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回访第二故乡

第二节 回访第二故乡


    查哈阳农场情思

宋金山

我在查哈阳农场这片黑土地上生活了十年。那是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北京、上海、天津、
哈尔滨等城市的上万名下乡知青,奔赴这片黑土地进行屯垦戍边、战天斗地的十年……返城之
后的二十余年中,我又两次回访这片故土和一次在天津为它遭灾筹办募捐活动。迄今,每当回
想起来,依旧情思不断。



1992年8月,我和哈尔滨知青宋绍林、汤进相,还有当地同龄人葛玉,一起踏上了重返第
二故乡的路途。

在齐齐哈尔市下了火车,我们先去嫩江农管局会见了在管局机关及局直等单位工作的原黑
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十团的副参谋长刘德明、后勤处副处长韩树义、现役股长于广福等领导,
还见到了丁德重、杨守山、唐建忠、张亦农、范义民等20多位战友。

谈起当年五十团的发展历程,聊起当年亲密无间的友情,无不为之动容。离开查哈阳农场
十几年了,多少经历和故事,仍仿佛就在昨天……这次照了许多合影,都珍藏在我的相册中。

驱车到了查哈阳农场后,这里变化简直令人大吃一惊!当年造纸厂的乳品车间变成了现代
型企业的乳品厂,还有日处理甜菜700吨、员工上千人的新型糖厂及耸立道路两旁的五六层高
的职工住宅……身临其境,感受到农场变化是明显的,发展是迅速的。负责接待的农场宣传部
部长毕忠臣,为我们4人精心安排了食宿和活动日程。

翌日,农场在乳品厂与我们回访知青举行了座谈会,方方面面介绍了查哈阳农场在90年代
初制定的“鸟型工程”(意寓水稻为鸟头,其他种植业为鸟身,养牛和乳制品为一翼,甜菜和
制糖业为一翼),阐述了大力发展水稻产业的深远意义,也客观地讲述了存在的实际困难。出
席座谈会的有以场党委副书记卢林兴为首的十几名农场干部,记得还有毕忠臣、李式新(乳品
厂党总支书记)、张汉侯(资金办主任)、吕清廉(劳资科科长)、王明录(公安分局股长)、
王德明(组织部副部长)……自然,这些同志大都是原五十团工作的老人。从他们的谈吐中,
给我们最强烈的感觉,是查哈阳人不屈不挠的精神;给我们最深刻的感染,是他们真诚地盼望
老知青们,为第二故乡继续做出贡献。

以后,我们下到分场及生产队看望了当年一起工作、生活的老职工们。在海洋分场、丰收
分场,特别是在海洋分场五队,我们和当年称我们为“新战友”、我们称之“贫下中农”的老
职工见面时,彼此热泪盈眶,心潮澎湃。面对一张张十分熟悉却满头白发的笑脸,站在当年的
宿舍、食堂、车库及一片片整齐的耕地面前,多少往事涌上心头,多少情景又呈现眼前啊……,
这就是我们生活战斗整整十年的第二故乡!我们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一首歌:“新苫的房,雪白
的墙,屋里挂着毛主席的像。贫下中农热爱着您,心中升起了红太阳……”回到天津后,我把
回访几天的录像重新编辑,配上解说和音乐,形成一部专辑,取名《再回首》。



1998年上半年,先听说查哈阳农场即将举办建场五十周年和知青上山下乡三十周年的大庆
活动,后农场副场长翟慎龙和人武部部长武永久专程来天津送了请柬。我负责原五十团的知青
代表人选。刚圈定名单,8月上旬传来了嫩江突然暴发百年不遇洪水的消息。赶紧打电话联系,
知道查哈阳交通断绝,损失惨重,是重灾地区。

一场盼望已久的盛会被无情的洪水冲破了。但对我们来说,上山下乡三十周年是个特别的
日子,什么日子也不能替代。怎么办?我与其他查哈阳农场的下乡知青———六十七团的乔洪
起、五十五团的严志海、五十团的翟国庆等,一起商量之后,决定在天津为查哈阳遭受洪灾而
筹办一次募捐活动,以这一特殊的方式,来纪念建场五十周年和上山下乡三十周年。

