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第二章 下乡知青

章下序



1968年6 月18日,毛主席做出了关于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六一八”批示下
达后,即将组建为兵团五十五团的查哈阳农垦局,立刻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宣传高潮。7 月
初,五十五团派遣以团军务参谋张云博为首的3 名干部,奔赴上海接收首批来兵团的下乡知青。

7月8日晚,汇集哈尔滨的各师、团的近百名干部,由兵团司令部的一位现役军人郭参谋
带队,乘坐火车经过二个昼夜的颠簸,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上海。一下火车,他们就受到了包括
一位市革委会副主任及几位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内的各界代表,成百上千名手持彩旗鲜花的少
年儿童的热情接待和夹道欢迎。然后,又被视为高贵的宾客,乘坐小轿车或大客车,驶向市中
心的锦江饭店,全都被安排于这所平日专门接待外宾和首长的上海最高级别之一的旅馆下榻。

稍事休息一天,兵团南下人员就正式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在市、区有关部门同志配合下,
他们分别下到各所中学,一是深入了解有关报名下乡上山,尤其报名争当兵团战士的高、初中
毕业生的动态,二是应邀介绍刚组建的兵团性质、任务与所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生产生活
等方面的情况。张云博等3人被分到黄浦、卢湾两区,五十五团的任务主要是接收这两个区的
中学毕业生(以后接收的下乡知青还包括南市区)。

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发动后的第三个年头。由于全国的大、中学校在“文化大革命”
中都停止了招生,本该1966年暑期毕业的高、初中毕业生已在学校搞运动滞留了两年之久。现
今,他们虽然面临毕业分配,却提倡的是“四个面向”(面向工矿、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
向边疆)。加上当时中苏两国从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分歧,已发展到了边境线上的军事对峙,
几乎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在这一特殊背景下,位于“反修前哨”和肩负“屯垦戍边”使
命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就仿佛成了一块巨大的磁石,强力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上海六六届
高、初中毕业生。

听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南下“招兵”的消息,上海各所中学的六六届高、初中毕业生奔
走相告,踊跃报名,纷纷表示出“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坚持走与工农群众相
结合的道路”的决心。其中,不少的因出身不好或海外关系,唯恐兵团将自己拒之门外,不惜
一次二次地咬破自己手指,以鲜血写下铿锵誓言,表达了他们矢志不移的决心。这种感人场面,
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然而,这次兵团“招兵”工作并非一帆风顺,甚至,还险遭挫折……

原来,在这批兵团接收人员南下前夕,兵团司令部的首长就曾对他们的任务提出了明确要
求:必须依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颁发的《基干民兵条例》,来接收每一名兵团战士。并
且指出:这也是作为兵团第一政委的省革会主任潘复生所强调的一点。为此,还给每个人发了
一本《条例》小册子。于是,按照《条例》的标准,接收人员们自然是要优中选优,层层筛选
了。

从一开始,他们就将政审、体检两道关把得十分严实。特别是政审,除了本人家庭出身是
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等“红五类”外,直系家属还必须无关押、管制及无在海外。又因
为他们在家庭出身的判定上,按惯例执行的标准是东北的“查三代”,即一名学生的父亲是工
人,但爷爷是富农,那么,他的出身便是“富农”,而不是“子从父”属于“工人”……这样,
大批高中毕业生的档案,就被涮了下来,能够通过的寥寥无几。另外,兵团南下人员大多是原
农场干部,还认为种地不需太高文化,而是强壮体格,跟患近视、胃病多的高中生相比,初中
生在这方面占明显优势,况且,他们思想单纯又遵守纪律……这样,凡开始被挑选中的基本都
是清一色的初中毕业生。

这种“招兵”的做法,使上海市革委会的有关方面———下乡上山办公室的人员,很快就
产生了不满,甚至反对。他们认为:兵团方面存在“唯成份论”、“血统论”等偏见,主要反
映在不愿意接收资产阶级或其他非劳动阶级出身占多数的高中毕业生。为此,双方代表在市革
委会大楼内开了协商会议,并在政审方面达成如下共识:“既不能过严也不能过宽,既要看出
身又要看表现。”尽管如此,但兵团接收人员仍然摆脱不了头脑中已形成的条条框框,还是不
愿接收那些出身不好或不纯的高中生。后来,他们对一些犯有劣迹,即有过打架斗殴、小偷小
摸行为的初中生,也以“先放一放”或“后期研究”为托词而不愿接收了。这下,更引起了下
乡上山办公室人员的强烈不满和激烈反对。

转眼,半个多月过去了。上海方面首先推荐的高中毕业生,兵团方面只愿接收一少部分;
报送上来的初中毕业生,兵团方面也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不愿接收……为此,双方在工作中的分
歧越来越大,以至一度严重影响到了“招兵”工作的进展。

为彻底解决分歧,上海方面于8月1日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政审工作会议”。这次会
议,兵团出席的代表是郭参谋、张云博、四师的老王和五师师部的老梁等4人。说其“别开生
面”,一是会址不在以前常开会的外滩市革委会大楼里,而在另一处市区西南角的戒备森严的
别墅内;二是上海方面的代表,除了以前出席会议的一位市革委会副主任及几位有关部门负责
人外,竟破天荒地来了身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市革委会一把手。就在这次会上,4名兵团代表
差点成了“挨批”的靶子,而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会议,几乎成了那位市革委会一把手的“独家
演说”和“一言堂”。末了,他还以命令式口吻要求双方代表必须在8月末之前结束接收知青
工作。

第二天,兵团人员在驻地突然接到了潘复生的电话指示:“坐下来开门整风。请上海的同
志参加,征求他们意见……”就在“整风”期间,上海《文汇报》发表了《肃清封建主义反动
血统论》的文章,市、区主要街道上也刷出了同样内容的特大标语。

经“整风”后,政审进度大大地加快了。这回,兵团方面不再是“开一个闸,关一个闸”,
即只愿接收初中生和不愿接收高中生了。上海方面虽然口头上承认“把关不严”,却实际做法
上依然如故……无论家庭出身是“红”或“黑”,凡是报名的毕业生基本上有一个算一个……
总之,双方心照不宣:一方全盘输送,另一方则全盘接收。

仅十几天时间,这次兵团接收首批下乡知青的工作就告结束。同时,一万余名奔赴兵团的
上海六六届高、初中毕业生,也开始陆续启程,分批登上了北去的列车。其中,五十五团接收
的1500名黄浦、卢湾、南市3个区的六六届高、初中毕业生,是于8月21日出发和于8月24
日到达目的地。

以后,兵团在接收天津、北京、哈尔滨等城市的下乡知青时,都是照此办理:凡经市下乡
上山办公室报送的人员名单,都基本做到“全部接收,无一遗漏”。其中,同年9月、10月,
五十五团又接收天津下乡知青300人,哈尔滨下乡知青1300人,齐齐哈尔、鸡西两城市下乡知
青共约1100人。

1968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
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在必要……”从此,一场更大规模、更大范围的知青下乡下山高潮掀起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