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糖厂之初并不甜

糖厂之初并不甜


于振义

今年是查哈阳农场建场五十周年,场庆办给我出个题目———“糖厂之初并不甜”。这个
题目出的很确切。说起糖厂建厂的艰难,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立项难、资金难、人才难”。

一、项目难立

1981年农垦部部长高扬视察查哈阳农场时,提出农场应建一个糖厂,改变农业生产的单一
性,增加职工和农场的收入。马成林场长接受了这个建议,组织有关人员,运筹建糖厂事宜。
可行性报告得到了总局、省政府和农业部的认可,批准了在查哈阳农场建设一个日处理甜菜700
吨糖厂的计划。1985年5月1日破土动工。正当土建工程基础已完工,主要动力设备已进厂,
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省政府在1986年4月10日下文令查哈阳农场糖厂缓建,做好停建的准备。
犹如一声闷雷,建糖厂的人们目瞪口呆。农场的领导心急如焚,立即召开会议,给省政府写了
紧急报告,并派员分兵两路汇报,游说此项工作。嫩江管局栾景荣副局长与农场吴克良副场长
等4人去省政府。嫩江管局工交处处长孙玉石和关晨平副场长及我去北京向农垦司汇报,求得
农业部领导的支持。农业部领导表示,这个项目是部批项目,地方政府擅自下文干预是不妥的,
他们要同黑龙江省政府交涉。去省政府的一路,找到了批准此项目当时任主管工业的副省长、
后任省长侯捷,侯省长听完汇报,提出了请省科学经济顾问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再详细论证一
次。论证会开了两次,第一次因专家们认为距离红光糖厂太近,争原料,没有明确结论。会后
栾景荣、吴克良与有关专家详细地介绍了农场改革的形势,建糖厂的进度,不建糖厂的损失,
与红光糖厂历史的关系等等,说服了专家们。于是在第二次论证会上,专家们一致同意查哈阳
糖厂应继续建设。省科学经济顾问委员会给侯捷省长写了一个“查哈阳糖厂应继续建设”的报
告,侯省长也在报告上签了同意论证意见的字样。但持反对意见的省计委轻工处迟迟不下文,
我们情急之中给省长写了一个便信,也就是告他们一状。别说,还挺管用。很快,省计委轻工
处组织省轻工厅、糖业公司和我们共同开会研究,给我们提出了条件:第一,每年嫩江局必须
向红光糖厂交5万吨甜菜;第二不许收购农场以外的红光糖厂在地方的原料,如若收购,查哈
阳糖厂向红光糖厂交30万元罚金,这个保证书还必须农场总局出据。第一条总局认可,第二条
总局说啥也不同意。我向管局吕士恒局长做了电话汇报后,他同意我的作法,我在总局的保证
书上加上了第二条这个不平等的条款。省计委轻工处再无办法,只好下文同意继续建设。从省
政府下文缓建,到又下文建设是整整一百天。

到了1987年,又因建设资金未落实,糖厂建设停滞。总局领导为慎重起见,让嫩江管局和
查哈阳农场再次拿出自己的意见,并要求主要领导签字。在这严峻的形势下,农场党委召开了
扩大会议,论证、决策这一重大问题。我也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敞开了思想,实事求是地分
析了建、停的成败利害,最终还是通过了继续建设的决议,党委书记刘俊生、场长张荫昌在给
上级的报告上签了字,管局钟书记和吕局长也签了字。从此,农场关晨平副场长专抓此项工作,
强化了糖厂建设的领导。

二、资金难筹

糖厂因建设期拖长,又赶上我国物价上涨幅度剧增时期,总投资由1884.4万元增到4890多
万元。这些资金来源分三部分,一是自筹,二是总局的拨改贷,三是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大
头。我们的申请贷款报告交到农行。农行以该项目不可行为由,坚决拒之门外。我们又找到建
设银行,县建行王君行长很支持此项工程,派人考察,帮助申请。到齐市建行,就有意见分歧
了,什么离红光糖厂太近了,农场保不了糖厂的原料了,自筹资金不到位了,农场偿还能力低
了等等。我们通过经常来我场搞糖厂环境监测的齐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的张站长,向市行说明
我们农场的优势,并邀请他们到查哈阳农场考察,市行经考察后认为该项目可行,但自筹资金、
拨改贷必须先到位。因贷款额度大,又是农业部批的项目,必须逐级报省建行、中央建行批准
后方可实施。

省建行认为黑龙江省已有29家糖厂不能再建糖厂了,坚决不同意。栾景荣副局长领我们去
向省建行汇报工作,人家都不听。俗话说人在难处想宾朋。是否求助一下财政厅赵厅长呢?赵
厅长是我大学的同学,是同期一个专业不是一个班的,在校并不熟悉,工作又没往来。我壮大
胆量找到了在大学时的我们年级辅导员暴老师。他说:“走!咱去找赵吉成。”赵厅长很热情
地接待了我们。这次最大的收获是知道省建行组建时大部分人员是由省财政厅调去的。对呀!
我有个亲属在财政厅工作,碰一碰去。去了亲属家。真巧,我姨夫李金芝与建行的主管行长原
来是财政厅一个处室的。他领我去见了建行行长,我得到汇报的机会。我姨夫又给他施点压力,
行长同意履行手续,让我们去中央处汇报。第二天关场长领我们去汇报时,处长给我们让了座,
例了会,耐心地听了汇报,并指出还要我们做哪些工作,总局拨改贷应增加到1100万元,以减
轻糖厂建后的企业负担。当晚,关晨平与刘国民和我去北京,到农垦司计划处去汇报后,曲处
长说,不用汇报了,这个项目泡汤了,中央建行将此项目当做合理压缩建设项目贷款的典型在
农业部的一个座谈会上介绍经验了。中央建行否定了贷款,项目也就否定了,回去安排一下后
事吧!又是一声霹雳,六只眼睛直直地望着曲处长。无奈之中,我们去找中央建行筹资处处长
于永顺,他原来是老莱农场的知青。他对糖厂的项目很了解,也很支持。我们找到了于处长,
老乡见面格外热情,当即就到基建处去沟通,并告诉我们在中央建行的工作程序,他可以帮助
排除疑虑……对建行的工作从此出现了曙光。

