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渔业

第六节 渔业



农场境内拥有太平湖水库和白马河水库,还有不少人工鱼池及沟塘水泡,发展渔业生产具
有较好的基础。

一、水库渔业

1、太平湖水库

太平湖水库始建于1940年,到1943年建成(当时名称为“黄蒿沟贮水池”)。由于工程质
量低劣,1963~1965年由国家进行整修加固,库容0.945 亿立方米,水面1.8 万亩左右,最深
处7.5 米。2000年,在遭受1998年特大洪水后,又由国家投资进行了消险加固工程,最大库容
增为1.53亿立方米,最大水面增为45600 亩左右,最深处增为10.5米。

1940年以前,在黄蒿沟上游有一段河段周围是低洼沼泽地(现太平湖分场六队西南1 公里
处)。其中,有两个较深的面积共达600 亩左右的水泡子,当地百姓称之“神泡子”。每年四、
五月份,由于嫩江水里的鱼从黄蒿沟溯河上游,来到神泡子水域产卵孵化和育肥生长。到了八
月份,鱼类又纷纷从这里返回嫩江深水处越冬。这样,鱼在上下洄游时形成密集的鱼群,附近
百姓就利用时机来此下网捕鱼,也有不少搭窝棚置船常年捕鱼为生。加之贩鱼者和做小买卖者,
一时的渔场很是热闹。在方园百里的范围内,神泡子是当时唯一出鱼的渔场。出的鱼类有鲤鱼、
鲫鱼、鲇鱼、黑鱼、狗鱼、雅罗鱼、黄桑鱼、红尾鱼、重唇鱼、葛氏卢塘鳢、山鲇鱼,小型杂
鱼有泥鳅鱼、川丁鱼、麦穗鱼、青麦子鱼等,名优的鳌花鱼、鳊花鱼、甲鱼也有发现。以后,
因修水库筑坝蓄水,淹没了神泡子。但神泡子渔场无疑是太平湖水库乃至农场渔业历史的开端。

太平湖水库渔业队于1951年成立。1953年,渔业队开始捕捞作业。1957年冬,将水库存的
水全部放、抽干,并将有害鱼种(黑鱼、狗鱼、鲇鱼等)全部捞尽,水底障碍物(残留树根等)
一一清除。总共捕鱼325 吨,大都是鲫鱼、鲤鱼,其次是鲇鱼。又从南方购买优质鱼苗(白鲢、
鲤鱼、草根等)投放、养殖。从此,为水库养鱼迅速发展和顺利下网捕鱼打下了基础。1985年
始,以自产苗代替南方鱼苗。

太平湖水库属大型水库,国家“七五”、“八五”、“九五”3 个五年计划期间,多次给
予一定数量的扶持渔业资金。其中,1981年给予26万元,无偿拨给机动船两艘、夏花网箱(3
米×2. 5米×2 米)5 个、汽油洗网机1 台、保鲜冷库75立方米。从1953~1990年的38年中,
水库渔业队共捕鱼20715 吨。

1991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太平湖渔场(渔业队)在加大深水养鱼的同时,
又开发了沟塘浅水养鱼。到1996年,6 年间共投放鱼苗1000多万尾,种类有鲫鱼、鲤鱼、鲇鱼、
白鲢、草根等;累计捕鱼80吨,纯收入62万元。1996年以后,由于渔场管理不严,致使附近农
村一些闲散人员偷鱼频繁,加之对养鱼投入低,捞得勤,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从而湖内鱼类数
量越来越少。另外,由于连年渴水,饲料涨价,成本高,产出比低,浅水养鱼户逐年减少。1998
年1 月,经太平湖分场决定,将水库养鱼权出租给六队职工汤万义个人使用,租期10年(1998
年1 月1 日~2007年12月30日),租金45万元。汤万义经营渔场后,改名为“太平湖渔业总公
司”,并任公司总经理。同年,因遭一场百年不遇特大洪水,致使湖水暴涨,大部分鱼类顺水
漂走。渔业总公司也因此陷入困境。1999年春,汤万义四处投亲靠友,又筹措15万元购买鱼苗
投入湖中,同时,加大巡湖管理力度。到2000年,太平湖的渔业恢复到90年代初的水平。从春
天捕鱼起,每天少则出鱼100 多公斤,多则200 公斤以上;收入少则千元左右,多则2000元左
右。渔业总公司的客户络泽不绝,企业前景十分喜人。

2 、白马河水库

白马河水库自1984年12月施工,1986年建成雏形,养鱼水面1500亩左右。1987年由金边分
场组成渔业队,开始投放鱼苗,从事捕捞,当年捕鱼10吨,收入近5 万元。截止1990年累计捕
鱼35吨。