为此,大家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地点选在天津市旅游职专学校的操场上,托人和校方谈
妥;到民政局办理批准文件;到和平区公安分局申请相关手续;到司法局请来两位公证员;到
天津有线电视台搬来采访记者;花钱在《天津晚报》刊登通知广告,按规定请来民警维持现场
秩序……这些道繁杂工作办完了,最后又特邀了两位查哈阳农场代表———负责知青工作的武
永久部长和场团委书记小朱。

1998年9月17日,阳光灿烂。会场悬挂着“兵团战士胸有朝阳,天津知青挂念查哈阳;十
年蹉跎屯垦戍边,三十年爱心献给第二故乡”达30米长的大字标语。准备了捐款箱,还有20米
长的横幅,用于与会者捐款和签名。正源广告公司职员及正源广告学校50名学生,承当了大会
工作人员和礼仪事务。

上午10时许,会场上已经聚集了300多名当年的兵团战士。除了原在五十团、五十五团、
六十七团的以外,还来了不少曾在兵团其他团的天津下乡知青。

当年十八、九岁的男女知青,都是五十上下的人了。熟脸相认,笑脸相迎,却泪眼都模糊
了。一时间百感交集,心绪万千,简直难以用笔墨描述……

我赶紧操起话筒,宣布大会开始。当我说到“兵团战友们,真的想你”时,全场已是鸦雀
无声。接着,武永久部长代表查哈阳农场致辞,各团知青的推荐代表一一作了发言……

大家开始捐款。凡来的退休或下岗的老知青,大多平时省吃俭用,家里的积蓄几都付给了
上中学或大学的子女。更有一些家境拮据的,生活十分困难。但没有人犹豫,一个个郑重地奉
献出的五十元,一百元、二百元、三百元……大家一共捐款约14万元。天津泰达股份公司总经
理、原五十五团一营上海下乡知青许育才,还代表公司捐送了价值14万元的棉裤。

横幅上签满了笔体各异的名字。武永久和小朱分发的查哈阳场庆纪念章,很快戴在了每个
人的胸前。

最后合影。3个团的知青们分别照了集体照。然后大家又按连队、学校、老三届等形式,
开始轮着照相、摄像。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镜头。尔后,有的接受记者采访,有的谈昔论今,还
有的相拥而泣,现场的气氛浓烈极了。

事后,天津市有线电视台播放了新闻。查哈阳农场电视台也播出了录像。



2000年6月中旬,我们天津一中8位老三届毕业生———关晨平、林大力(均在石家庄工
作)、谭祝节、张连和(均在保定)、王晓勇(秦皇岛)、王肖山(沧洲)、刘明原和我(均
在天津),相约在北京集结,组成了天津一中回访查哈阳农场代表团。关晨平为团长,我是秘
书长。

乘坐火车抵达齐齐哈尔市。一下火车,就见于文国、毕忠臣两位农场副场长等数人带专车
前来迎接我们。到了查哈阳农场,又安排了我们的活动日程和食宿。

以后几天,我们去了太平湖水库、渠首、海洋分场、丰收分场等处,还参观了改制后的乳
品厂和糖厂。于、毕两位副场长陪伴全过程。

我和关晨平在海洋分场拜访了当年的五十团一营一连指导员赵文才、四连连长齐文江、六
连指导员徐德山、七连指导员张焕叔和二营九连连长周振华、团农建连连长赵志广等。我们知
青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实际上大半是通过他们实现的。回想当年一营五连连长孙贵,更是
一个突出人物,可惜已经逝世了。他们虽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农业生产驾驭能力和对政治的洞
察力、适应力,至今仍令我们叹服。而我这样的被提拔为连级干部的知青,有许多经验才干,
都是从他们身上学到的。刻骨铭心,一生受用。为此,我们拿出些现金,请他们买点顺口爱吃
的和喝点“小烧”,以表我们自己也是代表知青的一份微薄心意。

另外,此行最深刻的感觉,就是现任的分场场长们都年轻化了,均在四十岁左右。我们在
兵团时,他们才七八岁,甚至还小些,对老知青依稀有个印象。如今,他们都已成为农场的中
坚力量,谈吐中带着北大荒人的气质,而且不乏真知灼见。比他们的长辈,似乎多了一分机敏
和心计……使人感悟到:从农场成长起来的具有潜力、活力的这新的一代人来看,肯定会有不
错的未来。