关晨平副场长通过他的舅父与河北涿州市石油部物探局引进资金100万元,条件是低息
(月息2厘4),每年供应300吨绵白糖,九月份预付90万元。因当时糖出省得省政府批准。
我和李贵又到计委轻工处,因合同上有利息,轻工处说啥也不同意。去与涿州谈,不可能,不
谈合同不生效。无奈,我只好冒天下之大不韪,依靠现代复印技术,将有息贷款的“有”字改
为“无”字,骗过了省计委轻工处,100万元的资金就这样引进来了。

1989年下半年,因设计变更,概算调整,资金还有很大一部分缺口。就在这关键时刻,3
万吨甜菜救了驾,也可以说是天助吧!农场1989年能产3万吨甜菜,附近糖厂认为我们不能生
产,将眼睛盯在这堆金疙瘩上。首先来的是扎兰屯糖厂,我答应3万吨卖给他们,同他们签了
协议书,他们将几百万元的甜菜款存在我糖厂账户上。林甸糖厂听说后,也来找我们,我又与
他们签了协议书,他们又拿来几百万元。当甜菜收进来后,红光糖厂到省里将我们告了,说我
们未建成就收他们甜菜产区的甜菜,更不应给内蒙。我们与红光谈判,红光同意给扎兰屯甜菜
款和购物资款、人员工资等,拿来500多万元。可林甸糖厂不同意红光独吞3万吨,他们又告
到市政府,市委副书记将红光、林甸的领导和管局栾副局长与我召集到一起,市委副书记决定
红光、林甸、查哈阳糖厂各三分之一。我们欠红光和林甸糖厂的款,1990年试机的糖卖了后再
加点贷款才逐步还清。

1990年3月糖厂试机成功以后,流动资金需2000~3000万元,分文皆无。怎么办?因企业
刚诞生,市场信誉低,希望只能寄托在银行身上。而地方银行又无能为力。我向于文国厂长建
议,请管局工交处处长孙玉石出山,去北京向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李贵鲜汇报。于文
国厂长当即表示:这事太好了。于是,糖厂派武进忠副厂长陪同孙玉石处长前往。孙处长到京
后将报告直接送到了李贵鲜行长手中,李行长看后说“既然贷款建成了糖厂,不贷流动资金,
损失不就更大了吗?”于是李行长提笔批示给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分行行长陶渊。陶行长见批
示后与省农行落实,省农行又翻了历史不同意建的老账,陶行长将此意见报告了李行长。李贵
鲜行长办事很慎重,很认真,亲自打电话给嫩江局了解情况,又打电话找农业部的领导,正巧
黑龙江去的王连铮副部长在家。王部长说:“我知道此项目是个好项目,没问题”。这时的李
行长心里更有底了,当接到农业部的报告后,他责令中央建行解决此款。就这样很快3000万元
的流动资金逐渐落实了。

三、人才难求

查哈阳农场种地、开拖拉机可以说人才济济,而办糖厂这样的轻化工企业则一人皆无。1984
年,农场从初高中毕业生中选100人,办了一个糖业学校,学制二年。1986年又从各分场和场
直各单位选60多人,其中一部分是农场技术行业的顶尖人才。他们来后与100名糖校学生共同
形成了糖厂建设和生产的骨干队伍。

查哈阳农场基本建设人才更是缺乏,没有一名工程师,农场决定就地选材、培养。先后选
来了王立安、乔选民、刘德龙、黄亚军。他们利用一冬时间,将所有的土建工程逐一作了预算。
我们就以这个预算为依据向外发包,大约比概算和省安装公司的预算节省100多万元。后来除
王立安外,其余人都去专业学府深造过。现在他们都成了农场基本建设战线的骨干。

建设的后期,我们尽管已经培养了160多人的骨干队伍,但真正生产还不把握,还需要有
一个领头羊。我们三下赵光糖厂物色人员,栾景荣副局长兼会战指挥部总指挥在百忙之中前往
赵光糖厂,求得北安局书记马学利的支持,选来了赵光糖厂总调度长宋福太同志,出任查哈阳
糖厂第一任生产副厂长。宋福太来后与职工战斗在一起,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为糖厂后
期建设和试生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转眼十几年,如今的查哈阳糖厂已是年产白糖1.6万吨,酒精1300吨、颗粒粕8000吨的农
场大企业,但建厂之初并不甜,但愿读者能从中咀嚼出一点苦味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我将如愿以偿了。

作者:查哈阳糖厂第一任厂长

《北大荒史志》编者按:本文节译自《大地鲜花与歌声》一书,有一定的资料性。但由于
作者的立场和认识的局限性,文中对一些事物的描述和看法难免有欠妥甚至错误之处,请读者
注意。本文标题及副题为译者所加。

(本文摘自《北大荒史志》)