1991~1995年,分场渔业队平均每年投放鱼苗200 多万尾,主要品种有鲤、鲫、草、鳙、
鲢等。年均捕鱼量在15吨左右。1996年捕鱼量为30吨。但由于水库建造质量低,堤坝险情不断
发生,库容量减少,加之投放鱼苗量不足又不及时,1997~2000年,水库存产鱼量锐减,每年
平均出鱼降至5 吨左右。

二、池塘养鱼

早在1960年以前,太平湖水库渔业队曾三次修养鱼池,其目的是繁殖鱼苗种。因施工技术
水平低,注排水不畅,自产的鱼苗种产量低、成本高。1964年,从长江流域开始引进生长快、
肉质好的四大家鱼苗种(白鲢、鳙鱼、草鱼、青鱼)后,自育苗种不如买回苗种,从此,不标
准的鱼池遭废弃。1971年,五十团在一营七连(现海洋分场七队)修建了一个面积达450 亩的
人工养鱼池,因养鱼技术等诸多原因,加之兵团于1976年解体,此后该鱼池也遭废弃。

1980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太平湖分场一队党支书耿希昌组织全队职工,将300
亩低洼荒废的稻田地筑成鱼池养鱼。以繁殖鲤鱼苗种为主,也繁育草鱼,投喂少量饲料。经一
百天的管理,产鱼7.5 吨,草鱼个体最重达15公斤。全场推广太平湖一队的经验,鼓励职工个
人筑池养鱼,并给予优惠政策,如利用闲散荒废地块不收费,享受扶持贷款,免征特产税,优
先供应饲料等。全场不少单位、职工个人纷纷筑池养鱼,其中,经济效益不错的有太平湖分场
的矫方玉、李忠,金光分场的王海山,万发分场的辛长兴等养鱼户。

1987年,金边分场渔业队利用白马河水库下游的沼泽地修筑水面250 多亩的连片鱼池,繁
育的鱼苗自给有余,还多量外销。1991年后,这些鱼池全由个人承包经营。1991~1996年,太
平湖水库渔业队利用水库周边的沟塘也修筑了300 亩水面的连片鱼池。这些鱼池后期都由个人
承包经营,于1997年后所剩无几。此外,又因在1995年后高速公路的飞快发展,南方和辽宁省
质优价廉的商品鱼大量涌入黑龙江省,使农场养鱼户受到很大冲击,不少只得放弃渔业而改种
水稻。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场池塘养鱼面积约450 亩。其中,白马河水库下游的连片鱼池250
多亩,均由个人承包经营,每年大致共出售鱼苗20多万尾,上市商品鱼10多吨;分散鱼池约有
20余处,如金边分场八队辛长兴自建40多亩的鱼池,农场稻香园建有约50亩的鱼池等等,这些
分散鱼池的面积共达200 亩左右,每年捕鱼量20~30吨左右。

三、稻田养鱼

1958年“大跃进”时期至1960年,农场成立水产科,科长李广恩。每个分场配备一名专业
人员专门抓稻田养鱼工作。由于江河水量充沛,渔业秩序良好,没有滥捕滥捞现象,加之水稻
面积很大,都养上了鱼,所以年年鱼量丰产。1960年8 月,全省稻田养鱼现场会在丰收分场召
开,国家水产部高副部长也亲临现场,将稻田养鱼推向一个新高潮。但因遇上“三年自然灾害”,
以后又随着人口增加而鱼类资源减少,稻田养鱼便中止了。

1989年,农场总局领导在青龙山农场稻田养鱼现场会上号召:凡种植水稻的农场都要开展
稻田养鱼。查哈阳农场由畜牧业总站和工会抓这项工作,由总站耿希昌具体负责渔业工作,并
从外地聘请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90年代始,丰收、海洋、金边、金光等分场都积极推广稻田养鱼并获得一定成效。如金光
三队职工古永胜于1995年春季在承包的一公顷水田里投“春片”500 尾,秋季收获鲤鱼300 公
斤,去掉成本后纯收入2000多元。1996年,农场稻田养鱼面积发展到1.2 万多亩。其中,金光
分场就有5800余亩,总养鱼收入达70余万元。1997年,由于春季渴水,农场稻田养鱼面积下降
至2500余亩。1998年,因遭受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农场3000亩稻田养鱼基本绝收。1999
~2000年,农场稻田养鱼面积每年约为500 亩。由于稻田养鱼的捕捞时间集中在秋季,贮藏、
销售都比较困难,加上常遇春季渴水或秋季洪涝,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从而,在农场一直没
能形成稳定的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