离开查哈阳时,于、毕两位副场长率众又驱车把我们一行送到农场和甘南县交界,临行送
给我们60多斤“小烧”,说是这酒最能勾人魂魄,激起乡恋。

返程前,我们又去了农垦齐齐哈尔分局,拜望了原五十团的部分领导及同事。随后,我们
又到哈尔滨,与当年的知青战友们欢聚了三天才返津。

作者:原五十团农建连连长,现任天津市正源广告公司总经理。


追寻消逝的足迹

张连和

6月12日(2000年) 晴 少云

仲夏。夜色苍茫。开往东北方向的列车上,我们一行8人———来自石家庄的关晨平、林
大力、沧州的王肖山、保定的谭祝节和我,天津的刘明原、宋金山,秦皇岛的王晓勇,组成天
津一中知青回访团,专程赴黑龙江“省亲”。我们是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被
裹挟到北大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用青春和生命上演了一
幕“威武雄壮”的戏剧,以“悲剧”开头,以喜剧告终。说实在的,北大荒并没有给我们多少
实惠,但我们踏上社会的起点是从那里开始的,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在那里度过的,毕竟跟它
有着割不断的情愫,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

6月13日 晴 少云

傍晚时分,走出齐齐哈尔火车站,就见到了查哈阳农场的于副场长、毕副场长、公安分局
冯局长、知青办武主任已带车在等候我们。沿途于副场长兴致勃勃地介绍起农场的概况:“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土地大包干,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
场经济发展出现历史性转折。二是职工生活水平提高了。1997年(1998抗洪前一年)人均年收
入达3000多元,银行存款1.7亿元……当谈到现在的农场场部已发展为一个拥有2万多人口的
现代化小城镇时,于副场长诙谐地说:“等会儿到了场部,怕你们找不到北了”。我们听了都
很兴奋,那些枯燥的数字,变成了一串灵巧跳动的音符,拨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三菱吉普在砂石路上奔驰。很快,就进入了查哈阳农场境内。啊,这就是我们梦中的第二
故乡,这就是那片神奇的土地!

6月13日 晚 轻风明月

接风晚宴,农场安排得隆重而热烈,几乎所有的农场党政领导都参加了。考虑到旅途劳累,
晚饭后没给我们安排其他活动。

入夜,华灯初上。我们漫步在查哈阳农场场部街头,笔直宽阔的水泥马路,鳞次栉比的高
楼店铺,五光十色的广告,剌耳的流行音乐,新潮衣着的俊男靓女,仿佛使人置身于繁华的都
市。

路边也有洗浴中心、泡脚按摩等剌目的霓虹广告。我们不禁会心一笑。当年,我们一年都
洗不上一次澡。浑身都长了虱子,美名其曰“革命虫”。晓勇回忆说,那时他们几个连队知青
有一个发明,就是往烀猪食的大锅里灌满水,烧热,锅底垫上几块砖,锅沿搭一块木板,然后
就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个澡了。当然这是秘密进行的。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就让饲养员发现了,
骂骂咧咧地折腾了好几天……返城后端阳把这件事写成了文章,题目就叫《洗澡》,最初发表
在《今晚报》上,后来好几家刊物转载,还获得了“知青征文”一等奖。人是多么容易满足啊,
匮乏生活中的一点点享受,就能唤能人们对美好的生活的渴望;人又是多么不容易满足啊,有
了还要再多,好上还要加好。不断地追求,不懈地努力,不断地创造新的生活,这不正是我们
中国正在走的路吗?6月14日 阴 小雨

今天我们去参观渠首和太平湖。

驱车东行不到一小时,便到了渠首。站在拦河坝上,举目眺望,诺敏江像一条宽宽的白链
从天边缓缓地铺过来。拦河大坝将江水拦腰截断,水涨起来,满满的,深深的,从开启的进水
闸汩汩流入查哈阳的黑土地。听介绍,渠首最初称“诺敏河输水工程”,它始建于1939年日伪
时期,但这座拦河大坝,即泄洪闸只修了9孔基础、两孔桥墩日本就宣布投降了。后来几经修
复,现在的工程是在1966年按五十年一遇的标准重建的……渠首承担着查哈阳灌区用水量的80
%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水源之首。我们问,1998年那场大水,这里怎么样?于副场长不无感慨
地说,灌区的水利设施,如桥梁、涵洞、水闸等,几乎都被冲毁了,只有渠首完好无损。我们
暗自为渠首感到庆幸。历史真有意思,当年日本侵略者为长期霸占东北,最初修建了这些水利
工程,结果为我所有;前些年,查哈阳农场又引进了日本发明的水稻旱育稀植新技术,使水稻
生产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人勤劳、勇敢、聪明。他们懂得,博大的胸怀,开放的姿态,
加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一定能够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林。查哈阳人正努力实践着。

