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水稻发展

第二节 水稻发展



查哈阳农场是东北“四大自流灌区”之一,种植水稻具有较悠久的历史。早在1939年,当
时侵占东北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就出于巩固其统治地位和扩大东亚侵略战争的需要,欲将查哈阳
地区建为种植水稻的灌区以解决百万关东军的军粮供给。但由于水利工程尚未完工、配套,到
其垮台之日,仅开荒播种了3 万多亩。

1947年11月,嫩江省人民政府开始修复查哈阳诺敏河输水工程(渠首)。1948年,农场播
种水稻18675 亩。由于机械力量不足,管理水平缺乏,耕作粗放,加之种子不纯,平均亩产只
有32公斤。

1949~1957年,农场经过9 个生产周期的摸索、总结,在水稻的耕作、栽培、灌水、施肥
及其种子的培育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水稻脱粒由建场初期的人工摔、联枷打等笨重低
效的办法,到1950年已有几台定点人工喂入的脱谷机。从1951年开始使用联合收割机,到1956
年基本上全部实现联合收割机收割,从而达到了进度快、效率高、成本低。

1958~1965年,农场水稻生产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耕作、管理制度。其中,1959年提出了
采取两区交替、三年一换茬或两至三年换一次茬的轮作制度,即“稻—稻—休—麦”或“稻—
稻—稻—休—麦”,这样换茬可以减轻草荒。1963年将45万亩旱田改为水田,当年种植水稻就
获得大丰收。还进行插秧试验、飞机喷药灭草等作业项目。在此期间,全场水田面积于1960年
达到154404亩,是水稻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但由于水稻用工量大,管理不过来,致使草荒严重,
加之整地基础差,灌、排水工程不配套和春季干旱供水不足等因素,农场水稻生产一直单产不
高,总产不稳,经营亏损。

1966~1976年,受传统栽培方法的束缚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10年间水田面积忽增忽减
和水稻产量徘徊不前。1967年和1968年,都因为上年水稻减产,便缩小了水田面积。1968年12
月组建兵团五十五团后,第二年就大搞水利建设,主要是改渠缩格、治水改土、平整土地、固
定埂子、增加方田面积。1969年水田比上年增加了1 倍。到1972年增达80690 亩,但没料及遭
受严重的低温、早霜,当年平均亩产只有35公斤。于是,1973年水田面积降到24540 亩。1973
~1975年,每年水稻的平均亩产都在200 公斤以上,水田面积又马上回升到53920 亩。

1977~1984年,农场为发展水稻生产,着重抓了以下两方面工作:1 、合理规划,区域种
植。即对水路远、耗水多,供水不足的水田区域,进行“水改旱”;对处于灌区上游的金光、
金星(现为稻花香分场北部)、万发(现为金边分场南部)、海洋4 个分场集中种水田。这样,
使全场水田面积一直稳定在7 ~8 万亩。2 、全面推广化学灭草。1977年购进40%的除草醚30
多吨,施药面积5 万多亩;1980年引进水稻苗期灭稗草的进口化学除草剂———杀草丹,灭草
效果达80%以上。

1984年,农场开始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新技术,并在4 个点上进行试验、示范,亩产达400
公斤以上。但是,由于认识、技术、物资等方面问题没能得到很好解决而使这项先进技术推广
缓慢,至1989年累计推广面积20268 亩,平均亩产只有333 公斤,其中,1989年旱育稀植水稻
的插秧面积仅有6675亩,占水田面积的9 %。1989年6 月黑龙江农场总局刘文举局长到农场视
察时指出:查哈阳农场自然条件优越,水利资源丰富,要大上水稻,要推广旱育稀植技术。由
此,农场专门成立水稻办公室,重点负责全场水稻旱育稀植的推广。到1990年,水稻旱育稀植
面积发展到33947 亩,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45%,是1989年51倍,是前6 年累计面积的17倍。
当年插秧水稻亩产424 公斤,比直播水稻增产48%,全场共增收水稻4709吨。

1991年,“查哈阳农场经济‘鸟型工程’”正式出台,发展旱育稀植水稻成为带动全场经
济发展的“鸟头”。同年,农场水稻平均亩产460 公斤,全场有11个生产队插秧面积达5300亩,
亩产超过500 公斤,比1990年增产近万吨。

