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丰收分场

第二节 丰收分场



丰收分场始建于1949年,最初称为“义和机械农场”。以后,曾用场名或番号先后有“丰
收分场”、“丰收农场”、“五十五团三营”、“五十团团部(含直工组)”等。丰收分场位
于农场主体区域的西南角、东与海洋分场十队、十一队、三队、九队、八队依次相邻,以黄蒿
沟为界;南与东阳镇民主村、长吉岗分场四队毗连;西和西南分别与宝山乡西河村、同一村及
长吉岗乡西流河村、巨三村为邻,以灌区三干渠为界;北与海洋分场一队接壤。总面积110.1
平方公里,东西宽约6 公里,南北长约21公里。分场地势平坦、低洼,是条件较好水旱兼营的
农业分场之一。

分场场部位于农场场部西南方向20公里处。1945年仅有几户居住,称“义和屯”。1949年
建农场,命名“义和机械农场”。1955年,义和机械农场和查哈阳机械农场、甘南公营农场合
并为“查哈阳农场”,原义和机械农场归为所辖5 个分场之一的“四分场”。1957年,农场将
下辖一至六分场分别冠以场名,四分场被命名为“丰收分场”。1958年1 月,农场升格为查哈
阳地区办事处,丰收分场升格为“丰收农场”。同年11月,农场办事处同甘南县查哈阳乡、平
阳乡、红星乡合并而成“东方红人民公社”,丰收农场随之撤销并改为公社下辖的管理区之一。
1959年1 月原农场办事处退出人民公社并恢复农场体制,又恢复了“丰收分场”场名。1962年
后农场升格为农场管理局或农垦局,丰收分场随之升格为“丰收农场”。1968年12月,查哈阳
农垦局改编为兵团五师五十五团,丰收农场改编为“五十五团三营”。1970年2 月,原五十五
团划分为五十、五十五、六十七3 个团,将原有五十五团三营定为“五十团团部”(含直工组)。
1976年5 月兵团撤销,五十团团部改为“丰收农场场直”(含三分场)。1978年3 月,查哈阳
地区丰收、查哈阳、金边3 个农场合并为查哈阳农场,再次恢复“丰收分场”场名,或按分场
排列顺序称“三分场”。从1978年至今,丰收分场场名及建置一直沿袭未变。

2000年,丰收分场耕地面积119257亩,其中水田57万亩(含养老田15万亩),旱田62257
亩(含养老田约2000亩和对外租赁31066 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豆及甜菜、油菜等农
作物。养殖业有奶牛、肉牛、猪、羊、禽等。分场下辖7 个农业生产队、1 个机耕队(含电业
所)与物资库、小学、卫生院等单位,还有4 个私营加工厂及30余户从事修理、蔬菜、食杂、
建材等个体户。全分场共有合同制职工1561人,人口5152人,住户1471户。

丰收分场党政领导人更迭表

(1991~2000年)

表1-4



一、种植业

1991年,分场以垦区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农场“鸟型”工程为方向,首先狠
抓了扩大新科技知识的运用。年初,先后举办了甜菜、水稻、大豆、畜牧、农机培训班、总共
培训职工580 人次。同时,为8 个农业生产队各配备了1 名农业技术员。其次,为大力推行水
稻旱育稀植技术,分场采取了优惠政策:旱育稀植每公顷地租省于直播50元,任务粮少于直播
300 公斤。其三,舍得投入人、物、财力,确保农作物的种、管、收。分场投入112 万元,购
置9 台“叶尼塞—1200H”联合收获机、1 台精量点播机、8 台前悬割晒机、1 台捆草机、台
割草机。分场成立了喷灌站,并由农场调拨给分场9 台喷灌机,帮助1

打井12眼,实现喷灌覆盖面积18万亩。又投资近8 万元,维修了喷灌站的库房和机耕队的
农具场等。还利用春秋两季,大搞义务兴修水利会战,累计出动3450人次,挖土方28立方米,
这一年,尽管分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水稻充分发挥了抗旱抗涝的优势,总产达1602吨,
单产达277.9 公斤,完成计划的133.5%,985 亩旱育稀植水稻单产达410公斤,总产量为404
吨,约占水稻总产的四分之一。