我们到太平湖水库时,天正下着蒙蒙细雨。晨平在太平湖分场当过两年半场长。他介绍说,
太平湖水库是查哈阳灌区的骨干水利工程之一,水最深处75米,水面约为10平方公里,蓄水量
可达1亿立方米左右。每逢春旱渠首供水不足时,就启动太平湖水库闸门,开闸放水补充灌溉。
谈起养鱼,现任分场场长姜涛说,这里养鱼投入少、回报高。每年只投资鱼苗,从不用人工合
成的鱼饲料,鱼长得大,产量过高。一条鱼一般得五六斤重,有一年打上一条大鱼,整整48斤!
1998年那场大洪水后,国家投资5000多万元,用于太平湖水库消险加固工程。目前正在施工之
中,同时植树绿化,改善湖的周边环境。

中午,我们在湖畔的小吃店吃了一顿“全鱼席”,鱼是刚从湖里打捞的,那味道真是好极
了!

6月15日 风和日丽

今天回连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家”。我们下乡的最初几年都是在连队度过的。自
然,它是我们出的力最大、吃的苦最多、感情也最深的地方。

车到连队———现在的生产队时,队长和书记已在路口迎接我们,原来的连部、大宿舍、
三用食堂等标志建筑,仍然是老样子。铁瓦红砖、木窗木门,只是比原来更旧了些。路对面老
职工住的房子,还是一排排的土坯房、草房,几乎看不到砖房。我蓦地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
我们不是事隔26年又回来看看的,而是回家探亲刚刚回连队,抑或是刚从大兴安岭伐木归来,
甚至是在地里干了半天活,刚刚收工回来。不同的是,此时已没当年那种人们进进出出、嘻笑
打逗的热闹场面了,只有杨树叶子在风中哗哗地响。

农场领导想得很周到:特地通知了几位老职工同我们见面。进得门去,先是握手发愣,猛
地一声惊呼,几秒端祥,眼睛就都湿润了。上茶、递烟,嘘寒问暖……26年,弹指一挥间。当
年风华正茂的知青,已生华发;年富力强的老职工,也已老态龙钟。问及连队其他老熟人,有
不少已经作古……令人感叹唏嘘!

陪同的于副场长提议,到当年的大宿舍和食堂看看,顺路到老职工家串串门。大宿舍就在
队部隔壁,西边不到20米就是食堂,现在都已作价卖给职工个人,间壁成住宅或用作他途。

谈起大宿舍,长十六七米,宽约六米,可住四五十人。不仅是我们的寝室,也是最热闹、
最开心的地方。当时几乎天天开会,天刚擦黑,人们就三三两两、陆陆续续的来了。南北两铺
大炕坐满了人:最里面的一层是男知青,坐在自己的铺盖卷上;第二层是女同志;包括知青和
当地女职工,盘腿坐在炕席上,第三层是当地男职工,坐在炕沿上……其他来晚了的,就只好
挤在最里面的墙边或靠门口的地方站立着。会前的20几分钟,叽叽喳喳,乱乱哄哄,闲扯胡哨,
打情骂俏;东北话、天津话、上海话、北京话;汗味、烟味、雪花膏味和蛤蜊油味,混合在一
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场景。会的内容形式几乎千篇一律,开头由会议主持人领着大伙山呼
“万寿无疆”和“永远健康”,然后指导员或其他政工干部讲政治形势、阶段斗争,最后是由
连长或副连长说生产的事。有次开会,时间开得太长了,车轱辘话来回说,个个都昏昏欲睡。
突然,坐在炕沿上的大老田,一个盹没打好,一头栽到了地上,沾了一脑门灰土,引得满屋哄
堂大笑,顿时都精神了……