1992年,农场水稻旱育稀植面积增加到107025亩,插秧稻已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92.1%。
水稻办技术人员根据先进的水稻管理方法,按叶龄模式绘制《盘育机插亩产500 公斤栽培模式
图》,并印发3000张下发到各水田场队,同时在农时上要求“七不”,即不出四月苗、不整五
月地、不插五月二十六日秧、不用七月蘖、不抽八月穗、不出九月割、不过十月脱。秋收后,
插秧稻亩产503 公斤,创造了农场大面积水稻亩产超千斤的奇迹。

1994年,水稻办开始全面、系统地推广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三化”是指秧田建
设规范化、旱育壮苗模式化、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此项技术,是垦区水稻专家徐一戎
在总结推广旱育稀植经验基础上,吸收了垦区内外先进科技成果,针对生产中存在的旱育不旱、
稀植不稀、秧苗不壮、栽培失时、产量不高等问题,以旱育稀植为基础,以根系生长、胚乳转
化、器官同伸、叶龄模式等理论为指导,综合组装而形成。同年,全场170500亩水稻获得亩产
513公斤、总产87466 吨,创总产值1.1 亿余元。

水稻办从1989年成立至1994年的6 年里,在总场、分场、生产队共举办各类培训班98期,
听课人数累计1.2 万人次;除每年聘请垦区水稻专家徐一戎外,还多次聘请总局、分局的水稻
专家安炳正、李季禾、杨跃庭、尹鹤柱及原场总农艺师刘长钧前来讲授国内外水稻栽培新方法;
购入徐一戎水稻专题讲座和插秧机维修、保养等录像带在每年育苗、插秧前由农场电视台天天
播放。

1996年,水稻办将几年来的几项水稻生产试验研究成果组装成“三膜覆盖钵育苗人工摆栽”
(简称“三钵摆”)配套栽培技术,在金光分场林茂术家庭农场试验15亩,喜获亩产808.1 公
斤。经农场总局与省有关专家验收,鉴定了此项配套技术推广的可行性。

1997年,“三钵摆”栽培得到农垦总局肯定并在垦区大面积推广,使垦区水稻种植业发生
了一次技术革新。同年1 月,查哈阳农场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成为中国第一家绿色食
品大米生产基地,面积4 万亩。

1993~1997年,随着水稻办技术服务方面的不断扩大,其创办的商店在物资服务面也在不
断地扩展,不仅仅服务于本场的职工,而且也面向周边的内蒙古自治区、讷河市、龙江县、平
阳镇等地区进行服务,每年销售额都在1000万元以上。

1998年,农场水稻种植面积增至36万亩,其中采用“三钵摆”的水稻面积增至11万亩。4
~6 月间,由于冻、风、旱灾,全场毁苗达5 万亩;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由于爆发历史上百
年不遇的洪水,又造成约7 万亩水稻大幅度减产或完全绝产。秋后,水稻总产量11.1万吨,比
上年减少7 万吨。同年,水稻办在金光分场五队建成面积为50亩的水稻高新技术试验基地。

1999年,农场为解决农场水稻品种多、乱、杂、劣及水稻高新技术典范问题,在水稻办水
稻试验基地基础上,建立查哈阳农场水稻原种繁育基地和水稻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使水稻试验
基地面积由50亩扩大到270 亩。在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和“三膜覆盖钵育苗摆栽”
配套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引进、吸收了东北农业大学的“三超”栽培技术(即优质超级稻、单
本超稀植和持续超高产),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寒地“双三”栽培法,试验示范面积270 亩,测
得亩产量为807 公斤。

2000年,农场水稻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三钵摆”面积4 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11.4%。
在4 月下旬,全场大面积水稻苗床发生了苗床除草剂丁扑合剂药害,对此农场立即组成专家小
组现场考察,并制发文件采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将经济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水稻办
调出壮秧剂100 吨、早熟水稻种子22吨及其它育苗物资,以解决农户燃眉之急,最后经调查核
实药害面积,折成赔偿人民币1242780 元。同年,金边分场十队试验水稻两段移栽技术,以寻
求在本地区种植晚熟水稻品种及进一步增产增收的一条新途径,经测产量,平均亩产可达700
公斤,亩增收效益200 元。

历年水稻面积单产总产一览表

(1991~2000年)
表3-6



续表3-6



历年水稻高产大王一览表

(1991~2000年)
表3-7



注:林茂术在1996年获国家农业部颁发的部级神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