1992年,分场投资328 万元购置10台“德特—75”拖拉机、2 台“靖江—504 ”轮式拖拉
机、2 台水稻清粮机、11台套喷灌机组。还投资24万元购进水田拖拉机2 台、插秧机18台,新
建了育秧大棚382 个。从5 月15日至25日,全分场上下动员,人机齐上,领导干部和技术员跟
班作业,只用了11天时间就完成了5190亩水稻的插秧任务。在春旱严重情况下,19台喷灌机全
部投入使用,共喷灌甜菜5571亩和小麦10575 亩,确保一次播种出全苗。在农场的支持下,分
场筹措资金36.5万元,重点在六队、七队、八队3 个生产队进行兴修水利的基础建设,共修桥
涵44座、平整土地1890亩,新建和修复渠道322 条及拉沟1.9 万延长米,完成土方量达273579
立方米。同年分场加大了扶贫工作力度,农场以实物形式无息垫付11.6万元,分场拿出75万元
为251 户困难职工垫付,并拿出498 公顷好地给他们承包,使其中156 户当年解脱贫困。这一
年,全分场粮豆总产达12011 吨,完成计划的110.8 %。水稻、小麦、玉米三项的单产、总产
均超历史最好年份,分场盈利9.5 万元。

1993年,分场继续扩大水稻播种面积,其中旱育稀植8280亩,占水稻总面积9030亩的
91.7%,比上年增长34%。为解决职工种水稻的资金问题,分场制定了优惠政策:一是退休职
工工资可以顶地租,二是为贫困职工垫付贷款10万元。这样,使得水田包满包严。分场在春旱
期间充分发挥了喷灌机的作用,13台喷灌机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共喷小麦23931 亩,占小麦总面
积的88.6%。喷大豆5310亩和油菜5325亩。分场投资3.9 万元,在上年对七队水稻工程进行修
复的基础上,又修建桥涵2座,拉沟43条及修渠道3条,累计土方量39600立方米。由于在7月初
到7 月下旬遭受涝灾,共有3.6 万余亩农作物受灾,占总播种面积的50.5%。又由于前几年花
花田的影响,甜菜轮作还未形成正规体系,致使四队1395亩甜菜基本绝产。这一年,分场出现
经营亏损。

1994年,分场向上级争取小水投资用于旱改水项目。其中,一队旱田改水田4500亩,二队
2700亩,全分场一共新增水稻15150 亩。又多方筹资53.5万元,重点对一队、二队、五队、六
队、七队5 个生产队兴建各类构造物68座、修渠道39条,拉沟16.8万延长米,累计完成土方量
52万立方米。还加大了改革力度,对一至六队进行了“放权”、“两自”,使生产队干部增强
了责任感,职工生产费、生活费自理率达85%以上。这一年,全分场粮豆产达8503吨,其中水
稻总产达49. 4 %,显示了水稻“两优一高”的特点。

1995年,分场对一队、二队、五队、六队、七队5 个生产队进行了“旱改水”工程建设,
共完成各类构造物91座,修渠道2 条,拉沟18.1万延长米,累计完成土方量38.2万立方米。从
而,新增旱改水田6000亩。这一年,全分场粮豆总产达20313 吨,其中水稻总产16050 吨,单
产达500 公斤,分场首次盈利突破百万,利润达142 万元。

1996年,分场在“旱改水”的过程中,改变了往年由“分场改职工种”的办法,采取由职
工自己改、自已种的方法,既降低了成本,又调动了职工积极性。还加大了投入,共投入资金
150 万元,把12750 亩旱田改成水田。其中,修建各类构造物417 座、渠道16.5万延长米及田
间公路9000延长米。这一年,分场经营利润达231 万元,比上年增长62.7%。职均收入4217元,
人均收入3100元。

1997年,分场为加大改革力度和加快水稻发展,将土地一年一包、地租一年一定延长租期
为2 到10年,完成固定面积43770 亩,占总耕地面积60.8%,并以实物(粮豆)地租代替货币
地租,一定三年不变。还推广了水稻“摆栽”新技术,推广运用面积达1875亩。全分场粮豆总
产29928 吨,单产426 公斤。其中,水稻总产27042 吨,单产500 公斤。经营利润233 万元,
为90年代中最高的年份。

1998年,由于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几乎将所有农田淹没,最深处达1 米多。灾后,4500
亩小麦和10500 亩大豆颗粒无收,64200 亩水稻严重减产,平均亩产266.7 公斤。这年,全分
场粮豆总产17120 吨,单产216 公斤,亏损188 万元。

1999年,分场从年初就确定了“以垫促包,以包收垫”的承包政策,并将普及推广钵育摆
栽和土地长期租赁结合起来。分场在争取总场的各项物资援助后,又自筹百万元生产资料,为
职工垫付化肥、农药、油料及低值等各类物资合计445 万元。同时,签订长租合同的土地46575
亩,其中30年期11730 亩,10年期22725 亩,3 ~5 年期的12120 亩。为严控管理费开支,分
场采取一些强制措施:1 、核定生产电话费,并限定只能在分场内通话,使每台月均从200 元
降至60~70元;2 、取消生产队小食堂和将分场食堂招待费削减1 万元。这年,分场粮豆总产
39947 吨,单产347 公斤,人均收入1717元,当年经营实现收支平衡。

