和业余电大班4 个,
党政干部进修电大班(半脱)),中文全科电大班(业余),英语单科电大班,数理化单科电
大班等。凡电大所需电视机、录音机,磁带,均由职工学校电大教研组准备齐全,保证了电大
学员学习的正常进行,在学习上遇到疑难时,电大教研组随时给予解答和辅导。

职工中高等专业教育情况统计表


为鼓励电大学员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厂制定对电大和外培学员实行奖学金制度,凡是学
员在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在90分以上的享受一等奖学金70元;80分以上的享受二等奖学金60元;
70分以上的享受三等奖学金50元;60分以上享受四等奖学金40元;不及格不得。从1982年一1984
年共发奖学金8 ,230 元。

历年电大和外培学员获奖学金统计


七、职工外培
为尽快改变职工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职工的文化和技术素质,厂从长远发展和建设考虑,
不但加强厂内职工的中等和高等专业教育而且又非常重视职工的外培工作,从1981年一1984年
通过考试送到大庆、哈尔滨、吉林、佳木斯,齐齐哈尔、沈阳、北京、南京、抚顺、荆门等地
外培的学员达92人,到1984年底有36人毕业回厂,现仍有56人正在外地培训。

林源炼油厂历年外培人员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