大食堂,也是值得怀念的地方,且不说一日三餐,也不说麦收会战或水利会战前的聚餐,
单是每月(或每两个月)一次的电影,就足以让人难以忘怀了。电影队来连队放电影,消息灵
通的,几天前就知道了。大家都盼着这天早些到,干活也就格外有劲。那天下午干活下工早,
吃完饭,都早早到大食堂抢占座位。女知青和当地的大姑娘小媳妇,还都梳洗打扮一番,像过
节一样。电影大多是样板戏、地道战、地雷战一类。有一次放罗马尼亚故事片《多瑙河之夜》,
许多人第一次看这样“英雄加美人”的外国电影,更让我们这些少男少女脸上一阵阵发热。当
时是不提倡知青谈恋爱,互有好感的男女知青,只能用原始的朴素的方式表达情感。割地铲地,
一人一条垄,男知青干得快就回过头来接女知青。男知青衣服破了,被褥脏了,女知青就主动
帮助缝补拆洗……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发生过不少在麦秸垛和豆腐房里的浪漫故事。

最后,我们去参观了车老板赵成贵的家。他家在连部对面的路南,一排四间的砖瓦结构平
房,在屯子里相当于“毫宅”了。屋里干净整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都有了。
我们问:为什么不投资盖新房?他答:“主要替子孙后代上学考虑……另外,队里的职工有了
钱,都考虑到农场场部买楼房,700元1平方,不少的已把家安在那里”。

……

回场部的路上,我的心始终平静不下来……连队“山河依旧,面貌未改”,与场部的繁华
形成了鲜明对比,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转念一想,老赵不是说要在场部买楼房?连队不少户也
不是搬到场部去住了吗?许多老职工的子女不已是走出黑土地,近到县城、省会,远到北京、
广州,去淘金去了吗?日子会越来越好的,“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我又感到欣慰了。

6月16日 晴

明天就要离开农场了,农场于副场长和丰收分场姜场长在分场学校食堂,为我们设宴饯行。

这是正宗的东北风味大餐:清一色的大号尺盘子,像个锅盖;猪肉、粉条、豆腐、大葱、
大蒜、大酱、土豆、茄子、辣椒,还有狍子肉、野猪肉、野鸭、油拉罐子……满满一桌。于副
场长举杯祝福,各路“豪杰”群起响应。一时间,吱吱地喝,刷刷地造,觥筹交错,杯盘狼藉,
如风卷残云,似流星追月……

满上,满上,满上!

干杯,干杯,干杯!

6月17日 晴间多云

终于要走了。早饭后,农场电视台记者对我们一行作了简短采访,晨平作为回访团长代表
我们对家乡父老乡亲的盛情款待表示感谢,并表示今后要尽力为家乡做些贡献……最后我代表
大家谈了感受。我说:这几天,多少爱,多少情,如痴如醉,如梦如幻,我们经历了人生最丰
富的情感体验;对我们人生道路上影响最大的,一是母校天津一中,再就是第二故乡北大荒;
我们为家乡的巨变骄傲而自豪,同时也祝愿它今后的事业发达、青云直上和父老乡亲生活幸福、
万事如意!

车缓缓地启动了,我们和查哈阳挥手告别……

作者:原五十团直工组十三连学校教师,现任河北省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电视专题片《难忘黑土情》解说词

曹梅影 谢永来

(编者按:9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批回访农场的各地知青,他们以自带摄像机拍摄、录制
了不少很有意义的电视专题片,并在当年的下乡知青中播放后产生了强烈反响。这里,选了其
中之一的专题片《难忘黑土情》解说词以飨读者。读它后,人们不仅仿佛从中能看到那一幅幅
生动而感人的画面,一个个陌生而熟悉的身影,也能被这一代人与北大荒结下的深厚情缘和在
“广阔天地”中得到意境升华而有所启发,乃至引起共鸣。)

[随着电视镜头、音乐开始播放而播出解说词]

这是一片深情的土地;这是一方广袤的沃野。

这里,曾挥洒过我们的汗水;这里,曾飞扬着我们的青春。

啊,富饶的查哈阳!啊,美丽的太平湖!

今天,我们又踏上了这片土地,回到了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音乐播出片刻后,压低,出片名]

难忘黑土情

岁月如梭。

告别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十七团一营八连已有20多年了。34年前———1968年8月24日,
从我们这些知青踏上查哈阳大地之日始,与这片黑土地结下的情缘是我们心头永远的结。

今天是8月23日,选择这个日子重返查哈阳,是因为明天8月24日正是我们第一批上海知
青到达查哈阳的日子。查哈阳,您还记得我们吗?我们回家看您来了!