2000年,由于粮价低农业效益下降,分场以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为方向,一是发展水田优
势,新增育秧大棚80栋,扩大钵育摆栽9900亩,达到占水稻面积的33%;二是旱田大上经济作
物,3 万亩旱田除15万亩种大豆外,剩下15万亩全种经济作物,其中黑云豆3750亩,白沙克15
万亩,甜菜2400亩,苕帚糜子1050亩,都是有订单合同的作物;三是继续加强水利建设,投资
60万元新建进水闸24座,为节水灌溉奠定了基础。此外,在深化改革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分场
将养老田落实到位,实现以地顶资16815 亩,顶资额达224 万元,解决了退休职工退休金难以
兑现问题。针对实物地租偏高,将全分场水旱田实物地租下调100 万元,平均每公顷下调200
多元。为此,将七队、八队合并为一个生产队,取消了八队编制,又取消了场直街道办及取消
了对机耕队、电业所的补贴,减少管理费100余万元。在保护生态环境上,落实退耕还林17257
亩。从而,分场于年终实现利润100 万元,被农场评为2000年度先进分场。

丰收分场主要作物及产量表

(1991-2000年)

表1-5 单位:亩 公斤 吨



丰收分场经营利润统计表

(1991~2000年)

表1-6



二、生产队简介

一队:位于分场场部西0.5 公里处,由1 个自然屯组成。兵团时期,该队曾包括五十五团
十六、十七2 个连或五十团十六连、科研连2 个连队。一队地势平坦,土地面积17689 亩。其
中,水田13425 亩,旱田2184亩。现有合同制职工338 人,总人口1070人和住户329 户;各家
各户总计拥有收获机和拖拉机15台、推土铲4 台、插秧机70台,还有2 家个体水稻加工厂。

二队:位于分场场部南2.1 公里处,由1 个自然屯组成,旧地名称“四合屯”。兵团时期,
该队曾为五十五团三营十八连或五十团直工组十八连。二队地势平坦,土地面积12039 亩。其
中,水田6831亩,旱田3225亩。现有合同制职工工169 人,总人口417 人和住户131 户;各家
各户总计拥有收获机和拖拉机14台、推土铲5 台、农用小四轮9 台、插秧机30台。

三队:位于分场场部东南部约10公里处,旧地名称“六合屯”,由1 个自然屯组成。兵团
时期,该队曾为五十五团三营二十三连或五十团直工组十三连。三队地势平坦,土地面积10577
亩。其中,水田3000亩,旱田4500亩。现有合同制职工113 人,总人口334 人和住户100 户;
各家各户总计拥有收获机、拖拉机等主要农机具9 台。

四队:位于分场场部东南约9.5 公里处,毗邻三队,旧地也称“六合屯”,由1 个自然屯
组成。兵团时期,该队曾为五十五团三营二十二连或五十团直工组十四连。四队地势平坦,土
地面积13586 亩。其中,水田3255亩,旱田7230亩。现有合同制职工115 人,总人口248 人和
住户93户;各家各户总计拥有收获机、拖拉机和插秧机等大中小型农机具31台(套)。

五队:位于分场场部南4.8 公里处,旧地名称“东三台”,日伪时期为“义和开拓团”驻
地,由1 个自然屯组成。兵团时期,该队曾为五十五团三营二十一连或五十团直工组十五连。
五队地势平坦,土地面积12950 亩。其中,水田3255亩,旱田5895亩。现有合同制职工126 人,
总人口469 人和住户152 户,各家各户总计拥有收获机、拖拉机和插秧机等大中小农机具35台
(套)。

六队:位于分场场部南6.8 公里处,旧地名称“腰三合”,由1 个自然屯组成。兵团时期,
该队曾为五十五团三营十九连或五十团直工组十九连。六队地势平坦,土地面积16263 亩。其
中,水田6075亩,旱田6810亩。现有合同制职工120 人,总人口432 人和住户135 户,各家各
户总计拥有收获机、拖拉机等大中型农机具7 台(套)及插秧机20台。

七队:位于分场场部西南8.8 公里处,由2 个自然屯组成。其中,生产队队部所在地的自
然屯距分场场部8.8 公里,旧地名称“西三合”,建队初期为畜牧队,也是原丰收七队(兵团
时期曾为五十五团三营二十连或五十团直工组十七连);另一个自然屯位于队部南4.8 公里处,
旧地名称“二十八方”,是原丰收八队。2000年年初,两队合并为一个生产队。七队地势平坦,
土地面积59850 亩,其中,水田3105亩,旱田5550亩,由农场对外长期租赁31066 亩(2000年
末,因拖欠租金收回10500 亩)。现有合同制职工213 人,总人口533 人和住户154 户;各家
各户总计拥有的收获机和拖拉机7 台、农用小四轮10台、插秧机30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