今天的查哈阳农场场部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马路宽阔、高楼林立、商铺比比皆是;漂
亮的学校、灯光闪烁的休闲娱乐场所、熙熙攘攘的农贸市场,还有那十字路口矗立的雄伟的城
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小城镇所蕴涵的力量。

瞧!这不是当年我们到达查哈阳时吃第一顿饭的饭堂吗?哦,现在已是一家集团公司的办
公楼了;看!当年的商店还在那儿,那儿曾是我们等车的站点……

啊,回家的感觉真好。

听说我们回来了,查哈阳农场的领导、太平湖分场的领导和八连已退休的领导都来迎接我
们。

(欢迎晚宴上各位领导的镜头)

(农场领导来看望的镜头)

喝一盅浓烈的北大荒美酒,尝一口久违了的东北菜,诉不尽绵绵的思乡情,说不完满腹的
知心话。

(选几个同期声)

查哈阳总场知青办主任武永久朗诵的诗说出了我们对黑土地的眷恋。

(知青办主任朗诵诗)

今夜无人入睡。

太平湖———我们在梦中来过千百回的地方。曾记否?万人坑前我们接受了第一次阶段教
育?曾记否?在这排平房里我们度过了来到黑土地的最初日子?当梦中的太平湖再现我们眼前
时,我们激动得难以自控。眼前的太平湖———恬静、美丽……天,是那样的蓝;水,是那样
的清;蓝天上的朵朵白云映衬的湖面上波光粼粼的水波,太美了!站在太平湖畔,我们的心醉
了。

走一走当年的大坝,看一看新建的泄洪闸,会一会已成栋梁的学生,下乡期间度过的难忘
岁月历历在目:太平湖分场场部、分场医院、分场商店、分场学校……哦,多少往事,仿佛就
发生在昨天。

(大坝、泄洪闸、学生宴请老师、分场建筑等画面)

又是一个难眠之夜

阔别20多年来,八连———今天我们终于又回到了这里。在焦灼地等待着我们的人群里,
我们看到了老连长、老排长、老把式,还有亲如家人的大姐、大嫂们。我们相拥而泣,我们泪
眼相望,此时,任何语言也无法表达我们重逢的喜悦和无尽的思念。

我们捎去了八连知青对乡亲们的思念和祝福。

(上海知青聚会时拍摄的镜头)

八连的乡亲们也对着镜头与我们对话。

(八连乡亲一一述说的镜头)

看着这一张张熟悉的脸,听着这一声声亲切的话语,我们从心底里感激你们。当年,是你
们,手把手地教我们种地,是你们,象严师般地教我们做人;又是你们,勉励我们克服困难并
阔步前行,也宽恕过我们的无知和过错。

我们在屯里寻觅,寻觅记忆中的旧事:34年前,一辆卡车把年轻幼稚而充满热情和理想的
我们送到这里,开始了我们新战友与八连老乡们共同战天斗地的生活。

十年啊,我们迎着料峭春风备耕、播种,顶着炎炎烈日铲地、趟垄;秋霜中我们割地、抢
收,冬雪里我们脱谷、打场……场院、水房、食堂、连部、学校和屯子,处处都活跃着我们青
春的身影。我们劳作,我们欢笑,我们成熟……在给闭塞的八连带来城市文明的同时,我们又
从乡亲们那里学会了终身受用的朴实、坚韧和顽强。

十年啊,我们与八连、与乡亲们的亲情、友情与日俱增,乃至返城相隔20多年仍挥之不去。
经历了颠沛流离、世态炎凉,我们深切地感到: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会把她永远珍
藏。

回首往事,我们无怨无悔。我们把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都献给了北大荒。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北大荒的拓荒者,我们是北大荒的播火人,在北大荒的那些岁月,
我们没有虚度!

阔别20多年,八连的面貌仍没有太大改变,乡亲们的生活还不够富裕,这使我们怅然。但,
希望还在。看!这虎虎生气的下一代,不正是我们的希望吗?哦,献上我们对孩子们的一点心
意,愿你们快快长大成才,长大后把家乡建设得富庶、美丽,让你们的父辈过上好日子。

(向原八连小学生赠送学习用品的镜头)

相见时难别亦难。离别的时刻到了,我们的惜别之情难以言表,真情难舍!再见了,八连!
再见了,太平湖!再见了,查哈阳!我们会永远牵挂您———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会永远为
您祝福,祝您繁荣富强,祝您的明天会更好!

[片尾]

作者:曹梅影:原六十七团一营八连上海知青,现上海市嘉定区电视台编辑;谢永来;原
六十七团一营八连学校校长,现任上海永恒工艺礼品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